陈俊
什么是好的歌唱?我想除了具有优美悦耳的嗓音、良好的发声技能之外,还应该具有感人真挚的情感。那么在我们的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唱出优美而具有真挚感情的歌声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思考歌唱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即歌唱表情,从而来引导教学。
所谓歌唱表情,它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包涵外在的即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还包括音乐作品内在的,即歌曲作品的风格、曲式结构、旋律的走向、歌词内容、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特别是低年学段),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们手舞足蹈、程式化的演唱着歌曲,可明亮的歌声里总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空洞乏味,让听者感受不到音乐所产生的快乐与愉悦的心情……。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1)教师在教唱歌曲过程中过于注重歌唱表情的外在因素,而缺少了对歌唱表情内在因素的挖掘;
(2)忽略了对歌唱作品中的整体布局和对歌唱表情的合理把握;
(3)教师注重歌唱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歌曲作品内容的把握等。
歌曲的要素决定着歌唱的表达,但歌唱表情能演绎出歌曲中的内涵,因为人们歌唱声音的塑造正是通过旋律的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等一系列音乐要素来表现的。因此,我认为在唱歌课教学中正确认识和运用“歌唱表情”,正是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歌唱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高声朗诵,提升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与表现
“歌唱是音乐和语言高度结合的一门艺术”,古人曰:“诗言志,歌咏言。”足以说明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受生理、心理、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对歌唱作品情绪的理解与表现具有客观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唱歌课教学中,我采用“高声朗诵”这一方法来引导学生熟悉歌曲、学习歌唱。通过“高声朗诵”的练习,让我感受到:(1)纠正了学生的读音,规范了他们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2)可以让学生在不受音乐旋律的束缚下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歌曲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展现;(3)气息是歌唱的原动力,朗诵和歌唱都需要运用气息,而正是通过朗诵更方便、快捷地让小学生获得歌唱的气息支持的感觉,并运用到歌唱中来。总之,就如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所提出:“通过说话来训练歌唱”这个观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是十分必要的。
二、善于利用强、弱、快、慢等手法,突出歌曲艺术形象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的节奏、速度、调式上的要求。作为小学音乐课,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歌唱中很好地把歌曲的这些内在因素表现出来,那么在小学生的歌声里,歌曲的艺术形象也就能更鲜明、突出、栩栩如生了。(1)对“演唱速度”的运用。演唱中速度的变化形式有“快”“慢”“渐快”“渐慢”“突快”“突慢”等。一般“快速”的演唱情感表现为:激动兴奋的、幸福快乐的、愤怒痛斥的或坚决果断的等。而“慢速”则表现为:优美抒情的、回忆思念的、调皮诙谐的、英勇悲壮等。教师在教唱“快速”歌曲时,要引导学生具有稳定的节奏感,要做到快而不乱,注意旋律的稳定与连贯。对于速度较慢的歌曲,教师要防止学生不能呆板的拖拍,加强音乐的“流动感”;(2)巧用音色与力度的对比。“力度”指声音的强弱。在音乐表现术语中不仅有强、弱,而且还有“中强”“特强”“中弱”“特弱”“渐强”“渐弱”之分。它是丰富“歌唱表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歌曲演唱中,“强”的音色在表现力上代表:刚劲有力、雄壮自豪、热烈的、英勇顽强等,例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第一句的“强”代表着中国少年儿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形象,在音色表现力上应该演唱得坚定豪迈、饱满有力;最后一句则是与第一句的呼应,是情感的升华,在演唱中则要表现得更加饱满坚定。“弱”在音色的表现力上则代表着:优美柔和的、亲切的、幸福美好的、凄凉的等。例如《大家来唱》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在第一句演唱中采用由弱到强的力度缓缓进入歌曲意境,仿佛是一位朋友在向你诉说;歌曲最后一句则是由强到弱结束,给听众创造一种音色色彩的变化,让人感到亲切、柔和、意味深长。
三、丰富歌唱表情,合理运用连音、跳音、断音以及装饰音的演唱方法
“连音”是我们演唱各种歌曲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技法,它要求演唱时各音之间没有空隙,气息不能隔断,声音的走动与共鸣要均匀、流畅。如《茉莉花》第一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跳音、断音、装饰音的演唱方法,我认为教师不需要作细致的讲解,只需要运用自己准确的范唱来引导学生学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歌曲《小螺号》:曲中出现了上滑音、波音等装饰音,如果老师运用发声原理告诉学生,气沉丹田,运用推起、提起、弹气等方法贯通到嘴里,发出均匀、华丽的装饰音,我想学生是不容易理解,也没办法做到。如果教师通过范唱,告诉学生:“上滑音”是表现孩子得意、快乐的心情,相信孩子们就能很快地演唱出装饰音的感觉来。
歌唱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情感”。保证学生“情感”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能够恰当地发掘和利用音乐表情及要素去表现歌曲,增强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就如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在《儿童合唱队》里所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艺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歌唱,不是为歌唱而歌唱,我们要通过歌唱寻找歌声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