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的邀请,2015年9月30日晚,作为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友好使者、俄罗斯钢琴家维奥利达·叶果洛娃(Violetta Egorova)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在新近投入使用的哈尔滨音乐厅如期举行。叶果洛娃生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市,现为意大利卡塔尼亚西西里钢琴学院教授。曾获得意大利特尔尼亚历山大·卡萨格兰德国际钢琴比赛、维奥蒂国际钢琴比赛、美国吉娜·巴考尔国际钢琴比赛等诸多赛事的一等奖,她曾为环球音乐公司、Teichiku唱片公司录制唱片。
音乐会的上半场,这位女钢琴家首先演奏了由米里·巴拉基列夫完成于1869年的《“伊斯拉美”东方幻想曲》。这部堪称为俄罗斯钢琴学派发展史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以色彩绚丽技巧艰深而著称。这部架构在三部曲式之中的作品,无论是取材于俄罗斯高加索山脉北部地区流行的“列兹金卡”舞曲在快板中呈示的第一、第三乐部中的主题及其变奏,还是中间乐部在行板中呈示的源于靴靶歌曲的抒情段落,都内含着华丽复杂的演奏技艺,令多数演奏家所敬畏。然而,在这位女钢琴家的手下,置于第一、第三乐部中快速连续的三、六、八度音程及和弦,被她演奏的准确、通透,整齐、均匀,动感十足;一些带有附加音的在双八度中快速陈述的旋律片段,不仅旋律线条流畅明晰而且内声部和声填充到位,走向明显。特别是在乐曲再现部的后半部分,在超强的力度中运用和弦与八度构成的高潮段落,其音质的饱满响亮、情感的热情洋溢,令人震撼!而某些托卡塔式的演奏段落,更增添了炫技性的演奏效果。中间乐部的抒情段落,演奏家运用高超的连音技法,在指触的角度、深浅、速度、力度的细心调控中,在键盘上“唱”出了一条绵延跌宕、气息悠长、韵味浓郁的旋律;而伴和着此条旋律的宽至十度的持续低音,在准确干净的音后踏板的恰当使用中,和声效果丰满彰显出这位女性演奏家独有的细微之美。
如果说演奏家演奏的第一首乐曲主要是在炫技中展现音乐之美的话,那么她所演奏的第二首乐曲——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作曲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则是让音乐之美轮带动技巧之美奂的展现。演奏家叶果洛娃通过她细腻的指触赋予每幅音画以生命的灵性。综观她对这部作品的演绎,可谓篇篇鲜活、章章精彩。在《侏儒》中,演奏家以深邃的情感、精准的指触,在快速的强弱力度鲜明的对比中,奏出了几条扭转曲折的音流和双手八度的互动旋律,生动地刻画出侏儒怪异的形态和蹒跚的步履。特别是再现段中颤音和半音阶的演奏明晰干净,令人印象深刻,而浸透其中的关切之情,溢于“音”表。在《古堡》中,虽然从谱面上看并无技巧上的难度,但在低音声部通篇持续律动着的调式主音的背景上,要在这件击奏弦鸣乐器上声声不息地“唱”出这些阴柔沧桑、波漪浪涟、线条清晰的动人旋律,谈何容易!演奏家以过人的连音奏法,在精致的踏板技术的配合下奏出的缓缓音流,不仅使听众联想到中世纪古城堡的身影,还仿佛听到了田园诗人的歌声。在《图伊勒里宫的花园》中,为展现孩子们天真嬉戏的欢乐场景,演奏家在小快板轻盈生动的节奏中,无论是多音和弦的连奏,还是小连音音型和尖锐的连、跳音的组合,都演奏得流畅清晰、热情奔放、赏心悦耳。在《牛车》中,演奏家以其颇具功力的指触营造出一个内涵丰富的音响空间:在串串厚重的低音八度和弦——是牛车木轮的蹒跚执拗,还是牛蹄踏步前行的艰难——的背景上,拌和着一条或为单音、或为和弦、或为八度呈示的坚实旋律,在演奏家精心架构的力度层次中一幅描绘着负重前行的牛车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音画全景展现,生命之重,情思萦绕!在《未出壳小鸡的舞蹈》中,快速中陈述的由持续不断的装饰音、颤音镶嵌的明亮轻盈的旋律,在演奏家灵敏有力的触键中,均匀顺畅的流出。雏鸡轻盈活泼的体态,叽喳叫声,可见可闻。在《两个波兰犹太人,一穷一富》中,乐曲伊始,演奏家以强力的指触、精确的节奏组合在中、低音区轰鸣出一条暴躁的旋律,将一个体态肥硕、傲慢霸气的土豪形象予以鲜活呈现。接着在高音区出现的弱而内敛的颤抖不已的音流是一个骨瘦如柴、乞求怜悯的穷人形象的刻画。无论是轮指演奏的带装饰音的同音反复,还是整合在复杂节奏中的八度的同音反复;无论是这两个主题的先后陈述还是同时呈示,演奏家都弹奏的精准清晰、特色鲜明。在《利莫日市场》中,那些在急速中时而以单音、双音、和弦,间杂在连、跳音奏法中强力陈述的颇具节奏韵律、极具技巧难度的旋律,在演奏家训练有素、高度灵敏的手指下,似珠落玉盘般的滚动前行。在将听众带入人头攒动声响喧杂的繁忙市场氛围之中的同时,还仿佛不时听到饶舌妇们传播的“惊人新闻”。在《墓窟》中,作曲家以数目有限的长时值音符,将墓窟阴森的景象和作曲家与亡友对话的心绪依次呈示。演奏家以适宜的指触、高超的踏板技术将貌似单调的单音、和弦之间的倾向性张力发挥到极致,将此篇章的内涵予以深邃的诠释。在《鸡脚上的茅屋》中,演奏家以快速中左手八度曲折前行的强力声响,右手带装饰音和弦连接,双手远程跃动的八度旋律以及细密震音伴和下的旋律等复杂技巧,将隐伏于乐谱中的一个面貌狰狞的妖婆,骑着扫帚凌空飞掠呼啸前行的神秘形象予以激活。最后,在《基辅大门》中,演奏家以对音乐本体的深入认知,以“精、气、神”兼具的音乐感觉,以造诣深邃的技巧,在充分发挥力度层次表现功能的前提下,先后将作曲家乐谱中内含的浩瀚的巨人般的高歌、虔诚肃穆的圣咏低廻、钟声轰鸣中节日狂欢的形象予以深入地刻画,似管弦交响,令人震撼!
音乐会的下半场,叶果洛娃在青年指挥家于学峰执棒的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协奏下,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部自首演以来已有140年历史的波澜壮阔的彪炳之作得到了多数名至实归的钢琴家的青睐。由于笔者也学习演奏过此部乐曲,所以更多地是从“理智欣赏”的角度来聆听她的演奏。
演奏家对这部作品的音乐本体有着透彻的了解,可谓博闻强识。从乐曲的总谱、乐队与独奏钢琴的竞奏关系、乐曲的整体结构、乐部乐段乐句的构成、以及音乐呈示的方式——织体;至潮起潮落的跌宕、调性布局、声部关系、速度力度的层次、断连音为主的不同奏法、指法踏板等都谙熟于心。有了这样的学术积淀,才能使其在演奏中将作品的整体和细节予以严密地掌控,将依次为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的三个乐章的结构层次得到恰如其分地处理,并以其敏锐的音乐听觉、良好的艺术修养,将内含的结构甚至是乐节、乐汇以细腻的演绎赋予其生命和灵魂,将音乐带入了诗意般的意境。特别应该提及的是,虽然因为时间因素的制约,独奏钢琴与乐队磨合的时间很短,但由于钢琴家对这部作品的内涵有着全面的把握、深刻的领悟,所以演出中不但能与乐队融为一体、收放自如,还能与指挥密切配合,领奏于乐队,彰显其驾驭协奏曲体裁的能力。
这部被俄国音乐家尼古拉·鲁宾斯坦认为“写的不很钢琴化”、被古巴裔美籍钢琴家霍雷萧·古铁雷斯觉得“要真弹得好,比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还要难”的作品,内含着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克莱门蒂等人奠基,由李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等人予以发展的多种超级的复杂艰深的演奏技巧。如在第一乐章长大序奏中出现的连续的洪亮饱满的大和弦;展开部中段的双八度的音流激荡;再现部临近乐章结束处的华彩乐段中的大和弦、双手反向带附加音的八度旋律、琶音和复音程的分解和弦、快速中流淌的音阶半音阶和华彩经过句等。如在第二乐章第一乐部,钢琴以连奏或断奏奏出的华丽的和声音程或和弦,拌和着由乐队主奏的第一乐段的韵味浓郁的优雅旋律段落;中间乐段由双手弹奏出的快速跃动的圆舞曲旋律内含的大跳、颤音、双音和弦;在再现部出现前的那段于双手快速交叉中奏出的充满华彩经过句式的琶音进行以及飘逸连贯平滑的音流等,皆需要指触准确干净的控制。又如在热烈的快板中陈述的第三乐章,在这首欢乐的颂歌中,生机盎然的以断音奏法奏出的由和弦式织体呈示的主部主题;用右手八度与和弦奏出的旋律、杂以左手快速的音流陈述的寻求声部的歌唱性、平衡性、层次性的副部主题;在强力中由大段的双手八度音流引出的、以浑厚响亮的大和弦拌和陈述的、足以与第一乐章序奏抗衡的、在双八度中再现的副部主题的变体以及尾声中的以托卡塔式的双手交叉急速奏出的情绪高亢、气势辉煌声响,无不内含着复杂艰深的技巧。然而在这位女钢琴家的手中却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见斧凿之痕。显现其具有应对各种技术难题的来之不易的深厚功底。
在音乐厅现场观赏叶果洛娃的演奏,舞台表演气质优雅、率真质朴。虽出于音乐表现的需要,时而击发出阳刚坚毅的铿锵之声,时而吟唱着柔美秀丽的婉约之音,但并未见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乐外多余之举。而是出于对这几部世界钢琴音乐宝库中的精品瑰宝之作的虔敬,以深邃的情感、精湛的技艺、严格的风格把握,营造出清澈如溪的、闪烁着晶莹剔透光彩的音流,以纯净、直接的音乐去感染听众,令人“一饱耳福”。
方弋 哈尔滨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