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玲
灰霉病是江苏沛县温室大棚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有逐年加重趋势。2015年早春在沛县越冬温室番茄上大发生,一般温室病果率在30%~50%,少数发病较轻温室病果率20%左右,个别重病温室病果率60%以上,平均产量损失30%左右,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1 发病症状
番茄灰霉病主要为害花和果实,也可以侵害叶片和茎等部位,造成叶片枯死、茎部腐烂、落花和烂果[1~4]。花部受害,花瓣受侵染,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引起落花和烂花。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残留的花瓣、花托等处开始,出现湿润状灰褐色不定形病斑,逐渐发展成湿腐,从萼片部向四周发展,可使1/3以上的果实腐烂,灰霉病也可直接在果面侵入,果实上形成外缘白色、中央绿色、直径3~8 mm的面斑,一般幼果发病较多,但即将转熟的大果也可受害,且常见整穗果实发病受害。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不定形的湿润状、灰褐色病斑,可造成叶片湿腐凋萎。茎发病分主干、枝条和茎基发病,主干、枝条发病,病斑长椭圆形、边缘深褐色,病部以上枝条萎蔫、枯死;茎基部发病,土壤中的病菌直接侵染番茄的茎基部,最初呈水渍状病斑,然后向周围扩大,表面产生大量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扩展绕茎一周,引起番茄茎基部腐烂,全株死亡。
2 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形式随病残体在地表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浇水、棚室滴水、农事操作、病组织自然散落和病健组织互相接触进行传播和再侵染,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萌发芽管,通过寄主开败的花器、伤口、坏死组织侵入,也可由表皮直接侵染引起发病,不断重复感染,扩大为害。
其发病适温18~23℃,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发病严重。保护地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特别适于病菌侵染,一般在春节前后气温低,放不出风,湿度又高,非常有利于灰霉病菌的侵入和再侵染,即使到3月白天可以放风,但晚上相对湿度仍在80%以上,仍有利于发病流行。早春低温阴雨、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易出现发病高峰,特别是浇水后更易加重病害流行。花期是侵染高峰期,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番茄灰霉病菌多从开败的花瓣侵入,引起发病,继而再侵入果蒂,引起果实腐烂,尤其是在第1、2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植株过密、生长过旺及防治不及时也是造成病害加重的原因[1~4]。
3 2015年发病特点
3.1 为多年来发病最重的一年
2015年在冬春温室番茄上大发生,发病盛期在2~3月,病室率、病株率100%,一般温室病果率30%~50%,产量损失20%~40%,高的达50%以上。根据调查分析,2008-2014年,以2012年发病最重,重病温室病果率在15%~20%,远低于2015年的50%以上(表1)。
2015年2月2日调查时(表2),日光温室(2014年10月下旬移栽,番茄品种为卢比,处于一层、二层花果期,始病期在1月上旬)多数由于管理较好,农户见到病(花)果就摘除带出室外,田间病(花)果率在1%左右,加上发病后摘除的病(花)果,病(花)果率4%~8%,田间病叶较少;个别室由于人手少,疏于管理,病叶率和病(花)果率在15%左右。
3月9日调查,少数温室病害基本控制,由于不断摘除病(花)果和病叶,田间几乎看不到病果,通过调查病(花)果残留果梗,发病以来,病(花)果率在20%左右;多数温室虽不断摘除病(花)果和病叶,仍有发病病(花)果,田间病果率在2%~4%,通过调查病(花)果残留果梗,病(花)果率在30%~50%。正常年份一般一株番茄4层果,一株留15个果左右,2015年由于病害较重,农户没有疏(花)果,病害相对较轻的温室摘除病(花)果后,基本能达到一株15个果左右,但果实偏小;重病温室有部分植株整穗果全部发病,只剩2~3层果,且果实稀疏,每株平均挂果7个左右,一般温室每株平均挂果10个左右。叶片发病集中在下部5~6片叶。
3月23日调查,除少数温室灰霉病基本稳定外,多数温室虽不断摘除病(花)果和病叶,仍不断有发病(花)果,田间病果率3%~5%;个别温室由于劳力少、管理差,摘除病(花)果、病叶(梗)不及时,田间病果率仍在20%左右,累计病果率在50%以上。
4月至5月上旬调查,虽不断摘除病果,多数温室田间病果率仍在1%~2%,重病温室病果率更高。
3.2 发生期早,持续时间长,发病重,侵染部位多
2015年1月初始发病,虽不断摘除病果、病枝、病叶等,但直至5月上旬收获结束,多数温室仍有灰霉病病果。沛县地区常年温室番茄灰霉病发病部位主要是(花)果,个别年份叶片发病也较重,2015年多数温室植株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和(花)果,且较重,个别重病温室除叶片和(花)果外,叶柄、枝条、主干也发病,个别植株甚至茎基部受侵染发病,引起番茄茎基部腐烂,全株死亡。
3.3 同一地区、同一移栽条件下,温室间发病极不均衡
2015年2月至5月上旬调查了沛城镇邓园村12个温室,番茄移栽时间、日光温室结构基本相同,但温室间发病率差异很大,少数发病较轻温室,3月上旬基本控制住病情,发病以来,田间累计病果率20%~25%;多数温室虽不断摘除病组织带出田外,但一直到收获结束也没有控制住病情,病果率累计40%~50%;个别温室由于劳力少、管理差,病果、叶、枝等未及时清出田外,田间病株、地面上随处可见残留病组织,病果率、病叶率均在60%以上(表2)。
3.4 病果率高,产量损失大
由于病害较重,没有人为疏花、疏果,少数发病较轻温室,病果率在20%~30%,摘掉病果,每株挂果数与常年持平或略低,由于果实偏小,产量损失在10%以下;多数温室病果率在40%~50%,每株收获果实数为常年的60%~65%,由于挂果偏少,后期果实偏大,产量损失30%~35%;个别重病温室,病果率在60%以上,产量损失在50%以上。
4 大发生原因分析
4.1 种植品种抗病性较差
沛县冬春温室番茄品种主要为卢比,属粉红系番茄,抗病性较差。
4.2 田间小气候非常适宜灰霉病的发生流行
根据温室番茄当时(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的气象资料分析,11月和12月下旬至翌年3月的气温高于常年,最低气温仅-3.2℃,未出现极端低温天气,导致灰霉病发病早,且易蔓延。湿度大小是决定灰霉病是否流行的重要条件,虽然冬季和早春干旱、雨雪少,外界湿度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但沛县秋冬日光温室除传统的北面和东西面垒墙、南面覆膜外,近年来部分温室采用南北两头垒墙,南北纵向,东西覆盖塑料薄膜的栽培方式,导致只能一边通风,造成通风不良;且沛县设施番茄种植没有覆盖地膜的习惯,采用畦间沟内灌水的方式,蒸发量大,浇水后室内湿度显著提高;加之1~2月气温低,农户怕蔬菜受冻害,通风时间短;2015年温室由于发病早、病害重,喷药次数多,且基本采用喷雾方式;部分室内白天放风后一段时间内雾气很大,植株结露时间长。多种原因造成室内小气候湿度大,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非常有利于灰霉病菌的侵入和再侵染,导致病害大流行。
4.3 防治不及时
通过调查得知,发病较轻的温室,病害发生初期即施药防治,且连续防治3次以上,3月上旬病情基本控制;而多数温室防治偏迟,在大流行前防治间隔时间长,造成病害重发,再积极防治则无效果,在经过2~3月的发病盛期后,一直到收获结束,田间仍有病果发生。
4.4 田间管理粗放
由于1月秋延迟番茄价格低,部分菜农积极性受到打击,加之劳力少、劳动量大,田间管理松懈,未及时将病叶、病枝、病花、病果清出田外;或者清出田外,但未深埋,而是随意放置于室外或田头,增加了病健组织接触机会,加大了反复感染几率。
4.5 老棚室连年重茬种植
多数温室种植番茄在5年以上,夏季未休棚高温消毒,而直接接茬种植其他蔬菜,造成田间病菌孳生。
5 综合防治措施
围绕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大力推广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也应采取以农业健身栽培为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5.1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
①选用较抗病良种 应因地制宜种植产量高、果质好、抗病力强的品种,如浙杂205、以色列701、卓越、宝冠1号等[5]。总的来说,大红色硬果番茄比粉红果对灰霉病抗性强。
②种子消毒 播种前日光晒种1~2天,后温汤浸种,把种子放入55℃温水中不停搅拌,浸泡15 min中后捞出催芽播种;也可用10%磷酸三钠液浸种
20 min,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3]。
③培育壮苗 选择稻田或3年未种植番茄的田作苗床,翻犁晒白,减少菌源。播种后用稻草覆盖,以保湿及防止土壤板结,出苗后揭去稻草。当苗长出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同时做好苗期肥水管理,以便培育出壮苗。
④轮作换茬,高温闷棚 老温室与非茄科不易感染灰霉病的作物轮作换茬3年以上,或夏季休闲灌水高温闷棚30天以上,减少初侵染源。
⑤地膜覆盖,合理浇水 保护地采用起垄栽培、地膜覆盖、膜下浇水等措施,浇水宜在晴天上午,阴雨(雪)天禁止浇水,避免大水漫灌,发病初期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
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传染源 合理密植,防止密度过大,造成植株中下部通风透光不良;及时整枝打杈,摘取下部老叶;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长势健壮,防止早衰及各种因素引起的伤口;经常擦洗棚膜,保持棚膜洁净,提高透光率;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枝叶,集中高温堆沤或深埋,减少传染源。番茄果受灰霉病侵染部位主要是残留在果上的花瓣及柱头,在番茄谢花后7~10天摘除幼果上残留的花瓣及柱头,防病效果也较好。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落叶。
⑦加强通风及变温管理,控制温湿度 通过放风时机及次数的灵活掌握来调控温室内温湿度,尽量减少叶面结露和降低湿度。24℃以上的气温不利于病害发展,晴天上午迟放风,使棚内升温到31~33℃,超过33℃开始放风;当室温降至20℃时必须关闭通风口,以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2~15℃。阴天也要适时通风降湿。
5.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强调一个“早”字。防治太晚,特别是见青果发病时才开始施药,则效果不理想。
①番茄苗期病害防治 番茄灰霉病发生与幼苗带病关系密切,如果幼苗带病率高,定植后植株发病加重。移植前7~10天应施1次“陪嫁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淋番茄苗,要求无病苗定植。
②本田生长期病害防治 a.定植前熏蒸棚室。每100 m3空间用硫磺0.25 kg与锯末0.5 kg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一夜。
b.未发病前施药保护。番茄定植2天后施第1次药;现蕾开始每隔10~14天喷药1次,连喷2~3次,重点喷洒花、青果及茎部,同时兼顾喷洒叶片正反两面。为防止抗药性过早发生,可交替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
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c.药液蘸花。在配好的生长调节剂溶液中加入0.1%用量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蘸花或喷花效果明显。
d.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保护地最好每
667 m2选用6.5%甲霉灵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10%腐霉利粉尘剂1 kg喷粉,或用45%百菌清烟雾剂、10%腐霉利烟雾剂0.25 kg熏烟防治。无论熏烟还是喷粉,都要在傍晚时施药后密闭棚室一夜。晴好天气也可交替轮换使用40%嘧霉胺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800~1 000倍液、50%异菌·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异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0%嘧霉·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根据田间病情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4次。
参考文献
[1] 侯建文,朱叶芹,朱丽梅,等.园艺植物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58-159.
[2] 邢振铎,尚成荣,陈春秋,等.蔬菜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 [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5-7.
[3] 杨普云,赵中华,梁俊敏,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217-223.
[4] 邵振润,赵清,梁帝允,等.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79.
[5] 赵军胜,毛成西,刘名杰,等.设施蔬菜栽培实用新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5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