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要:指出了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不断被侵蚀,粮食生产活动逐渐从城市中剥离出去,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及食品问题。与此同时,城市内部景观的破碎化也导致城市内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提出了农场式绿道的概念,对其构建的社会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其建设的有利及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其可行性,并给出了可行性策略,以期促进农场式绿道的构建。
关键词:农场式绿道;社区绿道;都市农业;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34-03
1 引言
在我国,伴随城镇化的进程,许多城市地区正蚕食着曾经环绕着它们的空地,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不断被侵蚀,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年到2030年间,我国占用的耕地面积将超过5450万亩,非农建设用地基本以每年200~300万亩的速度侵占着农业耕地。粮食的生产活动逐渐从城市中剥离出去,并渐行渐远,从而导致农产品大规模、远距离的转换和输送,进一步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交通运输负荷的增加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导致了原生态地区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在城市内部,各种分隔带、带型商业街、高速公路等消耗了联通的绿色开敞空间,城市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难拥有亲近与体验自然的时间了,更糟糕的是,没有规划的发展阻断了我们与自然空间的联系。
近年来出现的大规模的绿道建设,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临近家园的、健康的、安静的休闲场所,然而,现有的绿道研究大多侧重于串联公园、绿地、历史古迹等自然或人文类景观资源,主要关注于绿道在休憩、生态方面的功能,对其在联系社区交通以及社区服务功能方面的论述较少。城市的绿色走廊建立起来了,市民日常的生活走廊并没有建立起来。就30 min以内的短距离出行而言,人们不再过度依赖小汽车,而更倾向于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而这时,如果有舒适的绿色步道,则能够大大鼓励人们践行这种环保的生活方式,如果通过农业景观来创造这么一个绿色的通道,使人们在出行的同时感受到田园的气息,并利用休闲时间参与其中,在自己的社区附近享受田园风情与短暂的农夫之乐。农场式绿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区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的场所与新的休闲方式。
2 农场式绿道概念
2.1 概念辨析
农场式绿道是基于都市农业发展的,贯穿于整个城市内部的,用于联系各社区,服务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绿色步道。农场式绿道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绿道,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许多绿道网络开始出现了用农业带将城市环绕起来的想法,这些农业绿道只环绕在城市外围,而农场式绿道则是深入到城市内部,与城市社区紧密联系,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与日常休闲场所的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绿道。农场式绿道也不同于都市农业的一般模式,不是以插花的方式散布在城市内部,而是将破碎化的可食用景观联系起来,方便经营与管理,具有连通性与连续性,生态效用更加明显。
2.2 特点
2.2.1 尺度的适宜性
我国绿道的空间尺度可分为四级:国家级、省域级、市域级、社区级。农场式绿道是基于社区级绿道的尺度,能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是为附近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慢性交通环境的绿道,与城市绿道和部分市域绿道衔接。从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来看,农场式绿道与城市生活密切关联,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出行、通勤和健身休闲等功能的生活场所。
2.2.2 居民的可达性
绿道的使用率与绿道距居住中心的距离具有衰减规律,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农场式绿道距居住中心的距离可忽略不计,可以说,它就是与居住中心相结合的绿道,因此,相对于大型绿道,可达性更强,居民的使用率更高。
2.2.3 景观的连通性
充分考虑了绿道的连通性,将城市中各个社区通过一个连续的步行廊道联系起来,方便人们的短距离出行及通勤,减少了小汽车的使用,在环保、节能的同时增加了交通的安全性。同时,将各个社区联通,方便食用景观的管理与维护,方便其原料及产品的交换与运输。
2.2.4 景观的连续性
农场式绿道将破碎化的城市景观连接起来,使其具有连续性,从而加强了景观对CO2的固定能力及对O2的释放能力,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和气体调节能力也相对提高。
2.2.5 景观的独特性与实用性
农场式绿道上种植蔬菜、水果和香草等植物,能通过不同的搭配方式,在构成和谐、特色景观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可食用植物可以通过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气味等自然美来创造景观,相对于普通的纯观赏性景观,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一年中不同时期进行多种植物的搭配种植,易于形成对环境有益、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季节特色,增加生物多样性,控制城市气温和空气质量,涵养水土等等。
3 可行性分析
3.1 有利因素
3.1.1 具备农业种养的资源
(1)空间资源。但凡人类居住的地方,都不缺乏进行农业生产的资源,但由于城市建设活动及经济法则的限制,农业生产最紧缺的就是空间资源,如果把道路边沿、居住区中的大片纯观赏性景观空间、城市公园及街角公园中的部分空间、城市荒废空间及建筑屋顶等加以利用,则可为农场式绿道建设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其中,道路边沿及建筑屋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每个城市建设,道路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每条道路都有其附属空间,如绿化隔离带、行道树及边沿绿化带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空间;建筑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建筑屋顶利用率往往较低,通过对屋顶进行设计改造,就可为农场式绿道的建设提供大量的空间资源。
(2)水肥资源。①生活废水资源:生活废水因其污染物少,经过简单处理即可用作农业生产。由于生活所需,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废水。目前,许多小区都设置了中水回收系统,对生活废水有专门的管道进行排放收集,为生活废水应用于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②暴雨水资源: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但大部分地区都会降雨,甚至会出现大暴雨,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的完善,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简单处理即可用来浇灌农作物。③粪尿肥:城市居民排泄的大量粪尿,一般小区都有专门的化粪池对其进行收集处理,经过合理利用,可当作优质肥返回农业用地。④有机垃圾:城市有机垃圾都可以堆肥,作为农业生产肥料。
由于农场式绿道贯穿于社区内部,因此这些资源都可以被就地利用,减少运输消耗的同时实现自给自足。
(3)劳动力资源。城市具有老龄化和隐形失业率高的特点,从第四次和五次人口普查及2005年的统计结果得出的来看,人口年龄金字塔由“下宽上尖”变成了“下窄上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未来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有研究表明参与农业种植的大部分为50岁以上老人,而且,由于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许多农民被城市化,失去了农用地,没有固定的工作,一般空闲在家。农场式绿道位于社区内部,因此,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1.2 具备相关理论和实践支撑
(1)绿道的研究与实践。自1860年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设计,并被誉为“翡翠项链”的公园系统建成至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绿道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相关绿道的研究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社区绿道也应运而生,为农场式绿道建设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2)都市农业的发展。许多都市农业的相关理论,如城市食物系统、食物和农业都市主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等,都支持都市农业与城市建成区的整合。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都市农业的实践在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为代表的大城市中逐步展开,对都市农业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也在不断深入,为农场式绿道的建设提供前提。
3.1.3 具备大量的市民实践支撑
“食物里程”的大幅度缩短使农产品运输和仓储成本降低,食物开支的减少促进城市居民将更多收入用于健康、教育等方面,并且保证了食品的新鲜,有助于人们的健康。因此会在城市建成区的各个角落发现农业的痕迹,如屋顶、阳台、窗台、街道、小区绿地、城市临时闲置地、甚至大学校园家属区宅旁绿地、机关大院。
3.1.4 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农场式绿道位于城市内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农业生产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现代工业技术物质装备以及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条件,从而加速其转向资金、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发展。
3.2 限制因素
3.2.1 相关政策的限制:缺少理论指导及政策法规支持
目前在我国仍未出现支持和促进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理论,目前规划人员对都市农业的认识普遍不足,一些城市规划者还认为农业应该属于农村,这是制约城市建成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农场式绿道作为新兴的概念,还没有有实践项目做支撑。
3.2.2 在城区内部建设绿道困难重重
中心城区地少人多,人口密度高,交通拥堵,绿地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对社区级绿道需求迫切但建设难度较大,具体问题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农场式绿道建设条件较差。因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中心城区大多数道路缺乏安静的步行道及自行车道,城区内部道路红线与沿街建筑之间退缩间距较小,道路绿化带宽度过窄,绿道的空间拓展性较弱。
(2)农场式绿道建设难度较大。社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功能等级不清晰,交通组织较混杂,机动车与行人混行,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等因素,导致农场式绿道的建设难度较大。
(3)农场式绿道舒适度较差。绿地系统的不连贯性、农场式绿道与绿地的关联性较弱等原因都会使得农场式绿道的舒适度较差。城市的绿地系统不连贯特征较突出,而农场式绿道要从居住社区通向上一级绿道,如果没有绿地背景的依托,则须借助城市道路的人行道进行联结,农场式绿道游径的绿化带宽度有限,其空间舒适度较差。
3.2.3 食用型景观的生产与维护
(1)农场式绿道采用食用型景观代替传统观赏性景观,在生产方面需要更多人的参与,而人们参与生产活动的无序性,将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及生产秩序。
(2)农业生产过程会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收获季节一些农用机械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且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也会对公共卫生产生影响。
(3)生产的农产品很难公平合理地进行分配,且缺少便捷的运输方式。由于人们的素质参差不齐,还会对食用型景观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对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4 可行性策略
4.1 结合居住区级可食用景观建设,带动农场式绿道建设
在居住区的景观建设中加入农业景观元素,代替传统绿地及大面积水面,充分利用屋顶等建筑空间及道路边沿空间,增加景观的经济实用性,减少景观维护的费用,为农场式绿道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而农场式绿道的建设反过来可以推动居住区景观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及生产积极性。
4.2 优化城市道路系统,完善农场式绿道的网络体系
在城市道路建设时,将农场式绿道的理念融入其中,设置自行车道及人行道,留下足够的绿化隔离空间。
4.3 因时因地设置农场式绿道
依据居住小区、公园以及广场的不同形态,使绿道的布局与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布局相整合,利用不同的农作物作为景观,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经济效益。采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农场式绿道,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
4.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引导与维护农场式绿道的生产活动,使人们积极有序的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对产品的分配进行合理安排,鼓励居民参加农业活动,对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防止其对可食用景观的破坏,加强其保护农场式绿道的意识。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将农场式绿道纳入到规划体系当中。
5 结语
农场式绿道的构建可有效补偿城市建设造成的耕地占用,并构建本地的食物供应链,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膳食所需,同时降低对外粮食的依赖度,保证食物的健康新鲜。本地的食物系统、有机的生产方式与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方式相结合,可大幅度降低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能耗及碳排放,减缓温室气体的增温作用,并对城市大量有机污水、固体废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减轻了城市垃圾处理负荷,这种废物处理方式远比集中处理模式更为环保、经济、有效。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日常休闲场所,倡导一种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上述有利因素及限制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场式绿道的构建是可行的,限制因素虽然很多,但只是缺乏一些政策及技术性的支持,并不是不可能突破的障碍,而且在适用型景观的生产和维护方面,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改进以及对大众的科学教育,也是可以克服的。因此,农场式绿道在城市中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姚 睿.广州市社区绿道可行性策略研究[J].绿道之窗,2012,(6):12~14.
[2]李均超,徐 峰.基于VRM系统的农业观光绿道构建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72~79.
[3]景 峰,王亚英.绿道网络在北京旧城区构建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1):73~76.
[4]刘 兰.城市居民热衷农业生产[J].环球视点,2003(8):8~11.
[5]杨 锐,王丽蓉.垂直的农场—未来都市农业景观初探[J].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发展战略,2011(10).
[6]方志权.都市农业—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J].学术研究,2000(12):38~39.
[7]宁超乔,徐培伟,邢记明.都市农业的城市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2006(2):69~71.
[8]王 云,周忠学,郭忠哲.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地理研 究,2014(6):1097~1105.
[9]卢凌霄,李太平,吴丽芬.环境保护视角下的食物里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150~156.
[10]王梦洁,胡希军,金晓玲.居住区可食用景观营造刍议[J].林业实用技术,2009(1):48~49.
[11]孙 莉,张玉坤.食物城市主义策略下的当代城市农业规划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13(5):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