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宗杰
摘要:指出了为了发挥生态效益,福建省从2010年全面推广不炼山造林技术。由于不炼山造林后杂草、杂竹、灌木等生长旺盛,苗木前期生长较慢,林分郁闭推迟,因此科学合理的抚育技术是提高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最重要的环节。以不炼山造林小班的杉木幼林(1~3年)的抚育技术为研究对象,试验1采用常规设计的“221”抚育模式,试验2采用改进设计的“321”抚育模式,对1~3年杉木幼林的抚育技术进行了研究调查分析,为不炼山造林的幼林提供科学合理的抚育技术参考。
关键词:不炼山;杉木;幼林;抚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023-03
1 引言
不炼山造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长期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区生态环境、减少CO2及烟尘大量排放、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等优势。但不炼山造林后杂草、杂竹、灌木等生长旺盛,影响苗木前期生长,林分郁闭推迟,因此不炼山造林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良种壮苗、幼林抚育、林木施肥等技术措施,来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加快林分郁闭。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从2006年开始试行不炼山造林,通过调查发现不同抚育技术对幼林生长有不同的效果。通过对不炼山造林小班的杉木幼林(1~3年)的不同抚育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和调查分析,为不炼山造林幼林科学合理抚育技术提供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九龙溪上游,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9 ℃,年平均无霜期256 d,年平均降雨量1771.3 mm,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百分率为79%。试验地小班设在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黄石坑工区,东经116°47′31″,北纬25°57′23″,土层较深厚,土壤为红壤。林地植被主要有灌木类、杂竹类、管茅类、厥类以及芒萁骨类。
2.2 试验方法
试验地小班为2012年杉木林采伐小班,2012年年底对小班进行耙带挖穴,2013年春季进行杉阔混交植苗造林,杉木苗平均地径0.47 cm、平均苗高40 cm,造林密度为3000株/hm2,杉阔混交比例为6∶4。从2013~2015年两个试验地采用了不同的抚育技术,试验1采用常规设计“221”抚育模式,试验2采用改进设计的“321”抚育模式。在试验地小班靠下部选取坡向、坡度、土壤肥力等环境条件相对一致的地段各设置一个标准样地,样地规格为25.82 m×25.82 m。每年11月对标准地的杉木地径(离地30 cm的树干处检量胸径)、树高、树木冠幅及成活率(保存率)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小班抚育措施
3.1 试验小班抚育措施
该场对两个试验地幼林抚育措施如表1。
试验1:幼林抚育采用常规设计“221”模式,即造林当年安排抚育2次加追肥,当年4月中旬开始安排扩穴培土,扩穴培土完5 d后进行追肥,当年9月安排小班全劈带锄;第二年安排抚育2次,上半年(5月)、下半年(9月)各安排一次割灌除草;第三年安排割灌除草1次。
试验2:幼林抚育采用改进设计“321”模式,即造林当年安排抚育3次加追肥,当年4月中旬开始安排扩穴培土,扩穴培土完5 d后进行追肥,当年6月安排小班全劈带锄,9月安排1次割灌除草;第二年安排抚育2次,上半年(5月)安排全劈块锄,下半年(9月)安排割灌除草;第三年安排割灌除草1次。
3.2 常用的抚育措施及要求
3.2.1 扩穴培土
以幼树为中心,在原穴位以外取土扩穴,幼树周围深挖20 cm,扩穴至1 m2,对幼树进行培土,培土高10~20 cm,注意培土时扶正苗木,使幼树直立。培土时勿挖动原有穴位,以免伤到幼树根系;全山挖除管茅并翻转,以利于晒死。
3.2.2 追肥
采用沟状施肥,施肥时离开幼树30~40 cm处靠山的上侧挖半圆形施肥沟,沟深10 cm,施肥后覆土;每株施复合肥100 g。
3.2.3 全劈带锄
全面劈除小班内杂草、灌木,合理处理萌芽条,保留干形良好、生长健壮的天然阔叶树、杉木萌芽条等幼树,保留的萌芽条应当选择位于坡上方的幼树,保留单株/丛;小班栽植带内全面锄草,要求带地皮锄尽杂草,挖尽管茅并翻转晒死,不伤苗,不压苗,适当扩穴、高培土,注意扶正苗木。
3.2.4 割灌除草
全面劈除小班范围内的杂草、杂灌、杂竹和藤条等,不伤幼树,合理处理萌芽条,保留干形良好、生长健壮的天然阔叶树、杉木萌芽条等幼树,保留的萌芽条应当选择位于坡上方的幼树,保留单株/丛。
3.2.5 全劈块锄
全面劈除小班内杂草、灌木,合理处理萌芽条,保留好干形良好、生长健壮的天然阔叶树、杉木萌芽条等幼树,保留的萌芽条应当选择位于坡上方的幼树,保留单株/丛;幼树周边1 m×1 m范围内块状锄草,要求带地皮锄尽杂草,挖尽管茅并翻转晒死,不伤苗,不压苗,适当扩穴、高培土,注意扶正苗木。
3.3 分析统计方法
对调查数据中的地径和树高进行显著分析。检验确定临界值a=0.05,f=n1+n2-2,可查表得t0.05(f)的数值。
4 结果分析
由表2可以判断|t|=4.499,2.211,4.02>t0.05(f)=1.96,拒绝假设H0,判μ1≠μ2,说明采用“321”抚育模式对杉木地径生长有显著影响。
由表3可以判断|t|=2.908,2.398,3.852>t0.05(f)=1.96,拒绝假设H0,判μ1≠μ2,说明采用“321”抚育模式对杉木树高生长有显著影响。
根据表2和表3的判断说明采用“321”抚育模式对杉木幼林生长有显著影响。对不炼山杉木1~3年的抚育模式的改进得出以下效果,如表4。
5 结论及分析
5.1 不同抚育技术对幼林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221”抚育模式下,幼林的成活率明显低于“321”的抚育模式,“321”抚育模式下平均造林成活率为97.5%,造林成活率比“221”模式提高了2.6%左右。这说明加强对林间割灌除草能有效地清理采伐剩余物,消灭杂草、灌木,减少杂草、灌木与苗木争夺水分和养分空间,避免有机残余物在地表的堆积而使幼苗的着生受到物理性的阻碍,能比较彻底地消灭林地病虫害。由于这些有利因素的刺激,促进了杉木苗木的生长,从而使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5.2 不同抚育技术对幼林树高的影响
从表4中可见,在杉木造林后的3年中,“321”模式下杉木平均树高均高于“221”模式下杉木,并且两种抚育模式下平均树高差距逐年增加,在第三年平均树高差约1.2 m,可以预见随着随时间推移,“321”抚育模式与“221”抚育模式下山杉木树高生长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5.3 对杉木幼林地径生长的影响
从表4中可见,在杉木造林后的3年中,“321”模式下杉木平均地径均高于“221”模式下杉木,并且两种抚育模式下平均地径差距逐年增加,在第三年平均地径差约2.1 cm,可见,通过规律性对幼龄林修枝,以及对生长势差和过密的植株的清除,对不炼山杉木幼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以上试验地幼林生长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炼山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杉木幼林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应采用“321”的抚育模式,也即是每年都应对幼林进行一次割灌除草,在第二年还要进行一次全劈块锄,这样既可取得优质幼林,又能避免杂草、灌木夺取幼林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和阳光,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在幼林生长的前期割灌除草的效果最好。
6 结语
不炼山整地造林是作为南方林区经济而又持续的林地清理方式,既避免了水土流失,又有利于林木的后期生长,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强造林成果有保障的特点,能够替代传统的炼山造林,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但由于不炼山的杂草、杂竹较多,林地清理难度较大,苗木前期生长较慢,因此造林时要加强对良种壮苗、林木施肥等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对不炼山初期林地的养分的补给,克服不炼山初期养分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在通过生产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才能真正推动不炼山整地造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杉木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
[2]朱柄华.四川省杉木林丰产技术措施.杉木林丰产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214).
[3]张先仪,盛炜彤,邓宗付,等.杉木幼林不同抚育方法效果的评价[J].林业科学研究,1994(4):394~398.
[4]盛炜彤,范少辉.杉木人工林的育林干扰对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4(5).
[5]林开敏,洪 伟,俞新妥,等.杉木幼林抚育技术的综合评价和决策[J].林业科学,2001(5):49~56.
[6]陈国瑞.炼山对二代5年生杉木幼林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2(4).
[7]林贤山.不炼山、化学除草造林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J].林业实用技术,2007(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