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庆友 张传盈 孔祥慧
摘 要:高校公选课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高校公选课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公选课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公选课;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47-02
在1985年,中共中央就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校要“增加公选课减少必修课”。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是以文学素质和科学素质为教育核心的综合素质课程,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学校设置公选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让学生具有多种技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2]。目前选修课的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各高校的重视,比如2014年浙江省提出了“高校课堂教学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计划中提到浙江省到2016年7月,院校学生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50%、新建院校不低于40%。随着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笔者所在学校在公选课课程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公选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他高校的做法提出建议。
一、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公选课建设的现状
国内大学选修课比例平均为24.5%,而海外大学的比例能达到66.7%,国内与国外有巨大差距。笔者所在学校公选课与国内多数大学类似:在开设公选课的前一学期,教务处对全体任课教师下达上报公选课的通知,让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对公选课严格实行开新课、新开课考核制(即对开新课、新开课的课程进行督导)。目前,可供学生选择的公选课越来越多,已经开设了诸如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80多门课程。为了公选课的正常开展,笔者所在学校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1)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教务处网上选课系统选课,方可上课和获得学分;(2)每学期每名学生限选一门公选课,按类多选的课程和已学过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不能再选;(3)教师必须按选课后产生的教学班级进行教学和录入成绩,不得私自接收非本教学班级的学生上课。
二、高校公选课问题及对策
笔者所在学校和其他高校公选课普遍存在:选课盲目、选而不学、考核制度不严格、开设课程种类少、课程特色性不足、课程的实用性不足等问题,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选课盲目
学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学生的目的是修够学分,顺利毕业。因此,出现了有的公选课开不下去,有的却人满为患的不均衡现象。学生倾向于选择与专业相近、对就业有用的课程,如“职业规划”、“计算机应用”等;选择容易学习、轻松有趣的课程,如“音乐欣赏”、“电影欣赏”等。此外,部分学生不乐于选择专业性较强、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即使教师开设了这些课程,因为选课人数不足下线也只能取消。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是学生在选课上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3]。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公选课指导办,由长期担任公选课任职教师担任或兼职,负责研究学校开设公选课的课程导向、任职教师配置、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及公选课的时间安排;同时还负责指导各专业学生选择公选课,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教师开课情况推荐不同的公选课课程。
(二)选而不学
因为公选课人数多,教师上课考勤只能在第一节课或最后一节课,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看着“时间点”到课堂;另外,对公选课的态度不端正,如上课期间吃东西、看手机电影、听歌,更有甚者在上公选课期间谈恋爱,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还有学生在公选课上学习其他科目,或者写其他科目作业。笔者曾调研一门9、10节的公选课,任课教师在第一节课堂上点名,180名学生到齐,然而第二节课上课时学生就剩下几十人,学生对上公选课采取这种态度,公选课开设的目的就不会达到。针对上述问题,除了学生自身要意识到公选课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外,笔者认为公选课教师可和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沟通并对其平时成绩进行降分处理,对于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应取消其平时成绩;教师点名考勤可采用新的方式,如随机考勤、不定时考勤。广东工业大学公选课教师就采用了不定时考勤的模式,学生因不能预知教师何时考勤就不迟到、不早退,学生对于公选课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上课秩序良好。
(三)考核制度不严
公选课一般都在晚上,三节课,32或48学时,从开学第1周到第16周结束。公选课教师一般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不迟到,教师将学生的签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最终考试一般是开卷考试,或者让学生写一篇论文。如“音乐鉴赏”、“电影欣赏”,结课时让学生听音乐、看电影短片;公选课结课考试若布置论文,学生会利用网上的材料拼凑成一篇论文;有的教师出题目考试,因为考试题目在多媒体中放映,“聪明的”学生在下面迅速用手机搜索考试习题答案。这样的考核过于形式化,学生在公选课考试时没有压力,已经失去了考试的意义,无法保证学生在公选课上有所学习。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学校除了制定严格的公选课考勤、考试制度,还可以实行成绩“绩点化”,即根据成绩给学分绩点,尤其对缺课超过1/3的学生,要求其重修,并交纳一定费用。笔者建议具体做法: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给学生平时表现分,课堂表现分在最终成绩中占30%,学生的出勤也纳入成绩中占20%;最终考试形式实行问答式即教师向学生随机提问,学生现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学生评分,评分在最终成绩中占50%。
(四)开设课程种类少
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近80门,相比国家重点院校开设的公选课较少。武汉大学开设的可选公选课多达300多门,吉林大学则开设了将近400门。笔者学校有的公选课适用性较低,例如“知识产权法”,因为学校缺少跨专业、跨学科的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课程吸引不了学生,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究其原因是笔者所在学校是理工类学校,故在文科、管理学科上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学校开设有关文科专业的公选课时就显得捉襟见肘,这也使得开设的公选课种类较少且常年不变。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学校可外聘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优秀教师或者培养本校的教师,增加学校公选课的师资力量。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目前开设70余门公选课,因公选课种类少,特从郑州文化组织机构高薪聘请公选课教师。河南理工大学也因公选课开设种类少,安排学校的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回校开设公选课,增加了近20门的公选课,丰富了公选课的内容。
(五)课程缺少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课程虽然近80门,但大都是经管类或人文社科类如“商务礼仪”、“民法概论”、“舞蹈欣赏”、“经典影片欣赏”,与本校的石油、化工及机械制造等特色专业没有太多联系,未能在公选课上展现学校的特色。这对于想了解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公选课便没有吸引力[4]。为此笔者建议学校开设与石油加工、石油开采专业相关的特色公选课如:“石油开发”、“石油化工简概”、“油气运输”。 国内的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技术大学,该校开设了“电工电子工程技术”、“机器人创意设计及制作”选修课,学生对其有浓厚的兴趣。中国矿业大学是研究型大学,主打专业是矿业工程,开设了“煤矿概论”、“岩土工程技术导论 ”这些与矿业相关的公选课,深受学生欢迎。
(六)课程实用性不足
一般学校开设公选课仅仅是将其作为学生了解的课程,因此开设的学时有限,授课内容也不深,这就导致学生从公选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少,丧失了公选课的实际意义[5]。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音乐鉴赏”,音乐本身就博大精深,学生不可能通过欣赏一学期的音乐就提高了自己的欣赏水平。此外,一些公选课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考研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也不能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现代社会需要多技能人才,一门技术很多时候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比如石油开采行业需要经济管理类的知识,而对有关石油器械推销的工作不仅需要对推销学精通还要知道与机械制造及石油开采相关的知识。
此外,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将公选课设为学生获得第二学历学分的途径,对学习公选课成绩较好的学生,学校可将该学分顶替第二学历学习的对应学分,切实为学生带来利益。
当前社会需要多能技术人才,我国也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发展。开设公选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丰富学校学习生活的必要手段。教学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离不开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有一颗教书育人之心,学生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珍惜每一节课,珍惜教师的成果,无论是对必修课还是公选课。虽然现在学校的公选课出现了一些问题,相信在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加强公选课的管理,教师增加公选课的趣味,学生改变对公选课的态度之后学校的公选课中出现的问题会得到一个较好的解决;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也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越来越好,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学生的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开阔。
参考文献:
[1]刘昆仑,赵妍.改善高等学校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思考
[J].中国西部科技,2012,(3).
[2]周衡,沈颖颖,速成.高校大学生公选课的选课矛盾与对
策[J].学理论,2012,(33).
[3]张国政.高校公选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科
技,2013,(8).
[4]杨凤影,苏玉虹.高校公选课的调查现状及对策分析
[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
[5]郭海霞,郭海龙,胡晓旭.构建高校新型公选课课程体系
的探索与实践[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