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中培训”到“到校指导”

2016-05-14 10:05刘东平
中国教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进修学校导师培训

刘东平

景洪市(县级市,1994年以前为景洪县)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接壤,紧邻老挝、泰国,国境线长112.39公里。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穿过境内。全市国土面积为6 95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截止到2014年底,市辖户籍总人口4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3万人,占70.4%。居住着傣、哈尼、布朗、拉祜、瑶、基诺等13种世居少数民族,种植水稻、橡胶、茶叶、咖啡、香蕉等经济作物。现有公办小学57所,小学在校生39 15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6 354人,占67.3%;小学专任教师2 163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 254人,占58%。

一、景洪市教师进修学校发展历程回顾

景洪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建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9年,其前身为景洪县民族师范学校,是西双版纳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分校,有普师专业两个班。1982年7月正式更名为景洪县教师进修学校,期间主要承担小学教师(脱产)进修两年制中师学历和小学教师(在职)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及培训。进修班到1993年结束,先后开办6个班,毕业300余人。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到1988年结束,全县共有近600人通过了全省统一的考试。1985年,经云南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认定为合格的教师进修学校,是全省63所教师进修学校中第一批认定的学校之一。

在此之后,经过不断努力,景洪市教师进修学校逐步发展,1992年评定为省二级进修学校,1999年晋升为省一级进修学校,2007年晋升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期间,进修学校主要承担景洪市小学在职教师的各种培训,包括:民办代课教师学历培训、教师轮训、待岗教师培训等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村完小的骨干教师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校长培训、部分学科教师等短期集中培训;分别与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开办函授本、专科学历培训;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景洪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承担过国家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即“西发”项目)、“国培计划”等项目培训工作。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于2011年12月进入景洪,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主要执行单位,更直接地通过导师团队,服务于乡村小学尤其是村完小、村小、教学点的教师。几年来,进修学校与乡村教师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成为他们亲切的、可以信赖的朋友。

早在“学历补偿教育”即将完成之际,进修学校就面临“靠什么生存”“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全省各县进修学校纷纷展开探索。景洪市教师进修学校在尝试办过职业高中班后,于1991年正式成立景洪市民族(初级)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但未能坚持下来,2002年市民族中学与进修学校剥离,进修学校依旧独立存在,是目前云南省仍保持独立建制的为数不多的进修学校之一。虽然教育部明确指出,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与教研室、电教室整合,成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但在实践层面,仍有许多进修学校或与职高,或与党校,或与技工学校等学校合并,五花八门,不伦不类,其教师培训职能被大大削弱,地位显得可有可无,日益边缘化。另一方面,处于教师培训最末端的即“最后一公里”的乡村教师群体,其教育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其情感生命现状也“可堪忧虑”。久而久之,他们成了一个最需要培训,又最难培训(既难有培训机会,又难有培训效果)的群体。

二、“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的实施情况

1.总体情况

2012年6月,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在景洪正式启动。景洪市首次承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培训项目,其先进的培训理念、务实的培训风格、科学的培训方式,严格的管理模式让人耳目一新,技术、资金、资源的多重支持更是令乡村教师们欢欣鼓舞。项目最初选定19所乡村小学作为第一批项目学校,其中8所是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90%的村完小。2014年,项目扩大到全市所有55所乡村小学,服务学生29 26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1 171人,占72.4%;服务教师1 765人(2014—2015学年统计报表数)。三年来,县乡两级导师接受国家级培训353人次;走访项目学校,到校指导336所次;上示范课830节;组织县级培训14次,培训教师4 629人次;县级导师到项目学校开展培训51场次,为乡村教师进行培训。项目扩展以后的两年里,每年都有1 700余名乡村教师和29 000余名乡村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受益,项目覆盖全市所有乡村小学,包括最偏远的一师一校的江边寨教学点。

2.主要措施

成立市级项目领导小组,明确教师进修学校为项目执行机构,负责项目组织和具体实施工作;每个乡镇中心小学明确1名校级领导为项目负责人。组建县乡两级导师团队,县级导师团队主体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基本为专职(可根据需要随时抽身下乡);乡级导师选自本乡镇小学的优秀教师,主体为精通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教师,均为兼职。为便于及时沟通协调,进修学校为每个乡镇小学指定一名县级导师为联系人。

导师基于平时对项目学校师生的了解,根据项目基线调研的情况开展工作。导师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到校指导”:即导师到乡村教师所任教的学校,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交流、指导示范;访谈咨询、提供资源、心理辅导、行动研究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现场的、即时的指导和培训,以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和快乐工作与生活。导师工作的内容不局限于教育教学,还涉及教师个人的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对教师需要提供全方位专业支持的不只是导师个人,还有他身后导师团队的力量。

为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保证其工作质量,景洪市每年都足额选派县乡两级导师参加国家级培训,返校后组织校内教师进行二级培训;每年组织3次导师和骨干教师参加县级培训,邀请云南省知名的学科教学专家和教学一线的“云岭名师”前来讲课和示范。同时,作为项目执行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为组织开展了“导师的工作职责与流程”“小课题研究”“行动研究”等校本培训活动。

此外,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包括“景洪移动教育资源”QQ群和“景洪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为项目办、学校、导师、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研讨,及时传播各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

三、项目实施给教师进修学校带来的变化

项目实施三年来,通过提供资源、资金和技术的多重支持,采取现场的、即时的示范、指导等培训方式,不仅使景洪市乡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受益,更使村完小、村小、甚至教学点的师生都从中受益,这是以往任何培训都没有做到的,受到师生欢迎和赞誉,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和社会反响。当然,项目也给执行机构即教师进修学校及其教师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化。

1.培训方式的变革:集中培训—送教下乡—到校指导

教师进修学校早期开展的培训,无论是学历进修还是业务学习,都是让需要培训的教师到进修学校来进行“集中培训”,进校教师无需下乡。自1999年,云南省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即履职晋级培训以来,由于培训数量大,工学矛盾突出,教师经济负担过重等原因,进修学校开始分片区“送教下乡”,实质上还是相对的集中培训。由于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形式上班额过大,时间安排又都在假期,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广受诟病。为提高培训质量,进修学校开始安排教师下乡,深入乡村教师的课堂去听课评课,了解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培训需求,同时也对被听课的教师进行指导,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送教下乡”。由于随机性大,没有后续的跟踪指导,效果很有限,进修学校教师自身的锻炼和提高就更谈不上。2012年“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在景洪的实施,其导师“到校指导”模式是对进修学校自发探索的“送教下乡”模式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其培训效果和长效机制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2015年,景洪市成功申报成为云南省“国培计划(2015)”的27个项目县之一。“国培计划(2015)”的核心项目是“送教下乡”,其设计理念和实施要求与“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的探索比较一致。景洪市教师进修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培养的队伍、有效的工作机制将获得更多的应用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2.教师队伍的成长:单一的培训者—复合型的导师

按照项目国家级专家团队负责人郑新蓉教授的描述,导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专业养成精神、多方面技能和良好情感情操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是为广大教师树立榜样的专门人才”。项目的实施为进修学校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学习与锻炼提高的机会和平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理论和培训方法,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指导能力、更新了教育观念和培训理念。如通过TPR教学法、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有效数学教学等内容和方法的学习,使他们懂得了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尊重和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学科教学要有“语言目标”以便让孩子逐步学会科学的语言;上课要“全身行动反应”让孩子准确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等等。

项目倡导的参与式培训,导师工作的职责和方法促使进修学校教师在培训理念和培训方式上更加注重教学指导的针对性、教师的参与互动和有效性。三年来,进校教师通过不断到乡村小学开展“即时的、现场的”培训和教学指导,上示范课,在充分体现导师示范引领和专业指导作用的同时,进校教师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逐渐成为“教师身边的导师,专业成长的伙伴”(景洪市导师宣言),由单一纯粹的培训者向着具有复合型结构的导师发展。

综上所述,“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在景洪市的实践证明,教师进修学校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各种培训任务,而且在培训过程中自身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数目庞大的乡村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今天,对于最基层的教师培训专门机构即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不仅不应该受到削弱,而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让其充分发挥熟悉乡村教师教学历史和现状的优势,更好地充当起高校、网络研修机构联结乡村学校的桥梁,更快地让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化成为乡村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实现接地气、常态化的培训,“把水浇到根上”。为此,需要克服实践层面的障碍和困难,把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使其成为导师成长的沃土,更好地为乡村教师的成长提供专业服务。

(作者系云南省景洪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任媛媛

renyy@zgjszz.cn

猜你喜欢
进修学校导师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My Dream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学生书法作品展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