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困境及推进路径分析

2016-05-14 16:37陶文鑫
学理论·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困境

陶文鑫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问题的日益增多,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学生服务机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也面临一系列困境:一是自身角色定位不明晰,二是当前的发展路径不顺畅,三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缺乏。针对学校社会工作出现的困境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嵌入学生工作体制,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统筹兼顾两种路径,形成整合性的发展渠道;通过实习与督导,提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困境;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04-03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工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1]。

随着青少年问题的复杂化、严重化,要求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学校社会工作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能够发挥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2011年10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虽然社会工作的发展迫在眉睫,但不可否认当前能够供社会工作发展的土壤依旧有限,即使在制度及政策方面都对社会工作的建设做出了明确的指示,社会工作在进入学校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障碍。本文结合笔者在北京某中学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借鉴其他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文献资料,探讨学校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分析困境背后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对接下来的推进路径提出建议。

一、困境的表现及原因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认知偏差

开展学校社会工作首先需要厘清在现有的学校结构体系中,学校社会工作应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功能。但是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认知出现偏差,从而给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进带来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被赋予了较高的角色期待。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作用被无限夸大,认为凡是现有学校老师无法解决、不想解决、解决不好的问题都归属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范畴,期待学校社会工作能够在短期内化腐朽为神奇。如笔者曾和团队一起在北京某职业技术中学进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该校学生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为了继续学校教育或掌握一门谋生技艺才选择到该校就读。这里的学生普遍存在课堂纪律差、求知欲不足、打架斗殴及早恋等问题,学校方面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校方领导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快速帮助这些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思想,促进学校学风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学生工作负责人希望社会工作能够帮助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进老师教学。多重角色期待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在开展时,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学校各方的要求。

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被认为是现有学生工作的补充或是附属品,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相混淆。社会工作进入学校,一般是与学生工作系统进行对接,“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工作特指与学科教学并列的一类教育领域,是指以班主任、团队辅导老师等为教育工作者,以班级建设等领域为具体载体,在该教育领域内开展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2]。学生工作以其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照与管理被大众所接受并认可,“学生工作”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特色。与发展较为持久、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学生工作相比,学校社会工作的地位与角色就显得比较尴尬。因为不仅在普通社会民众的认知中会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混淆,即使在教师的眼中,对社会工作的定位也不十分准确,往往将社会工作视为学生工作的辅助或是一种新颖的学生活动方式。正是因为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都是在学校的场域中,以学生为服务对象,采取一定的方法解决学生的问题,二者在服务领域与对象上的重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认知与接纳,仅仅将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补充,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存在一种“学生工作可以替代学校社会工作,学生工作发展的好则完全不需要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角色认知和观念的影响下,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在大陆的推广与在学校中的推进显得急迫而又困难。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受阻

根据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情况,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主要是指通过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向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倡议,政府部门召集学校校长落实,社工进入学校;自下而上的路径是指入校社工与学生、老师接触访谈,进行需求调查并提供所需的服务,得到认可,逐渐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信息再反馈到学校领导,得到更有力的支持”[3]。两种路径在推进社会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遭遇了困境。

自上而下的路径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早期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力量,特别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物质支持与制度保证,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初期发展能够更加顺遂与通畅。但也正是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早期发展的不成熟与制度发育的不完善,使得这种支持更容易受政府官员个人因素的影响,比如主管领导调离,导致后续的工作陷入瘫痪。如上海的学校社会工作采取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作为对传统学生工作的补充与创新,2002年5月,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支持下,选取38所试点学校,招聘41名社工进驻学校,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前期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主抓学校社会工作的上级领导的调离,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支持大不如从前,后续的发展工作也相继受阻。

自下而上的路径是从基层工作做起,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获得学校师生的认可,进而将信息反馈到学校领导,得到更有力的支持。但该路径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容易受制于所开展学校的领导意志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活动、提供的服务必须服从于现有学校的应急性任务安排,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笔者在北京参与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在进入学校之初,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教师、学生对话,收集所需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前期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叛逆问题有一定比例的减少,我们的工作获得了学校的认可与支持。在后期推进过程中,校方给予社会工作者更高的期望,希望借助学校社会工作实现学生成绩及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获得“心理实验学校”的称号。社会工作者自发进入学校,所开展的活动取得成效以后才有可能获得准许并进行接下来的推进工作,但是学校对社会工作的期待往往超出了学校社会工作应有的服务范畴,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处于学校期待与自身价值理念的两难之间。此外,在当前的学校体制之下,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一般需要占用学生一部分的学习时间及学校的活动场地,与任课教师的协调,与学校管理部门的协商,都会影响社会工作在学校开展的效果,使得采取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困难重重。

(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缺乏

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稳步推进和服务成效的取得依赖于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力量。学校社会工作队伍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学校社会工作队伍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成员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不足,在介入学校工作时有些力不从心,遇到问题往往会束手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学生群体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在与学生互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其言语、行为或者是思想观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因此,基于服务对象的成长性与基础性,要求社工能够在认知与言行方面为学生做一个表率。虽然社会工作者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接受了多年的理论学习与专业训练,但仍旧缺乏在具体场域中的实践锻炼,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怎样处理与服务对象价值观念的冲突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而不只是在课堂上知识的习得。此外,由于青少年群体的发展性,使得青少年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而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往往是针对类型化的问题,社工缺乏在实践中获得的灵活应对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无法及时做出回应,从而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效果。

其次,专业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教育先行”的特点。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教育先行”使得社会工作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社会工作的知识储备与人才培养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却由于缺乏实践不能同日而语。“一般说来,大学本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经过大约800小时的专业实习训练。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因为主要为一线输送应用型人才,所以更强调实习训练的强度,实习训练几乎要占全部课时的50%”[4],但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实践还远未达到这一标准。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仅仅依靠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进入学校,难免会遇到问题时一筹莫展,无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获得校方及社会的认可,学校与社会工作的连接也有可能因此中断,社会工作者也就无法通过学校这个途径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在学校中的开展。

二、推进路径分析

基于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上文论述的困境,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进路径。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式发展

嵌入是卡尔·波兰尼用来分析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嵌入社会关系中。“借由这一概念说明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并说明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变化取向”[5]。在学校这个服务场域中,学生工作充当了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角色,而专业性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指的就是它必须进入学生工作体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空间发挥作用。由于传统的学生工作体制并没有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那些本应由社会工作者承担的工作则由班主任、校团委、心理辅导老师承担,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面对学生问题的日趋复杂化,学生工作体制的固化与弊端日益明显,越发意识到打破路径依赖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个人的需求及个人背后的家庭、社会的制约因素,学校社会工作在这些方面能够承担重要的辅导工作。

学生工作机制提供了一批可供学校社会工作嵌入的平台,比如校团委、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学校社会工作者应主动建立与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获得学校管理者的认可与支持,借助学校已有的工作平台开展活动,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寻求制度保证。此外,学校社会工作注重从整体上寻找学生问题的根源,通过个案、小组与社区的工作手段,将家庭、学校与社区联系起来,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有效弥补学生工作仅关注个人的缺陷。将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嵌入到学生工作体制中,借助学生工作系统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现有管理体制的结合,“既能够使学校社会工作不受现有学生管理模式的排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逐步发展,也能在实践中发现学校现有管理方式的不足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不成熟”[6],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相互促进的和谐、共生局面。

(二)整合性的发展路径

学校社会工作若要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必须充分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种路径的优势,形成一种整合性的发展路径,既能够通过上级政府的支持,获得学校社会工作赖以发展的制度保障,也能够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自身的实践,获得校方及社会的认可,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良性循环。四川德阳、广元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就是这样的一种发展路径。

首先,该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得益于抗震救灾的契机及“希望工程”的平台。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都迫切需要专业力量帮助处理学生的灾后情绪与恢复学校秩序,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联合发起和举办了名为“希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灾后志愿服务项目,依靠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向8所学校对口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服务能够顺利开展既有民间社会团体的积极运作,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从政策、制度方面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四川的学校社会工作在早期发展阶段便完成了初步的制度建设。

其次,该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接纳。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开展了“包括带入物质资源、利用心理课程提供生命教育,班主任助理介入班会开展各种小组活动,配合团队工作设计、组织、实施各种活动,通过社工信箱、社工小屋对学生进行个案辅导,通过小组体验活动帮助教师释放压力,家访,培养本土社工等服务”[7],服务效果显著,并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是当地民众的支持与青睐。此外,学校领导重视社工队伍的力量,邀请社工参加学校的例会,使得社工有机会了解学校的发展需要,并能够从学生的利益角度提出建议和倡导。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累积,四川德阳与广元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实现了从项目试点到制度建设的过渡。

(三)专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对于提升学校社工队伍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通过实习社会工作者能够亲身实践习得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原则,不仅能够将知识、价值与技巧运用于提供实际服务的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能够与服务对象接触,在互动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在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机会”[8]。首先,应当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实习安排,在进行正式的社会工作入职之前,应当有800小时左右的实习锻炼时间,尤其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问题的多元化、复杂化以及该群体自身的发展特性,对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会更高,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贸然提供服务,不仅不会帮到服务对象,而且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其次,应当选择可以接受社会工作的学校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在学校场域内实地锻炼的机会,积极践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与学校合作并提供专业服务起到宣传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的作用,使大众从思想上接纳与认同,从行动上给予支持和配合。

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是使社会工作者反思完善并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一个手段。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的年龄及心理特性,学校社会工作者往往会遇到服务对象的不合作、抵触甚至是挑衅等情况,同时也会遇到与服务对象的价值冲突等问题,这不仅给社会工作者造成很大的压力,也使服务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学校社会工作督导既可以缓解社会工作者的压力,提供情绪上的支持与指导,帮助建立信心,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提高和专业训练的活动,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获得在此类情况下处理问题的经验,充实专业知识,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总结

学校社会工作是为特定的学生群体服务的,学生群体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塑性与多变性,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以固化、单一的模式处理他们的问题。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集体主义的教育方式以及以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系,已经难以应对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学校社会工作要获得大众的认可与接纳,应发挥其专业特色,从学生、学校的需求出发,协助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借助中国特色的学生工作系统,借鉴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本土学生工作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229.

[2]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中的嵌入[J].学海,2012(1).

[4]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3.

[5]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6]沈炜.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6).

[7]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中的嵌入[J].学海,2012(1).

[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6.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豫南山区特色农业推进路径研究
神奇的设计师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