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姚秋菊+赵艳艳+柯利+吴伟
摘 要:特色农业发展对特定区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具
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豫南山区河南省新县为例,提出了资源利用、生态循环、技术支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
经营、市场开拓、政府引导等7个方面的推进路径,形成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和谐局面。
关键词:特色农业;豫南山区;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023-03
Study on Path for Promoting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Henan Region——A case of Xinxian County
Wang Zhiyong1 et al.
(1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Horticulture,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is paper in the Xinxian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Henan as an example,put forward seven paths for promoting,such as specific resource utilization,ecological cycle,technical support,standardized production,industrialization,market development,government guidance,and then form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rmonious situation.
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Henan;Path for promoting
隨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区域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特色农业是指利用特定区域内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开发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或从事具有农业生态学的生产实践活动,包括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循环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涉及土壤、气候等农业环境和种植、畜牧等农业生物,还涵盖经济学与社会学[1-3]。
日前,国务院批准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了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着力开发特色农林产品。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发展具有现代山区的特色农业对于大别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发展概况
新县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被国家林业局誉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银杏之乡”。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以茶叶、油茶、果品、畜禽深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优势产能不断扩大,生态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逐渐打开销路,以药品、保健品为主的中药制造产业发展迅速。
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新县处于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中间,国道106线、大(庆)广(州)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穿境而过,素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门”之称,是中原经济区与东部沿海经济带联接的重要节点,对于构建全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快速通道,拉动大别山区经济增长,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 适宜的气候条件 新县地处淮河以南,雨量充沛,热量资源较丰富。比较丰盈充足降雨量和热量资源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可满足一年两熟或三熟,且适宜果树、林木生长,为多种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气候基础,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理想地域。
1.3 丰富的农业资源 新县横跨中国大陆南北植物过渡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汇集众多珍稀物种,为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提供了物种基础,发展采摘、观光、深加工等产业前景广阔。茶叶、油茶面积居河南省首位;银杏、板栗等经济林和石斛、葛根等中药材的品质、产量均居河南省前列;双低油菜、无公害水稻种植已初具规模;淮南猪、淮南麻鸭等优良禽畜品种独具优势。
1.4 优美的生态环境 新县生态环境优美,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有许世友将军故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绿色生态旅游资源;西河、丁李湾等一批传统村落等古色乡村旅游资源。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村等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
2 存在问题
2.1 技术支撑能力较弱 由于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普遍不大,缺乏与科研院所有效沟通协作,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致使新品种、新材料和先进集成技术应用面积较少,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没有新突破[4]。另外,农业部门技术推广力量较薄弱,组织化程度低,在指导生态循环农业、养殖业安全生产、加工业链条拉长等方面显得步履维艰。如中药材、油茶、茶叶等特色种植产业,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因缺乏与农业院校联系和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群众尚未掌握这些技术。
2.2 标准化生产不到位 新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地区,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色农业标准化参与主体意识淡薄,尚未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缺乏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营销基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产值的增加和效益的增长。如目前尚未制定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以及储运包装质量标准,还没有一家中药材企业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
2.3 产业链条亟待延伸 种植、加工、供销等上中下的产业链条还没延伸开。以工扶农、以贸促农的带动能力不足,特色种植养殖、地方名优特、原产地标识等产品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滞后,缺少全程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在大中城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缺乏销售点,特色加工企业没有突出开发、培育和壮大自己的特色优势产品,更缺少自己的原材料种植基地[5]。如板栗、银杏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缺少深加工能力和销售渠道,只能在本地区自产自销,利润大头被中间商拿走,还有相当一部分待在深山无处销,导致种植户失去动力,不愿务农创收。
2.4 周围城市带来的竞争威胁 邻近地区竞争加剧。新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时间较晚,周边的黄冈、随州、安庆、六安等地已有相当规模,新县要取得后发优势很不容易。农产品市场细分日益加剧,周边各地的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及结构的趋同加剧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新县特色农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销售半径受到其他省市特色农产品的挤压,例如新县的医药、果蔬及畜牧产品与湖北麻城、安徽金寨等地的农产品重复率高,特色并不十分明显。
3 路径研究
3.1 推进资源利用提高 良好的自然资源为生产优质农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有利于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6]。作为全国有名的“将军县”、“生态县”,要紧紧抓住自然生态、红色教育与特色农业相结合,引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理念,融合饮食文化、茶文化等内涵,突出有机、绿色农产品,体现自然环境、农耕民俗等特点,促进生态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7]。在参观革命根据地、古村落的同时,到乡村田头吃农家菜、住农家院、亲身体验农家活,将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部分农村转变为观光休闲景点、将部分农民转变为旅游从业者、产品销售者,把“家园”和“田园”相结合,打造“青山、绿水、蓝天、红城”的城市品牌。
3.2 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是生态特色农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营造基本格局,其包括秸秆稻壳、畜禽粪便、加工废料等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环保功能,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与生态循环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和良好机制[8]。如把当地龙头企业羚锐制药作为循环农业标准化试点的支撑企业,建立良好农业规范化生产基地,加工中药材的废弃药渣经腐熟后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减少化肥用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有机绿色产品标准。
3.3 推进技术支撑引领 利用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和成果转化的优势,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协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9]。在当地建立茶叶、蔬菜、果树等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园,把新特品种和高效种植进行引进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和先进栽培模式,发挥核心示范园的引领示范作用,成为生态特色农业辐射带动的源泉。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新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院县合作协议,在新县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了“泗店”、“绿康源”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使广大消费者充分了解新县生态无污染农产品优良品质。
3.4 推进标准化生产 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特色农副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10]。积极开展标准体系中系列标准化宣传培训推广,提高特色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享更多利益。如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合作体系构建过程中,所有生产的农产品依照质量标准进行分类和包装,并经过严格检验,进行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分级及包装的标准化和储藏运输的标准化。
3.5 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壮大现有的对产业拉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研发[11]。如对银杏、石斛系列保健品的研发,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强化企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风险共担的产销衔接和订单履约机制,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市场化和产品的订单化。如针对中药材产业,鼓励当地中药材龙头企业建立中药材资源基地,实现原材料本地种植,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银杏、石斛、葛根等原材料种植基地,与当地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签订合同实施订单生产,降低原材料成本和违约风险。
3.6 推进市场开拓 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便利的交通枢纽,以自然生态为切入点,找准开拓市场的着力点。通过电视营销、报纸广告、网站推介等途径和举办文化节、采摘节等方式大力宣传有机绿色概念,塑造新县原生态形象。如利用农商超市、直销配送、网上销售、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拓宽销售渠道,配送辐射至郑州、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
3.7 推进政府引导 以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定位,做好产业规划和区域空间布局,加大补贴奖励投入,强化金融资金扶持。由于特色农业发展内容较多、规模较大,在计划发展前必须科学地进行规划论证,优化中药材、茶叶、肉品等主导产业,调整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结构,确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布局[14]。制订奖励优惠政策和设立扶持资金,如对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石斛、油茶种植进行财政扶持,对取得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等认证和获得名牌商标的合作社或企业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4 结语
新县作为中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大别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立足于本身的资源优势,发展以保护生态为首要任务的生态精品特色农业,支持优质药材、茶叶、蔬菜、林果、肉品等安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培育具有大别山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品牌,发展农家乐、生态园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高效生态农业、绿色特色产品、红色古色旅游作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快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提升等的推进步伐,形成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和谐局面。
第一,依托优良环境和农业资源,推进特色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特色化。以“特色、高效、生态、优质”为方向,大力推广农林牧复合、种养加生态循环、绿色有机生产、高效立体种植等利于保护环境和优化资源利用的技术,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升农业企业形象,实现生态保护和农业经济同时发展。
第二,推进农科教、农工商、产供销协同能力。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来抓,严格环保准入,扩展延伸茶叶、板栗、银杏等本地特色优势产业链条,积极做好淮南猪、山茶油、中药材等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质量认证以及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丰富营销手段,拓展特色产品市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第三,推进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突出农家原生态元素,展示红色大别山文化内涵,体现农产品品质、古村落美景,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美丽乡村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促进生态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其独特的风格魅力吸引消费者目光。
参考文献
[1]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2]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1):8-12.
[3]曹志平.生態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9-38.
[4]魏建美,李庆,卢慧,等.科技支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4):66-69.
[5]李建伟.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swot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7):5-8.
[6]王建英,黄远水,邹利林,等.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规划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4):544-552.
[7]孟俊杰,贾小虎,乔璐,豫南丘陵山区生态农业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新县为例[J].农学学报,2015,12(5):121-126.
[8]罗雪峰,熊伟,杨灿芳,等.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2):405-409.
[9]李庆,李宁,魏建美,等.江西山区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3):72-74.
[10]王瑞,孙芸,栾敬东.大别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和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5):313-317.
[11]吴昊,王进.基于SWOT分析的南阳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9):49-53.
[12]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思路与建议[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3):5-15.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