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清代隶书首推《曹全碑》之由

2016-05-14 08:04陈潜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清代因素

陈潜

[摘要]:清代隶书作为书法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成就辉煌,对清代及现代书法的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而在众多隶书中,《曹全碑》被受清人推崇。究其原因,除了《曹全碑》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之外,更多的是与清人当时的时代审美需求暗合,以及清朝书家的热捧有关。

[关键词]:曹全碑; 清代; 因素

清代隶书“直接汉人”,贯穿于清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名家辈出,风格多样。而在众多汉隶碑刻中,为何清朝人如此偏爱《曹全碑》,甚至将《曹全碑》评价为隶书中的《兰亭序》?是什么力量让清朝人对《曹全碑》如此推崇?

让我们先来了解下清代以前隶书的发展过程吧。汉代以后,被楷书取代了实用价值的隶书逐渐走向衰落,除了在唐代中期曾出现了几位擅长隶书的书家,使隶书创作热闹过一阵以外,宋元明数朝问津者极少。虽然也有个别书家偶然涉猎,但终因去古已远,法度湮灭,书者往往向壁虚造,遂使这种在汉代曾取得很高成就的书体几成绝学。

到了清代初期,隶书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转机,不仅专擅此体的书家相对增多,同时在技法上也开始拨乱反正,重新对汉代隶书进行发掘和研究,并以此作为取法途径。

汉隶在经过几百年的沉默之后,偏偏选择在清朝这个时期大放异彩,让人不禁要问:清朝究竟有什么样特殊的土壤,孕育出了这样鼎盛的隶书。

清朝确实有其特殊之处。1644年,清兵入关,来自东北的满族人凭借着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掌控了中国的政权,开始了对全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对于汉人而言,清政府虽然完成了军事征服,但他们的内心对这个外来民族是抵触的。所以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面对在文化思想上处处表现出优越感的汉族知识分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显得异常敏感和脆弱。文人士子稍有不慎,引起猜疑,便会招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不断,文人士子往往只因诗文中的片言只字,便被视为叛逆谋反,动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更有一些心怀叵测,谄媚求荣者,捕风捉影,挟私诬告,致使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噤若寒蝉。于是更多的学者把精力投入到对古代历史和典章制度的研究中,一方面可以躲避文字狱的迫害,同时也希望能以文化上的优越感来维系民族精神。这就使得清初学者由明人崇尚清谈,学风空疏,物极必反的风气转向实事求是的务实之风。而这种学术风气的转变实际上是汉族知识 分子亡国之恨于文化忧患意识的体现。

伴随着经学—朴学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训诂考据成为研究学问的不二法门,文字,金石及音韵等专门学科获得突破性进展,在推动整个学术思想界风气转变的同时,对书法界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直接促进了碑学运动的发展,而汉隶做为碑学运动的一部分,自然得到了清人的重视。可是,《曹全碑》又是凭借怎样的魅力在众多汉隶中脱颖而出呢?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额佚失不存。出土时字划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后,中有断裂,今则缺灭之字更多,但汉碑中少有较此完好者。

《曹全碑》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或许正是如此,才让朱彝尊,这位以搜访金石为其考证经史提供材料的书家,有了和《曹全碑》的接触动机。

朱彝尊一生游历甚广,每到一处,务以寻访古刻轶碑为事。他曾自述:“余从云中转客汾晋,历燕齐,所经荒山废县,残碑破,必摩挲其文响拓之,考其与史同异”。其隶书来历清晰,面貌分明,得益所在显然是汉代的《曹全碑》。在用笔上取《曹全碑》的流动飘逸,轻松舒展,结体上取其方扁端庄,从容典雅。更主要的是,其点画纯从汉碑中来,行笔扎实稳重,不想当时其他人那样隶楷笔法相混杂,而作为汉隶特征之一的波磔用笔,也是出以自然之致,不作强弩硬挑。从这些特点来看,朱彝尊不仅对《曹全碑》下过很深的临摹 功夫,而且以一个学者的成熟修养和敏锐的理解能力,对汉隶的整体审美意韵有着准确的体会和把握,故其所作平和秀雅,古意盎然。

而《曹全碑》这种清秀灵动的面貌正好符合当时部分画家的画风,也因此引起了当时画坛领袖—王时敏的注意。王时敏 (1592-1680),明末清初画家。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人。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他的隶书就与画风相似,工整清秀。

虽然《曹全》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字体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同时《曹全碑》是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较完整,汉隶字数较多,字体较清晰地少数作品之一。这样就方便了清人进行拓临,且因石碑保存较好,因而其拓本清晰度也高。客观上,就扩大了《曹全碑》的传播范围,是其的拓本的普及性加大。

《曹全碑》在确立了自己在文人的心中的初步印象后,紧接着,下一步呢?这些在清朝统治下压抑着的文人们,也希望能通过保持和发扬文化传统来维持汉民族的自尊和优越感。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期待能在隶书身上找到启迪与灵感,吸取营养,借助隶书来实现个人的书法艺术道路。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工书,雅好文艺,善收藏碑刻,尤喜汉碑。郑簠少时便立志习隶,学汉碑达三十余年。郑簠擅隶书,其隶书主要出在《曹全碑》,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所书字大小相近,粗细、疏密却富有变化,多姿又规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点,又具有飘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谓和之“草隶”。

郑簠的隶书作品

与时间稍早的王时敏相比,郑簠的隶书稍接近汉人和富有古意。其用笔的轻重主次变化,结字的聚散高低错落,打破了唐代隶书用笔直平古板,结构整齐均与的习气对元明以来隶书的束缚,显示了作者对汉人隶书的深入合正确借鉴。其用笔的活泼纵肆和取法的高古浑穆,不仅为宋代以来隶书书法开创了新的的出路,也成为乾隆,嘉庆以后碑派书法在艺术追求的主要境界。郑簠也成为开清隶变革风起第一人。

伴随着名人效应,《曹全碑》所释放出的魅力也如夜空里烟火一般,璀璨夺目,光彩照人。万经,字授一,号九沙。其隶书就是学的郑簠。朱彝尊与郑簠有过交往,他对郑簠尤为推崇备至,称他隶书“古今第一”。

不管怎么样,《曹全碑》作为轰轰烈烈的碑学运动的中的一部分,其影响是不如忽视的。当《曹全碑》走进清朝,仿佛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碰上对的人那样。清人与《曹全碑》就这样看对了眼。给我们留下的了是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

猜你喜欢
清代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