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在与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四个产能过剩大省负责人的座谈会上谈起,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造得了火箭、飞机、高铁,却造不出圆珠笔上一枚小小的圆珠。
据统计,我国3000家圆珠笔生产企业,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占到世界总产量的80%,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笔头,以及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都是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的,中国制笔企业从每支圆珠笔里能获得的利润不到1毛钱。
问题在于生产圆珠笔所需要的易切削钢,我们只能依赖日本进口,而我们的模具和设备无法制造圆润光滑的小小圆珠,无法保证圆珠与笔尖托架之间误差小于0.003毫米的完美结合,也无法保证圆珠笔在各种握笔姿势和受力方式下流畅书写。
自1895年圆珠笔被发明迄今已经120年,但一个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仍未掌握它的核心技术。汽车近年来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必需品,虽然现在国产车在配置上越来越高,功能和外形越来越炫酷,但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恰恰不具备最核心最关键的20%部分。
这样的尴尬还有很多:芯片、智能机器人……
为何屡屡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为何只能以低成本的资源优势参与全球竞争赚取微薄的组装费用?困扰着中国制造的症结无外乎两点:创新强度不足和匠人精神的缺失。
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强度(即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9,世界500强平均的研发强度是5,中国大企业的创新与世界还有较大差距,而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40%的比例。美国智能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2014年评选出全球100家创新企业,中国大陆只有华为1家上榜,而日本有39家,美国有135家。
自主创新能力的匮乏,除了研发投入不足,还体现在劳动者素质方面,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根据人社部统计,中国技工劳动者1.5亿人,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9%,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19%;高级技能人才3762.4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综述的25.2%,占就业人员总量不到5%。
技能劳动者数量的偏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匠人精神的缺失。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逐渐增高,但是对于人才的评价依然是多以学历为标准,对于职业教育、技能教育重视不足。
匠人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坚定、踏实、精益求精,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的态度。日本的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为了培养出真正的匠人,创建了一所学校,学制八年,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结束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的学徒,然后开始为期四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之后,在技术和心性方面都磨练成熟者,方能成为工匠。
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产品只是不起眼的螺母,但是凭借着专注、专业的钻研和精益求精的制造,以及无法模仿复制的加工技术和参数配合,哈德洛克螺母号称“永不松动”,世界多国的高速铁路、列车都离不开它。
引无数国人竞相抢购的日本电饭锅更是将产品做到极致,三菱电器在研制一款新型电饭锅的时候,邀请3000人在全日本的寿司店进行品尝,找到最适合日本人口感的米,再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研究此种米粒的烹制过程,选定制作内胆的材料,并派出工作人员寻找最优质的原料,3000度高温烧制几个月,方制成内胆。
自1955年开始,日本就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地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工匠保护起来,并投入雄厚资金防止手艺流失。实际上匠人精神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近年来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企业把这种精神丢失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有很多企业迷失在互联网营销的泥沼中,忘记了制造业的“本分”。
从低成本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刻,别国都开始做品牌附加值了,我们还在做毛利。中国的小圆珠之痛是整个中国结构调整面临的阵痛。好在依然有企业、匠人在坚守,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不妨留一些耐心给中国制造,相信通过创新和匠人精神的重塑,中国制造才能实现品牌和品质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