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追求完美无罪,苛求完美无趣”。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追求完美应该不是苛求。2013年人教版《语文》甫一推出,就有不少老师质疑教材中出现的编写错误,甚至诉诸法律。随后人教社官网致歉七年级教材出错,并就其中几处“硬伤”做了更正[1]。这些更正主要集中在字形、标点、文史知识等显性的内容,人教社致歉信中似乎还在强辩一些知识性错误,比如《观沧海》课下注释关于曹操生活时代史称“东汉”,而非“三国”,人教社辩称“在权威辞书《辞海》中,曹操就被定义为三国时人”,“并非硬伤”,虽然没有当即承认,但我手头上的“2105年6月第3次印刷”的《语文》课本该注释已经改过来了:“曹操,东汉人”。
这些显性的知识错误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人教社虽碍于情面没有做到闻过则喜,但事实上多数已经改正,善莫大焉。但是有些关乎语文素养形成的隐性的缺憾甚至是错误在教材中阴魂不散,贻误学生却不容易立即显现出来,尤应引起重视和直面。我们期待人教社在编写教材时力求像《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材编写“应准确、规范”。但对已存在于教材中的这些“隐性”的错误,如果巧加利用,庶几可以成为“反面教材”,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一、行文:遣词造句力求工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材中行文用语应该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应该说,人教版的选文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但遗憾的是有些篇目在遣词造句方面略显粗糙,难言楷模,甚至于有不少错谬之处,教师如果不加以指出,难免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翻检有关语文类的报刊,这一类的语言指瑕类的文章触目皆是,有些难免牵强,有些却言之有理、言之凿凿,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这些内容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就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王几何》是人教社2013版《语文》七上新增篇目,其中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有多位老师著文指出问题多多,比如张世锷在《教师博览》2014第1期发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两篇新增课文语言指瑕》一文指出《王几何》中的语言问题不下10处。李明博老师也敏锐地感觉到这篇文章的舛谬之多,并组织学生就这篇文章“主题呈现、叙事技巧、描写手法、情节设计、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各小组任选一项,从言语的层面评说其优点与不足”来组织课堂教学。李老师的教学构想“简言之,我教《王几何》,就一个字:删;删后对比表达的效果。删是手段,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言语发展的契机,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先让学生寻找思考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再让学生来做删除和评价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删后还要如何修改和完善。”根据李老师的案例呈现,学生的发现与挑刺是敏锐而有价值的。李老师在课案中总结道:“有缺陷的文本往往更具教学的价值,因为,‘问题课文本身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纠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佳径。”[2]
《旅鼠之谜》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篇传统的篇目,也有多位老师就其语言表达提出过质疑,在前后几个版本中我发现,编者似乎也就个别语句进行过修订,但仍差强人意。我在备课中发现该文多处有表达上的瑕疵,就以此为突破口,设计了一节“找茬”课,也就是在完成教学“规定动作”之后发动学生为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来“找茬”:首先是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其次是示例指导,给予方法指引;接着分工协作,认真研读推敲;最后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找茬活动意料之中的火爆,我将学生的“成果”转化为一则课例,著名的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点评道:“这是一堂情趣盎然的课。所谓情趣不是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多么幽默甚至搞笑,而是指整堂课充满了思维的乐趣。给本来可以作为典范的课文‘找茬,对学生来说,这不很有趣吗?当然不仅仅是有趣,更有意义——“无中生有”地找出课文中的病句,这是对书本知识自然有效运用,更是对孩子们‘于无疑处有疑的科学精神的培养。”[3]
当然,“找茬”教学不是每课都适用,偶一为之,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科学探究的精神。最起码,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可以追求完美,在遣词造句上“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不免有些夸张,但反复推敲,确是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必由之路。
二、序言:体例格式宜统一
人教版《语文》每册教材前面都有一个插页,题为《写在前面》的一个序言,内容是关于本册课文的内容概括、学习方法的指引等。简单地说,《写在前面》就是编者和学生交流《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诚如序言所说语文学习要“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课本序言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惜的是这篇序言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不留心会对学生将是一个误导!
序言采用的是书信体。2013版七上《写在前面》开头有称呼语并顶格写,结尾却没有祝颂语、署名和时间!格式不规范这在我们应用文教学中是大忌,有一年某省中考题就是要求修改应用文的格式体例错误,要求加上署名、日期的。有一家中考题把署名和日期位置写错都设计成试卷答题的“陷阱”。但我们的语文教材在开篇第一文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示范!
我相信教材编者应该知道应用文的格式体例要求的,因为我发现在这套教材的六本书中,最起码有好几册《写在前面》都是较为规范的书信体行文。前后扞格,这样问题就来了: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答案当然是显见的:序言,处理成书信体,就应该有其特定体例格式的要求。
由于人教版这套教材里关于书信的课文资源很少,仅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文格式正确。但课文没有原信的影印件,会让学生误以为西式信件和中国的书信格式一样呢。《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更是“削头去尾”,没有严谨的体例格式。
书信,作为一种交际手段,随着科技创新、电子产品的更迭,已经日渐式微,当前的中学生甚至都从来没有写过手写书信了,确是憾事。但作为应用文教学,语文教材不能缺位,更不能以错讹形式出现。
基于此,我讲清楚书信这种应用文的基本要求后,让学生动笔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的编者写一封信,阐述教材中关于《写在前面》中书信格式的错误。学生们的热情很高,纷纷写出“有生以来”的第一封信。可惜的是,寄出去后,没有收到任何只言片语的回信。
三、补白:结构思路要完整
人教版《语文》教材里有不少“补白”的文字,多数是知识短文,这些知识短文往往围绕着一个知识点展开,言简意赅,基本贯彻了《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的精神,执教者也多数是让学生自己去看看,不做过多的讲授。但是这种“随便看看”的知识短文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仅能直接提供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对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便于表述,兹举人教版《语文》七上一篇讲授“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补白短文。知识短文一开篇就解决了概念问题:“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修辞方法,称为夸张。”也就是说,夸张分为三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继续往下看,教材仅仅为读者介绍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这两种夸张便戛然而止了!只字未提超前夸张。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学生都知道?事实上,我问了我的学生,初一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知道“超前夸张”为何物,尽管在刚刚学过的《春》这篇文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还有一个解释,补白文字介绍完了“缩小夸张”?刚刚好一页纸用完,再翻过来就是下一课《女娲造人》了。“补白”就是补充空白处,现在,空白没了,文章也就结束:难道就是为节约用纸,而置同学们一知半解的“超前夸张”于不顾?我知道这一揣测是无稽的,因为这套教材中有不少空白页,也有“补白”占用两个册页的。
这篇知识短文显然是有缺憾的!面对这篇“残缺”的文章,我发动学生为其补救!在教师讲清楚“超前夸张”的基本概念后,要求学生模仿编者提供的“扩大夸张”“缩小夸张”的写法,补充几个例句(课内和课外各居其一),形成一段介绍性文字,贴在这篇补白知识短文的后面。
文章完整了,学生的收获不仅在于知道了一个知识点,更主要的是知道了写文章的一个基本小诀窍:结构思路要完整!文章前面总说句挈领全文,下面的支撑句就要照应总领句,对应展开,绾结全文。
四、练习:答案参考不宜讼
人教版《语文》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研讨与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内容分析与揣摩等,这些练习针对性强,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大都提供了参考答案,这些答案有时就被师生奉为圭臬,鲜有教师质疑。浙江名师范维胜老师就曾在自己的博客里感慨,一个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因为“教师用书”是这样说的,即便有理的答案也要在考试阅卷中被判定为错误。
比如《伤仲永》“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要求解释“受于人”中“于”的意思。参考答案解释为“于:被。”现在搜之于百度,都做此解。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课文中“受之(于)天”补充的“于”解释为“从”。“受于人”与此用法类似,为什么要解释为“被”呢?若解释成“被”,那么受就是通假字,同“授”,意即“被人传授”,这对于初一的学生真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文言文练习尚可自圆其说,但现代文“言之成理即可”就要建立在“理”的正确之上。《老王》一篇课后“研讨与练习”部分有一道语言品味题,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较之“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在表达上的好处。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如下:“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笔者质疑“镶嵌”是夸张的手法吗?根据前文,“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有三大类型:扩大、缩小、超前。病怏怏的老王突然出现在作者眼前时,在作者头脑中定格成的一幅“剪影”:门框为边,老王似物,直僵僵地突现在眼前。是哪个类型的夸张?作者“故意言过其实”了吗?显然没有,一个利用“回光返照”的间隙拖动病躯前来的垂死老人恐怕就是这种情形,最起码为之大吃一惊的杨绛就是如此感受,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更没有“超前”所以不能说此语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究其实,杨绛觉得老王像一个物体一样,嵌入到门框内。这是典型的比拟(拟物)!比拟手法有什么好处?突出人物的心理感受。因此,我认为这道题的答案应该为: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写出了作者初见老王大吃一惊的心理。[4]
在处理上述两个案例中,我没有告知学生答案的唯一,而是提供答题思路,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得出自己理解正确的答案。这种做法虽然冒着考试时可能要扣分的风险,但能“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这应该是语文学习之正道吧?
巧用教材中隐性错误,不仅在于知识纠偏,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悟得语文之道。当然,笔者的有些做法难免谫陋错舛,写出来,求教于大方,冀望得到指正。
注释:
[1]贾晓燕.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致歉七年级语文教材出错[N].北京日报.2013-12-4.
[2]李明哲.以学生的言语发展为基点——《王几何》的另一种教学视角[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3).
[3]朱友林.用找茬的眼光来学习《旅鼠之谜》[J].语文教学通讯.2010(5B):15.
[4]朱友林.“镶嵌”是夸张的手法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3(5):72.
朱友林,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