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化清癯为丰腴

2016-05-14 17:02沈虹宋成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想孔子学生

沈虹 宋成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有一篇近几年才增加的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段话是孔子的言论,因为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原文之前还有一段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从孔子回答言偃的话来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则“大同”社会当指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大道之行也》,全文仅仅107字,虽然篇幅短小,但由于蕴含深邃的哲思,所以语言较拗口,如果不懂意思,背诵起来都有点吃力。对于这些仅仅学过了几篇简单文言文的八年级学生来说,要想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些孩子浅显的人生阅历使他们无法真正领会孔圣人那种“大同”社会的崇高政治理想。如果老师仅仅照本宣科,单调乏味地只注重诵读和译文,即使学生会背了,会翻译全文了,也如同鸭子吃蜗牛----食而不知其味,很快就会忘掉,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这篇文章的人文性教育功能。《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很有思想教育性的美文,如果老师们在上课时适时恰当地补充进去一些与文章相关联的历史资料、名人故事等,让学生在横贯古今的历史长河中边领略华夏英杰们的大爱情操,边涵咏诵读这篇经典名作,真正领会古代贤圣的崇高理想,就会“化清癯为丰腴”,使课堂活泼生动、深邃饱满起来,进而取得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双赢的收效。介于这种思考,我是从这样几个环节着手补充材料的。

在上课的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认识一位外国的思想家马克思。用幻灯片投放出马克思的大图像,并介绍:“马克思,德国伟大的思想家。170多年前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他和另一位德国思想家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理想社会形式。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并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看着学生们一脸佩服的神情,我又投放出了孔子的大图像,并接着说:“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东周春秋末期,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就早已提出了和‘共产主义相似的理想社会模式,他就是孔子。他提出的理想社会叫‘大同社会。可见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个令我们多么自豪骄傲的民族啊!”下面学生们的表情由难以置信渐渐转变为了难抑激动之情,纷纷交头接耳,啧啧称叹起孔子来。

在这样的情境下进入下面的朗读背诵环节,效果就会奇好。果不其然,在读准音,充分利用注释理解断句的基础上,再穿插进去师范读、学生范读、对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们用了十五分钟左右就基本上会背诵了全文。

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学生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疏通句意就更加容易了。学生们理解句意倒不难,关键是怎样才能真正明白“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句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的文字。在这个环节,我穿插进去了“尧舜禅位”和“舜举八元八恺”两个历史故事,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孔子说这句话的缘由。

学生们大都知道“尧舜禅位”的故事。尧和舜这两位远古时的贤君,没有把自己的帝位像我们的老祖先黄帝那样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通过人民举荐的方式传给了德才兼备的外姓人,真正实践了“社会权力应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的“天下为公”理念。这让生活于战乱纷呈、争权夺位、名利倾轧乱世中的孔子怎能不无限向往?而“舜举八元八恺”的故事,学生们就陌生了,教师可在此给于补充介绍:这个故事来源于《左传》,是说从前高阳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得到他们的好处,称之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称之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先人的美德,没有败落他们先人的名声。到尧的时候,尧没有举用他们。舜举用了八恺的后代,让他们掌管土地的官职,以处理各种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舜又举用了八元的后代,让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孔子从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两件事中提炼出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又从“舜举八元八恺”一事中提炼出“选贤举能”的观念,指出了社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孔子将这个理想社会定名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接着,孔子无限神往地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幅“大同社会”的美好画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些美好的生活画面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在教学这个环节时,可以恰如其分地穿插进去中国古今的一些思想家、革命家为了这个政治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故事,从而使这些理想的生活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在此我补充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亚圣”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千古名言,进一步诠释了《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道理。又让学生结合自己刚刚学过的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经典名文来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学生们稍加回忆思索,就会明白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在此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最具体呈现,由此还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进一步体会“大同”社会的美好温馨。

接着我又补充了清朝洪秀全领导的近代史上最大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太平天国”起义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洪秀全提出的“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的口号和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都是“天下为公”的另类诠释说明。通过这些详实历史材料的补充,学生们对孔子所描写的“大同”社会的美好生活画面就有了更加具体鲜活的感受。

在《大道之行也》的最后一层意思中孔子说道:“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实际上是全文的总括语。孔子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结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利成章地指出,现实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同时也透露出孔子对自己所逢的乱世的失望厌恶之情,所以才会萌生“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的千古慨叹。

很多老师教学思路到此就戛然而止了,是很遗憾的。因为到这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学生的感情还没有达到最高潮,仅仅是完成了本篇课文的工具性任务,人文教育的效果还没有完全达到。《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这点上,我国的语文教材和其它国家的相比,爱国思想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所以在最后完成了本节课知识传授任务的时候,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他们平时可能很少思考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现在生活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孔子所神往的‘大同社会?”下面的同学有的茫然四顾,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频频点头,经过了短暂的喧嚣,学生们都大声纷纷说“是的”。我欣慰地笑着说道:“当然是的!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终于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推翻了几千年来在劳动人民身上的阶级压迫,真正进入了没有阶级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变革。”接着我投放了毛泽东主席的大幅照片,并配有相关的文字介绍。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心灵很有冲击力,孩子们的表情充满了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我接着说道:“毛主席为中华民族开辟了‘大同社会的新天地,接着的一代代国家领导人为了使这个美好的社会更加富强文明,继续前赴后继,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地奋斗着。你能结合目前我国的现状说说我国政府颁布了哪些法律条令使中国更加体现了“天下为公”的美好风貌?哪些领导人曾发表过致力建设‘大同社会的精彩言论?”那些平时比较关心国家大事的孩子则显示了他们的宽广视野,纷纷踊跃举手发言:上届领导人胡锦涛主席曾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曾提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新上任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则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等政治主张。这些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不绝于耳的响亮声音都是对“大同社会”的另一种解读。他们不仅仅是说,更重要的是去做了:取消了农民的土地赋税、小商业者、小企业的种种赋税等等,国家还拿出巨额资金补贴农民的耕种问题、帮扶贫困落后的地区发展经济。农村重大疾病医保、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各种保险,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联合会等各种救济所的设立,各种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使陶渊明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成为了千真万确的现实情境,是孔子笔下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美好生活画面最真切的展现。想必站在历史长河另一端的孔子都会对我们身逢盛世感到艳羡不已的。

到了这个环节,还要趁热打铁,继续对学生进行触动灵魂的启迪和教育。所以我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同学们,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能生逢这样的太平盛世是何等地幸运,幸福!但是我们能虚度光阴坐享其成吗?我们该为我们的下一代子孙做出怎样的榜样呢?那就是抓住时代的最强脉搏,珍惜黄金般的青春年华,好好学习,增强本领,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在成就自己的同时竭尽所能地为中国的伟大复兴,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也不枉来世一遭啊!”看着学生们越来越激动的神情我继续说:“作为站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的中国青少年,你们担负着更加神圣而艰巨的使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更要靠你们了。你们可以不热爱分数,但要热爱知识;可以不追求名次,但要追求理想;可以不注重名校,但要注重把自己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发展联系一起!最后,让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成为每个中国少年的人生座右铭吧!”接着我投放出幻灯片,激情澎湃的学生们一起大声朗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最后我又布置了一篇写作随笔《我与中国梦》。相信学生们通过《大道之行也》这篇经典之作特殊学习方式的灵魂洗礼,定会有深刻丰富的思想体验的。这就是根据语文教材内涵恰当地补充历史资料所带来的“化清癯为丰腴”的巧妙效果。

(注:此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语文教材名家名篇的人文选修课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E-b/2015/19,主持人:沈虹 宋成伟)

沈虹,宋成伟,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猜你喜欢
理想孔子学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理想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