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本多路径、多元化的深度解读摭谈

2016-05-14 17:02徐海金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面包细节丈夫

小说文本的多路径、多维度的深度解读,决定着小说“精深化、多元化”阅读的效果。如何脱离那种游离文本,抑或若即若离式的浅层面阅读,引导学生关注“读不懂”“读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关注小说的“言语方式”,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进而达到多元化、发散性、深刻性的阅读效果,的确值得我们为教者的深思与探索。针对同一文本,通过不同的“路径”,解读出不同的“意蕴”,获得异样的感触,我们的教学才有味可品,有鲜可尝。笔者以外国短篇小说《面包》教学为例(“长三角”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活动展示课),摭谈管见。

《面包》一文篇幅不长,然而国度不同、时代迥异、文化有别,如何让学生沉入文本深解其意?如何让学生内心倾听到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如何让学生乐意“涵泳”文字进而品尝到文本的“滋味”?如何让学生从中掌握几种小说阅读的方法,获得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的“自能读书”?这些都是我们执教者预先应该思考到的问题。本文试从下列五个角度“入”手,意欲拓展思维,多路径切入,达到披文入情多元化解读之效。

一、从标题中“导入”,读清小说的“文路”

“题好一半文。”对文章的标题,前人常用“题者,额也”来概括其作用,又言标题如网执纲,如刀之刃,能够统摄全文,凝聚文意,贯通文脉。题目对读者有强烈的导引作用,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读懂文章的纲要。它能激发小说阅读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达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一篇构思精巧的小说,在情节的设计上往往会紧扣文本的标题,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变色龙》,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为此,教者抛出一问:“题目《面包》,引发我们怎样的遐想?它与情节、主旨发生了怎样的关联?”这种“抛题探路”法,迅即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灶”,学生快速进入解读文本的“亢奋”状态,在他们细观全文中,不难发现,在情节的安排上,“文路”清晰了:妻子发现丈夫偷面包→丈夫撒谎掩饰偷面包→妻子替丈夫圆谎拿面包→第二天晚餐,妻子怜惜分面包给丈夫。进而就标题《面包》再引发学生进一步深思:一片小小的“面包”何以能演绎出一个发生在深夜“有味”的“故事”?如此再问,可让学生在理清“文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入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因此,从标题导入,理清小说的“文路”,可作为解读文本的第一步,也是一块深入赏析文本的“敲门砖”。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易事。而要理清小说的“文路”,则需要仔细分析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人物与人物间的矛盾,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等等。

二、从言语中“切入”,读出人物的“内心”

“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能很好地表现小说的矛盾冲突,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使读者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能够让读者从“各人自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而人物之间的对话,则应该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的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它虽然不如独白那样直接、坦露,却同样应该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心灵深处的“声音”。

《面包》一文,我们可以从语言描写的“些微”变化中,“品味”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1:“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

例2: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例1和例2的简短的对话描写,看似大同小异,倘若我们抛出一问:“还”和“原”各有什么妙处?必会激起思维的“波浪”,进而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其“味”无穷。“还”字生动地写出了妻子起床撞见丈夫半夜“偷面包”的窘状,明知丈夫是“偷”,又不能点破,又要给丈夫一点“尊严”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例2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看似随意,实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情状,其内心的惶恐与不安,紧张与慌乱同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不禁会发问:多么可伶的人啊!为了自家的一小片面包,深夜起床要“偷”,还要处心积虑地掩饰?夫妻两种心态的“碰撞”,怎能不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值得一说的是,倘若再借助动作、神态描写等“态势语”,更能触摸到人物内心深处中“最柔软的部分”,可大大增强对话的表现力。如例2句中的对话描写后的“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句,生动地表现出丈夫“心虚”刻意“回避”妻子的情状。若没有“态势语”的辅助,效果就会逊色多了。

因此,引导学生细读《面包》里的对话描写和“态势语”,有助于小说文本的深度解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

三、从背景中“穿入”,读透作品的“史迹”

多路径拓宽思维的“广度”,有时会达到文本解读的“深度”。“阅读的本质,实际上是阅读者与文本、文本的作者之间的交流。”因此“穿越”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故事背景,就能读透作品的“史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更能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意蕴”。

小说《面包》的解读,如果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未免太浅层化,就学生现有的“生活储备”,与那个时代和背景相去甚远,“隔空陌生化”的解读,对题旨的理解就可能失之偏颇,根本达不到“深度”,多元化的解读自然也无从谈起。适时地切入“背景”,可让学生读透“史迹”:以所处的饱受二战之苦的德国普通人民的艰苦生活为背景。作者沃尔夫冈·波谢特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放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痛苦,《面包》成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人深省的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战后的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的生活。很明显,这一时期的文学内容重于文字,遭受战争之痛的短篇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以小小的一片“面包”为切入点来揭示世界大战后的悲惨的社会现状和温馨的人际关系,构思非常精妙。在精短的篇幅里,作者游刃有余地传达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表现了大难之后幸存的一对老夫妻微妙、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丈夫只不过是想吃自家的一片面包,但他却得“偷”,而且是深夜“偷”,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避免妻子指责吗?不。他不也同时为了维护妻子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的尊严吗?——妻子不能让相爱几十年的丈夫吃饱肚子。同时,他不也在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体面吗?——丈夫无力让妻子供应足够的面包。小说中当然有脉脉的温情,也有相互的尊重,也有无私的奉献。但是,通过一片面包,作者痛斥罪恶的战争对小人物的无情摧残。

一篇小说,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面镜子;一对人物,一份伤感。穿入小说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它既可以交代故事的时代痕迹,又可以渲染故事特有的气氛,还可以烘托人物性格,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揭示文本的主题思想。

四、从留白处“植入”,读通文本的“意蕴”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可起到“此处无物胜有物”很高的审美价值。小说中运用的留白艺术,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文本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进行大胆的想象,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扩大学生学习研究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研读《面包》下面的情节,自会感受到留白之妙。

他们摸索着穿过黑暗的过道,回到卧室。赤脚在地板上发出啪踏啪踏的响声。

“是的,是风,风已经刮了一整夜了。”他说道。

上床后,她说道:“对,风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刚才,肯定是屋檐水槽发出的响动。”

“对,我还以为是在厨房呢。看来一定是屋檐水槽。”他好象要睡着了似地说道。

巧妙地转移话题,给作品留下一段“空白”,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檐水槽”取代“厨房”,以“刮风”来掩饰自己“偷面包”的情节,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偷面包”,“偷”的是自家的面包,何须遮遮掩掩呢?男主人何必如此畏惧女主人公呢?“刮了一整夜的风”,在男女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到底刮起了怎样的复杂情感“风暴”呢?这一系列的问题,越咀嚼就越有味。

再看下面的对话: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真冷”,果真冷吗?是天气冷还是心情冷?两人的“冷感”相同吗?为什么会那么冷?……这些问题,有待读者自己去思考,高明的作家是不会直白地告诉我们的。这里的留白,关乎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

因此,留白会引导学生在文本所提供的“提示”或“暗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进行大胆的想象,进入到“创造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五、从细节处“渗入”,读明文本的“主旨”

小说中细节描写犹如情节链条上的颗颗珍珠,它不仅串联小说的各个环节,丰富情节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是刻画人物最本质特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女作家刘真认为一篇小说,没有细节,就不成其为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决定一篇作品。”我们在鉴赏小说时,应该抓住小说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中的细节,来透析人物的性格心理,玩味环境的情感意蕴和小说的主题思想。

下面,就小说《面包》的细节与主题的关系,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见识。

从细节处“渗入”,前提是要“渗”得到位。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有的读者认为,丈夫因为饥饿偷吃厨房里的面包而借“风”违避以及妻子明知故掩的细节,说明了人与人间应该相互尊重,维护自尊心;也有读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任何矛盾应该通过相互谅解来解决……这样的解读,显然是没有“渗”到位的,或者说,是“渗”到歧路上去了。其实,丈夫偷吃自家厨房里面包的细节,正是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饥饿、贫穷、苦难的主题。这也是最表层的主题。

从细节处“渗入”,难点是要“渗”得全面。

从篇幅上分析,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单一的,鲜明的。托尔斯泰的《复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老舍的《骆驼祥子》便是如此。而短篇小说则是多重的,有的甚至是隐晦的。鲁迅的《药》,加拿大著名作家艾丽丝·蒙罗短篇小说《荨麻》,美国著名当代小说家尤多拉·韦尔蒂的《熟路》等都是富有多重主题的杰作。

我们先来看看2010年广东高考卷中第18 小题:小说《面包》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其答案是:“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分析:第二段中,妻子已经很明确判断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没有明言。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体现了她对丈夫深挚的爱。最后妻子以谎话对谎话,更能体现她对家人和家的深沉的爱。”

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是失之偏颇的。虽有理,但不全面。这个参考答案,其实就是阅卷时的标准答案了。“也”字,似乎在强调另一方面,也就是说答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实呢,“患难与共”和“互相关爱”是同类项罢了,何需用“也”字断开。如此解读委实是相当肤浅的,只涉其表,未及其里。

“渗入”文本的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小说《面包》的主题是多重的。它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饥饿、贫穷、苦难的主题,又表现了在艰难的环境中患难与共、互相关爱的精神,同时,还深刻地揭露了战争不仅摧毁了人们的物质世界,还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上最本质的美德。

从细节处“渗入”,关键是要“渗”得深刻。

《面包》这篇小说的诸多的细节值得“把玩品味”:深夜两点半,因为饥饿难耐,丈夫悄悄去了厨房找面包吃。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更不是离经背道的丑事。可是,为什么他不敢在妻子面前坦诚说明呢?为什么妻子明知丈夫“偷”面包吃而不愿戳穿事实呢?“她受不了他撒谎”,而她却不得不在丈夫前撒谎……这对夫妻真的恩爱、相敬如宾吗?深一步分析这些细节,我们读者自然会获得这样的认识:因为战争,因为贫穷,因为饥饿,因为生存的本能,让本来亲密无间的夫妻在心灵的融合上渐渐地产生了隔阂,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他们心灵深处最隐蔽、最宝贵的东西。这才是小说《面包》最深刻的主题之所在。

披文入情拓路径,明旨悟道展思维。“文本解读,作为一种有意义再创造和开放性的动态结构活动”,需要教者去引导学生开展“立体化的解读”,从不同的路径、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站到生命本真的高度,文化建构的深度,读出文本的浓厚之情,析出文本深刻之理,更品出个性化的“真味”。

参考文献:

[1]于宏伟.小说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中学语文. 2008年27期).

[2[顺之夫子.《面包》主题并非唯一.新浪博客.2010.6.

[3]陈融.教学文本解读的径与界.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0.

徐海金,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李旭东,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猜你喜欢
面包细节丈夫
傍晚
安慰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好吃”的面包灯
时尚细节
面包山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