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道无丧 全真之功

2016-05-14 17:55
醒狮国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圣境重阳陶渊明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主流,开端于老君垂范、金母传经,阐扬于东华演教、钟吕传道,开宗立派于重阳建会、邱祖止杀,后再兼容其他丹鼎道派合并而成,流传至今。

全真道的开宗立派者王嚞,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王重阳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他出身于豪右之家,自幼业儒,曾于金熙宗天春年间应过文、武试,得中文、武双举人,能力却不得施展。抗金失败后,王重阳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七年后他填墓而出,致力于创立全真道,在陕西、山东等地传教,收纳马丹阳、邱处机、刘处玄等七人为徒弟,为全真派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王重阳去世后,全真七子在广为传道的同时,还说服成吉思汗罢兵止杀,挽救苍生于危难,使全真派风行天下。

《郝宗师道行碑》上写道:“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篆,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追乎金季,重阳真君,不阶师友,一悟绝人,殆若天授,起于终南,达于昆备,招其同类而开导之,锻炼之,创立一家之教,曰全真。其修持大略以……苦己利人为之宗。……老庄之道矜是乎始合,重阳倡之,马、谭、刘、丘、王、都六子和之,天下之道流祖之,是谓七真,师其一也。”

从开创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的事迹看来,如果推开神仙的道业而不谈,另从国家民族兴亡的角度,来看衰乱时代中仁人志士的用心,便会使人发生无限的感慨。假使用历史的观点来追论,如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列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佛、龙树菩萨、马鸣菩萨,希腊的苏格拉底(socrate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Plato),犹太的耶稣(Jestls),阿拉伯的穆罕默德(Muhammed),有的在哲学上名垂万古,有的在宗教上与天地同休,他们建立了不世的功业。但是,这些伟大的超人们,生当其时,没有哪一个不是遭逢时世的衰乱,由于政治、社会衰败的反应,而另觅人生究竟的道路而来的。至于借此而寄情物外,将一片悲天悯人的血泪,洒向虚空的,其心尤其令人肃然起敬。

少年的王重阳,是一个有丰富学问的人,而且任侠重义,豪气凌云。他生当衰乱之世,正当“南渡君臣轻社稷”的时代,眼见要遭遇到亡国灭种的痛苦。他无力挽回绝对的颓势,便只有创教立宗,以保持文化精神在宗教社会之间了。他不得不自己活埋,号为“活死人”和“疯子”。至于说他所遇的师父,是吕纯阳的化身,命他向东去创教,又吩咐他密语,他临死又吩咐马丹阳密语。如果除开嘱咐修道的密诀外,谁能证明七百年前,他们师徒所说的是什么?究竟是为道或为国?总之,没有哪一个宗教的教主,和以学术思想自任的大宗师们,是绝无用世之心的人,只是不像英雄们有治世取天下之心,而却都有救世平天下之志。不过所走的路线和所取的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而已。例如宋人有反游仙诗说吕纯阳的:“觅官千里赴神京,得遇钟离盖便倾。未必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虽然是别有寓意的幽默话,但是也确有至理,发人深省。

当成吉思汗崛起蒙古,以素无文化基础的民族,除了依赖武力征伐以外,根本不懂文化和政治的建设,如非丘长春师徒教化其间,他祸害之烈,恐怕又不止如元朝八十余年的情况了。元代的道士赵道一编著《王重阳传》后的系语,也同有此感,他说:

“皇不足则帝,帝不足则王,王不足则霸,霸又不足,则道之不幸也。至哉全真!杰生中土,转浇漓以宗太朴,化顽犷以慕无为。一师倡之,七真和之。猗欤盛哉!时当今之有国也。力不侔于五胡,德弗逮于拓跋,绵绵之运,信罔有矣!然天启玄元之教,俾福被于群生。斯道无丧,以至今日,全真之功也。”

怎能不是全真之功?全真之道并非一味是道教之道。王重阳主张三教平等,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不仅提升了道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统摄与融合功用,更于衰危乱世中保存了中华道学文化之命脉。金元时期,北方汉族遗民连生存尚且无法保证,更谈不到汉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延续,王重阳汲取儒释道三教精华,提炼升华为全真教义,传播给弟子道众,继而散播到全国各地。全真南宗祖师白玉蟾亦引儒家理学入道,丹法道儒结合,给予朱熹极高的评价:“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自此以后,全真道不灭、内丹学不失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则无灭绝之虞。

“返本还原,求其本真”,王重阳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务必除情去欲,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据说因为他喜欢陶渊明,就改名知明。又因与陶渊明一样喜爱菊花,而菊花在重阳节开放,便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重阳子。他和陶渊明一样,“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又和陶渊明不同,他坚信“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

又怎能不在圣境呢?全真者,保全天性也。天生一点性灵在,故以澄心遣欲为真功,以明心见性为首务。只要能做到,便可超凡入圣。毕竟,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

猜你喜欢
圣境重阳陶渊明
话说重阳
你好,陶渊明
写在重阳(外三首)
周末骑行圣境山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天崖圣境
不为五斗米折腰
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