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岳文
鬼谷子其人其书
鬼谷子又被称为“鬼谷先生”“鬼谷神生”,根据横秋阁本长孙无忌《鬼谷子序》的记载,鬼谷子是楚人,因隐居在鬼谷这个地方而得名。至于鬼谷子的详细情况,见诸史籍者寥寥,加之民间对其身世有着不同的传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蒙上重重迷雾”的人物。
对鬼谷子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则说张仪“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老师就是鬼谷子,这一观点至今仍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而到了晚唐,民间又出现了鬼谷子是军事家孙膑和庞涓的老师的说法。
关于鬼谷子的名字,宋人李《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云:“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隐居鬼谷,因为其号。先生姓王名栩,亦居青溪山中。”宋末元初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说:“陆龟蒙诗谓鬼谷先生名训,不详所从出。”明人李杰《道藏目录详注》记载:“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不知何许人,受道于老君。”《嘉庆重修一统志》则说:“鬼谷子,姓王名诩,楚人。尝入云梦山采药得道。”王栩、王诩、王训,究竟哪一个是鬼谷子的真实姓名呢?知道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更有学者提出,这三个名字都不是鬼谷子的真实姓名,而是后世道士或道教徒为了神化鬼谷子所伪托的。
至于对鬼谷子的生活年代,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唐高宗时学者李善在给《文选》作注时引《鬼谷子序》说:“周时有豪士隐于鬼谷者,自号‘鬼谷子。”裴骃《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则说:“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南朝梁萧绎在《金楼子》中又说:“秦始皇闻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入海求金菜玉蔬。”甚至有人提出,东汉时文人蔡邕曾经到一个叫清溪的地方拜访过鬼谷子,并在一首游仙诗中对清溪这样描写道:“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从周朝一直到东汉,都有鬼谷子的身影,这是不可
能的。
历史上对鬼谷子的身世众说纷纭,其原因应该是最初史料的缺乏,而此人对后世又有较大影响的缘故。但可以肯定的是,鬼谷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非不老真仙。据现代学者研究和考证,一般认为鬼谷子是生活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的一位著名人物(按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的推算,其活动年代大约在前390年至前320年之间)。他学识完备、出类拔萃,是我国古代纵横家之祖,也是游说理论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有学者对此结论作了进一步解释说:人的行为和思想是其生活时代的反映。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中国、游说之士纵横天下,社会发展的这一特定阶段,要求对于游说之业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总结与指导,这是鬼谷子出现和存在并声名显赫的基本条件。再结合《史记》等著作来看,他是苏秦、张仪的老师,又传说他还是孙膑、庞涓的老师。苏、张、孙、庞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因此鬼谷子就只能略先于他们,但仍然处在同一时代,具体地说,他当是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纪的人物。其他说法,大略是说者借其名而欲荣己身的手段而已。
鬼谷子一生的思想集中在《鬼谷子》一书中。一般认为《鬼谷子》是鬼谷子及其弟子集体编撰而成,其主体应为鬼谷子亲著。今日通行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共17篇。这是西晋时期,皇甫谧给此书作注时就已经定下的。其中上卷四篇,中卷十篇,下卷三篇。下卷三篇的内容已杂有佛、道思想,由言谈之术转向内在修养,与前两卷不相连贯,文笔、语气也判若两人,被认为是其弟子或后人所增益。可以说,尽管《鬼谷子》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残缺,也有部分内容为后人所加,但该书仍体现了鬼谷子及纵横家的总体风貌。正因为此,有人提出应将《鬼谷子》与《战国策》对读,因为前者探讨的是纵横学的原理、原则与游说技巧,后者则记录了纵横之士的实际言论及游说的效果。
纵横家与鬼谷子理论的形成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派别。所谓“纵”,也称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诸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被强国兼并。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进攻另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别国的目的。合纵和连横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在激烈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斗争中产生的有效的斗争形式和策略。特别是随着战争领域的拓宽、战线的拉长和情况的日渐复杂,各诸侯国间的拉拢与国务活动空前活跃,合纵连横运动也随之逐步形成并频繁起来。可以说,正是礼崩乐坏、诸侯攻伐、士人奔波于各国之间以言谈谋略谋取官位的战国时代特征,使鬼谷子及他的高足弟子们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造就了纵横家以及纵横学派。后人将鬼谷子定为战国时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据于此。
战国末期法家的韩非还总结了纵横家思想的一些特征:其一,作为学派而言,纵横家实质上相当于今天所言的“技术型”人才,他们自己并无一定的政治主张,有人甚至先持这种主张,不成则改行另一主张。他们的共同点实际是在“游说方法”的研究上面。其二,他们不是为了宣传什么哲学思想或者达到什么社会理想而游说国君,他们的个人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参与国家的管理,争取在国家事务中发挥自己的能力。韩非说他们“借力于国也”,说他们以言谈而“有贵之尊”,都是就此而言的。其三,他们言务为辩,声求其美,讲究表达方式与言辞之动人。应该说,韩非的总结是大体符合事
实的。
由于纵横家不为宣传哲学思想,所以纵横派学说往往是根据实践经验并吸纳其他学派的思想而成,就鬼谷子个人而言,也是
这样。
首先,鬼谷子的理论,是在春秋以来从政士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在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交结、盟会、游说,为了本国利益,他们总要千方百计说动或压制对方,不讲究写文章(包括书信、上书、陈辞、外交辞令等)和说话的技巧当然是不行的,当然更不能不了解对方国家的基本情况以及主政者的地位、经历、能力、学问、性格等。鬼谷子对先前这些经验和技巧做了全面的吸收和总结,并悟出一些道理,总结出一套理论观点。像《鬼谷子》中提到的“捭阖”“反应”“符言”等概念都是此前诸子之书未见到的。
其次,鬼谷子对道家的思想吸收尤多。比如《鬼谷子》中说的“欲高反下,欲取反与”的理论,就同老子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一致。此外,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在天为神,法天法地,因循自然,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鬼谷子则主张: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对诸侯进行游说时要做到:“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以无形求有声……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即在无形中求有形的东西,因循事态的发展,达到“反而求之”的目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后世有学者将鬼谷子纳入道家学派。
第三,鬼谷子对儒家思想也有吸收。儒家学说强调“道德仁义”和“圣人治天下”。《鬼谷子·内》中说:“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可见鬼谷子也是推崇圣人立事之道的,其本意也与儒家以“四书五经”为纲,以仁爱为中心的思想认识相一致。此外,鬼谷子提出圣人教化万民的观点,也与孔孟思想相通。
第四,鬼谷子的理论还融有法家的思想,特别是对于“权势”“赏罚”的论述。鬼谷子提出:“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统治者想治理好国家,就要建立奖罚制度:“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最后,鬼谷子理论中还闪耀着军事家的智慧,正因为此,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孙膑、庞涓才“俱学兵法”于鬼谷门下。而且,从常理推断,在兵戈频仍的战国时代,纵横家欲游说各国君主,若不通兵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鬼谷子》的现代价值
可以看到,鬼谷子的思想是以实用主义为基调的,它吸取了先秦各种能为其所用的思想,为的是能够得到国君的赏识并推行自己的主张。由于这种思想过分地追求结果和强调人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所以《鬼谷子》中有些地方就有讲阴谋和权术,以及与仁义、忠信相悖的言论,这是在战国时代“无义战”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我们不应苛责,但在当今社会,这类言论和观点是应该被批判和摒弃的。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鬼谷子》一书的价值,作为纵横学派的代表作,《鬼谷子》中有不少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有着启发,有些思想甚至是先秦各家著作中独有的,这就需要我们秉持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对这本书加以利用。
首先,《鬼谷子》受到了道家哲学的影响,蕴含着辩证法的思想。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关系。仅《捭阖》一篇提到对立概念的句子就有“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等等。它还认为事物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捭阖》篇说:“变化无穷,各有所归。”“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又如《忤合》篇提到:“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它更指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这是《鬼谷子》一书立论的基础。可以看到,辩证思想贯穿于整部书中,这实际是告诉人们要用全面、联系、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
其次,《鬼谷子》分析人的心理,研究人的感觉、知觉、情感、意志、思维等同行为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观察、试探人的心理的方法,指出人们在交际时从心理学的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书中说道:“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这或许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心理”这个概念。书中还提出“探心”“摄心”等概念,作为探测、掌握心理的手段。书中进一步说道:“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由这种形神观和心物观入手,来推断人的意志,使自己在各种情况下都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说,《鬼谷子》一书体现出了作者对人心理活动的深入思考和在心理学方面的系统探索。因此,有学者认为《鬼谷子》是我国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第三,《鬼谷子》中还强调要对客观实际有全面、准确的把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即我们常说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如:“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击、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象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以之转化。”又如:“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
最后,《鬼谷子》中对领导者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能够树立道德,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三是能审己以度人。在树立道德方面,《符言》篇说:“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德术正静,其莫之极。”领导者只有具备深厚的道德修养,才能以德服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敬佩。在有广博的知识方面,《飞箝》篇中说:“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领导者有德,还要有才,而才很大程度表现为知识的丰富。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服众,才能使有能力之人甘愿为自己效力。在审己以度人方面,《鬼谷子》强调领导者必须先能审察自己,而后才能揣度别人,这就是知己知彼的工夫。《反应》篇中说:“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除了需要具备这三种能力,领导者还要做到明其人、得其性、御其心,如此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所谓“明其人”是指要了解部属的才能、爱好、专长、学养等,“得其性”是指了解部属的想法,倾听部属的意见和对工作的看法,“御其心”是指领导与部属要坦诚相待。这一思想于今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