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16-05-14 14:30曾忠平杨哲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曾忠平 杨哲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PLS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均会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造成显著影响。其中,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完善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机制并制定合理的补偿水平,以保证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正向态度;加强宣传,传达政府对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支持,加强已退出者与其他农户的交流与沟通,减轻农户预测其退出宅基地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简化退出手续,建立退出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提高农户感知退出宅基地容易的程度。

关键词:宅基地退出,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6-0003-12 收稿日期:2016-03-25

农户宅基地退出是指宅基地使用权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基于某个特定宅基地上的合法使用权归还宅基地所有权人,使宅基地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统一于同一个主体。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下,农村宅基地无序粗放利用现象严重。宅基地取得的无偿性、使用的无限期性以及无留置成本性,使得村民无序占有宅基地,而宅基地流转的限制,特别是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使得众多已定居或准备移居城镇或他乡的村民无法通过让渡宅基地使用权实现宅基地财产权益,也使得这些宅基地长期处于空置状态,形成空心村,造成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因此,现有的无流动的、福利性的宅基地制度已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发展要求。

加强农户宅基地管理,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工作,构建和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对于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发挥农村土地市场的土地配置作用,提高农村集体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宅基地退出是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正式开展宅基地退出试点工作。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意愿直接影响试点工作的成败。因此,了解掌握农户的参与意愿程度、研究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相关影响因素十分有必要。目前,学术界围绕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陈霄(2012)利用对重庆市“两翼”地区101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农民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状况、家庭需赡养的老人数量、宅基地退出补偿方式的多样性选择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家庭成员务工工作变换频率、家庭需抚养的子女数量、现有住房面积、宅基地面积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彭长生等(2013)研究发现农民的宅基地继承权认知状况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的宅基地抵押权认知状况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许恒周等(2013)研究发现,是否持有农村宅基地证对新生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但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并不显著,此外还得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非农就业率和宅基地距离城镇距离对两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显著不同。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但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学者大多从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和退出政策等外部环境来分析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较少引入心理因素研究农民宅基地退出的态度与行为。其次,研究方法上,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二元Logistic或Probit回归方法,很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而结构方程模型可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含测量误差、同时估计潜变量间关系和潜变量与指标间关系、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其优点突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经济、管理、心理学等领域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用以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利用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开展宅基地退出的33个试点之一的河南省长垣县284份调研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国家制定宅基地退出相关政策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1.1 理论背景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由Ajzen(1991)提出,该理论建立于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之上,是研究认知行为最基础、最具影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农户行为研究领域,计划行为理论也得到广泛关注,例如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农户安全生产意愿,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等方面的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实际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行为意向主要受3项相关因素的影响: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二是“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社会情境理论认为,人的行动选择会受到身旁人的影响,一个人在实行某一行为时,知觉到重要参考人是否同意其行为的压力程度;三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

1.2 研究假设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三类:

1.2.1 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在农户退出宅基地的行为上,若农户认为退出宅基地利大于弊,认为退出宅基地可以为其在经济、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等方面带来益处,那么其所持行为态度就是正向的,也即农户会更积极地参与到退出宅基地的活动中去。

因此提出假设:

H1:农户的行为态度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2 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也必然受到周围个人或者团体的影响,比如农户家人的意见、亲朋好友的看法、政府的宣传以及已经退出宅基地农民的建议等,都会对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强弱程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提出假设:

H2:农户的主观规范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3 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比如当农户对于退出宅基地的相关信息如政策、退出过程及手续等十分了解时,就会认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相对简单,从而参与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会更强烈。

因此提出假设:

H3: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量表设计和数据收集

2.1 量表设计

农村宅基地作为资源和资产属性,其使用权不仅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而且具有社会保障功能,虽然农民不具有宅基地的所有权,但作为实际使用人,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制度的改变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求农户退出必将涉及其权益和利益的调整。理论上,其退出机制的建立必须以保障农户对宅基地的合法权益的实现以及不增加合法占用宅基地的农户的经济负担为基本前提,即农民执行该机制的评估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和现有收益时,会有利于农户态度改变。作为一项改革政策,考虑到制度主体对于制度的需求以及供给,农民对于制度安排的自愿服从更多地考虑制度变迁后的所得利益与改变前的现状和制度变迁的成本的差值是否符合其设定预期。此外,制度的变迁也与非制度变迁因素密切相关,受到文化观念、政策支持、情境因素以及实际中可执行、可操作等因素也可能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笔者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参见图1,共设计了4个潜变量: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每个潜变量对应2到8个不等的相关可观测变量。按照模型统计要求,结合先前文献,并从宅基地制度的改变对农民的生活生产影响可能、生活生产条件、社会保障以及发展空间等因素方面构建潜变量的测量因素,参见表1。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户基本特征统计;第二部分为模型涉及的所有测量项目,同时可观测变量及题项的设计,笔者均基于已有相关文献并做恰当的调整以保证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农户基本特征部分采用选择题形式,第二部分采用五个回应等级的李克特量表,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

2.2 数据收集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对2015年10月对河南省长垣县8个乡镇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该县是全国人大批准的关于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实施方案共选择了33个县级试点区域之一,下辖9个镇、4个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302份,其中有效问卷284份,有效回收率是88.75%,实际有效问卷大于理论需要的有效样本量,样本量有较好的准确性及稳定性。考虑到许多农户尚不了解宅基地退出的具体模式及补偿标准,问卷设计侧重于农户关注的几大因素如宅基地换房、经济补偿、社会保障等条件均能得到满足为前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户主年龄以36-45岁为主,占45.8%;户主文化程度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占总样本量的48.6%,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仅占13.4%,证明农户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农户家庭人口数以3人和4人为主,分别占比34.5%和32.7%;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主要以打工收入为主,占62.2%,而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10000元的家庭共占40.8%;在调查的农户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度存在极大反差,分别为10.2%和98.2%,绝大部分的农户都参与了新农合,但鲜有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户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对户主的房子状况调查显示,较差的房子占比24.3%,状况一般的占47.9%,较好的房子占比27.8%,详细统计信息见表2。

3 信度与效度检验

估计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协方差的分析方法,二是基于偏最小二乘(PLS)的分析方法。相较于基于协方差的分析,PLS分析方法不要求数据正态,可以处理偏态问题,得出的模型参数估计值虽然是有偏的,但其可以得出对潜变量的最优估计,得到研究者希望得到的显性潜变量估计值,PLS方法对样本协方差矩阵的对角元素拟合较好,适用于对数据点的分析,预测的准确程度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因素,PLS方法更为适合,因此本文采用SmartPLS3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3.1 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量表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信度系数愈高表明测验结果愈趋于一致、稳定与可靠,相反,则表示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和可靠程度较低。本研究选取Cronbachsα系数和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作为评价测量模型信度的指标,一般来说,CR值与Cronbach Alpha系数达到0.7即表明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根据软件运行结果表3显示,组合信度值和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因此说明本文数据具有较好信度。

3.2 效度分析

效度即有效性,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度包括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聚合效度,是指运用不同测量方法测定同一特征时测量结果的相似程度,即不同测量方式应在相同特征的测定中聚合在一起。区分效度指在应用不同方法测量不同构念时,所观测到的数值之间应该能够加以区分,其检验测量不同潜变量的指标落在不同潜变量的程度。聚合效度由平均方差提取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和相应的测量变量在标准化下的因子载荷来判断,当AVE值大于0.5,因子载荷系数绝大部分大于0.7,均大于0.5(按照Straub的做法,因子载荷截取点为0.5即可)则说明聚合效度较好。由表1和表3。可知,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测量区分效度,若如果每个潜变量AVE的平方根都大于它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则区分效度良好,根据表4可知,AVE平方根均大于相关系数,因此表示本文的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3.3 结构方程检验

本研究使用PLS算法和bootstrapping重复抽样(共284个样本,1000次重复抽样)检测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检测结果包括标准化路径系数、基于T检验的显著性系数以及决定系数 (R Square),结果表5所示。R方值为0.781,说明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共同解释了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78.1%的方差变异量,由于R方较接近1,因此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与拟合优度。

同时,本研究通过使用SmartPLS3软件中的Bootstrapping方法重复抽样,生成的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三项T值均大于3.29,相当于P值均小于0.001,具有较高的显著性水平,因此H1、H2、H3三项假设均成立,也即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会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根据表1、表3和图2,我们发现:

(1)农户较强的知觉行为控制能力能显著增强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向。其T值为13.012,表明农户知觉行为显著性水平较高,农户较高的知觉行为控制能力将导致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发生。宅基地退出是政策和制度安排(PBC1)、农户有把握只要想退出就能退出(PBC2)、对农户而言退出手续简单(PBC3)及农户认为退出后自身权益会得到有效保障(PBC4)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691、0.599、0.849和0.882,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显著,这表明,如果政策和制度能明确,村集体保证随时可以接收农户宅基地,或者农户认为宅基地的退出手续相对简单并不会对其造成麻烦或困难,政府能够做好相关服务,农户选择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会相对强烈。

(2)农户的行为态度是影响其宅基地退出意愿十分重要的因素。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农户的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39,农户对宅基地退出利弊、经济补偿、住房条件改善、医疗和教育条件改善等八个可观测变量(BT1-BT8)的标准载荷系数分别为0.922、0.904、0.833、0.810、0.735、0.628、0.651、0.776,除了改善教育条件这一因素,其余载荷系数均在0.7以上。如果农户的态度明确相信宅基地退出利大于弊,退出之后在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都会对自己带来明显的提高或改善,则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就越强。

(3)相对而言,农户的主观规范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及农户的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能力,但仍显示其对农户的退出意愿显著性(T=3.386)。农户主观规范的可观测变量中,家人的支持因子载荷最高,为0.893,其次为村干部及政府的支持,为0.890,这表示农户更在乎家人的意见及看法,同时也很在意政府支持与否,朋友和已退出者的支持和看法对农户主观规范的影响也较强,因子载荷分别为0.859和0.690,根据笔者对农户的访谈得知,已退出者的影响程度之所以较低,是因为目前退出者较少,并没有对未参与宅基地退出的用户产生较多影响。因此,若家人及亲朋好友支持退出宅基地,政府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通过加强宣传,向农户传达出政府支持退出宅基地的信号,加之已退出者的建议与支持,农户会偏向于选择退出宅基地。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1)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作用,但相对而言,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的影响作用更强。这意味着,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利弊权衡以及对于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容易程度感知更为在意。若想促使农户退出宅基地,为退出者提供的经济补偿及其他补偿,至少能为其提供条件相当的居住生活环境,因此应建立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及补偿机制,选择农户更易接受的补偿方式,如现金或实物补偿;并且,要明晰宅基地产权,引入农村房地产评估机制,尽量简化宅基地退出的手续,保障退出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鼓励已退出者积极宣传,加强与其他农户的交流与沟通,以此提高农户感知宅基地退出容易的程度,提升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

(2)在18个可观测变量中,农户对于宅基地退出的利弊评价(BT1)、对退出宅基地经济补偿的态度(BT2)、家人及亲朋好友的支持(SN1,SN2)等都会对相应的潜变量产生程度较深的影响。相比而言,农户对于想退出时村集体便会接收宅基地的自信并不强,因此在调动农户宅基地退出积极性的同时,村集体要加强宣传,表明政府对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支持态度,以促进宅基地退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本研究很好地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在解释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上的有效性。本研究构建的结构方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也很好地支撑了研究假设,得到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因此说明,计划行为理论在研究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6.2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尚存不足之处。访谈和调研情况表明,部分农民在尚不明确补偿标准情况下,更多地会选择拒绝退出宅基地,特别是老年人拒绝态度更为坚决。对宅基地未来增值预期、未来土地制度与政策变动担忧以及子孙后代未来生计的担忧都有可能影响到退出意愿,未来研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此外,由于国家开展宅基地制度试点工作时间不长,诸多农户还在观望,未来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政策和制度以及退出方案对现有模型进行扩展。

参考文献:

1.付坚强 郭彩玲.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求实.2014.10

2.欧阳安蛟 蔡锋铭 陈立定.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0)

3.陈霄.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两翼”地区1012户农户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2.3

4.彭长生.农民宅基地产权认知状况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基于安徽省6个县1413户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3.1

5.许恒周.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宅基地退出补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临清市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0)

6.段文婷 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2

7.杜斌 康积萍 李松柏.农户安全生产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8.田波 王雅鹏.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与长沙市为例.农村经济.2014.9

9.D Straub D.Gefen. Validation Guidelines for IS Positivist Research.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4.1

10.王仙雅 林盛 陈立芸.混合学习模式下e-Learning平台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Intention on Quitting the Residential Land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Zeng Zhongping,Yang Zhe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intention on quitting the residential land.The research method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combining PL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rmers behavioral attitude,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quit the residential land,among them,the impact of the behavioral attitude and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s are more significant.Research conclusion include to Perfect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quitting the residential land,and set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level to ensure the positive attitude of farmers to quit the residential land,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to express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mers and other farmers have withdrawn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f society that farmers will be feeling,simplify the formalities of quit and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who have quit the residential land to make farmers to perceive the ease of the behavior of the quit.

Keywords:Quit of the residential land,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李求军/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锦州市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意愿的研究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