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三年解放战争中,神州大地驰骋着一支部队。他们以简陋的装备,面对着美国机械化装备的数百万国民党军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就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老百姓亲切地称其为刘邓大军。
我叫芦凯,原河南郾城县召陵乡大周村人,当年,我就是中原野战军二纵四旅十二团一营的一名战士。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但在刘邓大军中的那些日子仍历历在目。
抢渡黄河
兵家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1947年,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入反攻后,必须迅速越过黄河,争得中原。然而蒋介石把黄河当成了阻碍人民解放军胜利前进的“天险”。国民党除以重兵把守、炮火封锁、飞机轰炸外,还人为扩大黄泛区面积,企图阻止我军抢渡黄河。
解放区的广大民众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掀起了支援解放军渡河的热潮。他们组织5万民兵参工参战,训练水手和船工,发动沿河群众修造了120余只木船,可供近万人渡河。
刘、邓首长亲临防线,对预定渡河地区的地形、敌情等做了周密调查后,决定于6月30日,首先在鲁西南张科镇到临淄300里地段上突破敌人黄河防线,迅速捕歼黄河防守之敌。
6月30日夜12时整,在刘、邓首长的亲自指挥下,渡河部队的大炮以摧枯拉朽之势呼啸射向南岸之敌,黄河对岸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渡河的帆船载着解放军战士向南岸疾驶。国民党守敌拼命挣扎,他们同样用密集的炮火阻挡前进的帆船……
就在帆船激流猛进中,一颗重机枪子弹“嗖”地穿透了我所在帆船吃水下位的木板,木船霎时面临下沉的危险。我急忙脱下衣服,冒着雨点般的子弹,使尽全身力气紧按住洞孔。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汗水流进我眼里也顾不上擦一下,终于保护着帆船安全驶向对岸。
血战羊山集
险渡黄河后,迎接我们的是更加艰巨的战斗——羊山集之战。
我军在抢渡黄河之后人困马乏、饥饿疲惫、缺少弹药,面临的是国民党十倍兵力的疯狂反扑,羊山守敌横拦了南下的去路。羊山山如其名,就像一只弓腰趴在山头的羊,羊腰是主峰。山虽不太高,但敌人居高临下,并依托着日军遗留下来的大量钢筋水泥工事,易守难攻。打了10多天,我军伤亡惨重。
在战地动员会上,二纵陈锡联司令员坚定地说:“现在我们决定先攻羊山,再打羊山集。只要羊山攻下,羊山集的敌人就无法存在。所以说,能不能打下羊山是决定这场战役胜败的关键。”
在动员大会现场,我带头把自己在部队这几年的积蓄交给组织作为党费,准备为党献身。这一行动得到全场的热烈响应,大家的“决心书”一沓一沓送到了部队首长手中,官兵激战的情绪非常高昂。
半夜时分,几声山摇地动的巨响后,羊山升起了第一股烟柱,几十门大炮、小炮一起向羊山轰来,烟雾升腾,泥土飞溅。紧接着一场激烈的白刃战、肉搏战打响了,战士们个个像猛虎一样冲向敌群。也许是被我们无畏无惧奋勇拼杀的士气所震慑,一番厮杀后,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战士们很快骑在了羊背上。我军攻占了羊山集,全歼了国民党第66师,师长宋瑞珂和他的部属旅长、团长等统统当了俘虏。
大别山遇险
在夺得羊山集战役胜利后,我随部队经历20多天的急行军,一路突破国民党前堵后追,越过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挺进了大别山。
大别山雄立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军事上易守难攻,是驾驭长江天险的重要平台。刘邓大军挺进了大别山,等于一把利剑直插蒋介石的心脏。
我军进入大别山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既要开辟根据地,又要应付和牵制打击敌人。刘、邓首长创造性地运用了毛主席“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原则应用兵力。但在当时,我军条件相当困难,没有电台,没有电话,部队联系、首长命令,全靠通信员的两条腿跑。我就在大别山上为联络部队、传达首长指示跑腿送信。
有一次经历特别惊险:当时我所要找的部队已经转移,为完成任务我极力寻找,途中被敌人侦察兵发现,遭遇围追。面对敌兵的吆喝,我把通知塞进嘴里,随时准备嚼烂,利用树木和弯道遮身,躲开了敌人乱射的子弹,安全回到部队,保全了部队秘密。
大别山根据地建立后,蒋介石乱了阵脚,他匆忙在南京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议”及湘、鄂、皖、豫、赣、苏六省“绥靖会议”,决定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所”,由白崇禧任总指挥,妄图以所谓的“总力战”摧毁我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与我争夺中原。
党中央、毛主席对大别山面临的形势十分重视并做出重要指示,刘、邓首长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将大别山的主力部队一分为二,刘伯承司令员转入外线指挥,邓小平政委带三个纵队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
为了支持艰苦的外线斗争,我们部队甩掉衣被、背包等轻装,日夜兼程,走出大别山。记得当时从大别山到南阳,一天一夜步行180里路,围歼了正要钳制我华野部队的国民党青年军全部,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支援了大别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淮海战役舍身保护首长
1948年11月6日打响的淮海战役,是继辽沈、平津战役之后第三大关键性战役。蒋介石在这次战役中使出了浑身解数。他5次下令,让当时有少将军衔的化学兵司司长汪逢栗给部队配置化学武器。汪逢栗乘直升机在淮海战区转了一圈,发现当地众多群众投身淮海战役,深感国民党大势已去,民心丧失,而共产党则是人心所向。良知使他猛然惊醒,如果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向人民使用化学武器,将是对人类、对历史的犯罪……于是,他5次拒绝执行蒋介石的指令。后来有报道称《解放军与化武擦肩而过》,讲的就是这个事情。
蒋介石又以“舍车保帅”的手法,调集其精锐部队云集淮海。其中对郾城、漯河骚扰最大的国民党整编18军11师就是在开往淮海战场的途中被我军全歼的。
当战役进入关键时期,部队首长要坚守在阵地上。面对炮如林、兵如山的激烈战斗,我暗暗下定决心,到了关键时刻,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好指挥官的安全。记得那天硝烟弥漫,我陪同第二野战军10军副参谋长赵晓舟在战地工事上巡查,忽闻身边有“嘶”的一声,头顶如巨石坠落,说时迟,那时快,我飞身扑倒在赵副参谋长身上,一颗巨型炸弹“轰”地落下,弹片如落叶在身上飞过,我的手臂被划破。我顾不上鲜血淋漓,急忙去查看赵副参谋长的情况,发现其安全无恙后才稍稍放下心来。
事也有巧,我成功护卫的赵晓舟副参谋长正是我的老乡,河南郾城东大街人。他在1955年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并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7年他在病危中还念念不忘郾城老家人民,不忘淮海战役中舍命保护他的警卫员,并留下遗言让我赴京参加他的追悼会。
在刘邓大军中的那段日子,我先后立过4次功,成为全团模范党员,这成为我一生难忘的珍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