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墓兽浅析

2016-05-14 01:24张兆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兽面晋阳关中地区

张兆琰

摘 要:本文在搜集了多座随葬镇墓兽且有明确纪年的墓葬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区系类型学方法,对镇墓兽进行类别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镇墓兽的区系特征,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镇墓兽源流及演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镇墓兽;区系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67-01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周礼》记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后主要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少见。

北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演进过程中上承魏晋下启盛世隋唐的关键环节,从公元年拓跋硅复国到公元年隋代周,这一时期的历史活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墓葬中实物遗存来了解当时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具有重要意义。镇墓兽是北朝墓中常见的陪葬明器,是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厚葬之风的产物。广义上的镇墓兽还包括春秋战国时期楚墓中随葬的镇墓兽和汉代独角兽、辟邪等,这在本文不作为被讨论的对象,本文中的镇墓兽是指北朝墓葬中与大型的镇墓武士俑组合在一起,被划分为“镇墓”俑之列的镇墓兽。镇墓兽一般成对出现,也有个别墓葬随葬四个,常被放置在墓室入口两侧,具有驱邪避祟、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和为被葬者把守墓门,威吓入侵者的作用,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是这一时期墓葬随葬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镇墓兽的研究对于揭示当时人们的葬俗及所反映出的信仰、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一、镇墓兽的类别研究

北朝时期出土有镇墓兽的墓葬在以西安为主的关中地区,共有49座,其中有33座墓葬有明确纪年,出土的镇墓兽比较完整,并有较为详尽的发掘简报,这为研究北朝镇墓兽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资料。北朝墓葬中出土的镇墓兽按照器物造型和组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多为蹲坐状,人面镇墓兽和兽面镇墓兽的组合而成。人面镇墓兽和兽面镇墓兽一般成对出现,一人面,一兽面,以墓葬中随葬一对最为常见,也有少数墓葬中随葬两对。镇墓兽中空,足下有踏板。泥质灰陶,躯体、头、前足、鬃毛几部分为模制,然后粘接一起。通体涂一层白粉,然后根据需要在各部位施以不同的颜色。第二类:匍匐于地状,由两个形制相同或相似的兽面镇墓兽组合而成。在这类镇墓兽中仅有西魏候义墓中出土了一人面镇墓兽,其他己发掘的墓葬中均不见有人面镇墓兽的出土,故在此类镇墓兽中人面镇墓兽不作为分型、分式的对象,仅作为后面讨论的对象。第二类兽面镇墓兽一般成对出现,以墓葬中随葬一对最为常见,也有少数墓葬中随葬两对。中空,泥质灰陶,一般均为模制,烧制火候低,极易碎。

二、北朝镇墓兽的区域特色

明显的差异。由于已知北魏早期出土的镇墓兽多发现于平城一带,缺乏反应区域差异的对比材料。孝文帝迁洛之后这种差异就开始呈现,如在以洛阳中心的中原地区随葬的都是出土的镇墓兽为蹲坐状,背竖三束鬃毛,由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而成,一般成对出现,人面镇墓兽容貌接近胡人,兽面镇墓兽形似狮子;而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随葬的是一对兽面镇墓兽,这是沿袭了十六国时期以来随葬一对兽面镇墓兽的传统,并在北魏迁洛后确立了类型独特的伏卧型镇墓兽,镇墓兽呈爬卧状,背部有三束鬃毛,头部向前伸,形状似灌,这种镇墓兽的形态为以后的西魏北周继承和发展。

后来东、西魏分治乃至齐、周分立政治格局的变化,使镇墓兽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地区和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区别表现得更为突出。东魏北齐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承袭和发展了北魏洛阳时期镇墓兽的形制,镇墓兽呈蹲坐状、昂首抬头、背部竖有三束鬃毛,由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而成,一般成对出现。但此时镇墓兽的具体形态有了一些变化,比洛阳时期更为洗练,如镇墓兽头部长长的鬓发已经修剪变短呈卷曲状,人面镇墓兽容貌比洛阳时期更接近胡人,兽面镇墓兽形态更近似狮子。与此同时,北齐前期晋阳地区的镇墓兽出现了略异于邺城地区的形态,如背部没有鬃毛,足部为马蹄状,蹲坐的姿态不像狮子而更像狗等,人面镇墓兽胡人化形态更浓。北齐后期晋阳地区的镇墓兽形态逐渐跟邺城地区合流,如镇墓兽背部有竖起的鬃毛,头戴冲天戟,足部出现爪形,兽面镇墓兽的形态近似狮子。这些相同的要素表明晋阳地区的镇墓兽在北齐后期受邺城地区主流文化的影响,镇墓兽形态逐渐跟邺城地区合流。因此分区中晋阳地区将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进行分析。

西魏北周则是沿袭了北魏洛阳时期关中地区的传统,镇墓兽基本上是以成对的兽面镇墓兽出现,呈爬卧状,北部的鬃毛由洛阳时期的三束变为连成一片呈突起状,同时也出现了背部鬃毛消失,头上长角的型式。

参考文献:

[1]黄莹.楚式镇墓兽研究[J].中原文物,2011(04).

[2]张成.魏晋镇墓兽俑分期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3]肖凡.战国至晚唐镇墓兽造型语言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

[4]李文龙.楚式“镇墓兽”鹿角文化内涵与楚国巫文化的关系探讨[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兽面晋阳关中地区
敦煌莫高窟北朝兽面图像浅议
浅析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明器
载舟之水
经营人心
“国之重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
青铜兽面纹鼎: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
红袖断,花语劫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履行契约行为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