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话剧表演是比较复杂的一个系统,在话剧表演过程中,达到理想表演效果,并且使观众认可是最终目标。在当前话剧表演过程中,为能够得到较好的表演效果,应当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有效融合,这在话剧表演中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并且在提高话剧表演质量方面也是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就话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融合进行分析。
关键词:话剧表演;台词;情感动作;有效融合
中圖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43-01
话剧作为现代戏曲表演中的一个主要组成,在当前人们精神娱乐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当前话剧表演过程中,为能够使表演效果更加理想,应当对各种表演方法及手段进行合理有效运用,其中运用比较广泛并且具有重要作用的一点就是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有效融合,话剧演员应当对这一点清楚认识,并且有效运用。
一、情感及动作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话剧表演中情感动作的运用可提高话剧完整性。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在对故事发展以及人物冲突进行解释方面,台词属于基础。然而,一部话剧若要达到较好效果,仅具备优秀台词是远远不够的,在话剧表演过程中若仅仅有台词,但缺少相对应情感动作,则话剧中的台词也就缺乏表现力,也就无法实现作者所需表达效果,也就是说在话剧表演过程中,若缺少适当情感动作,则该话剧也就不完整。
其次,在话剧表演中应用情感动作可使台词表达真实性增加。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话剧所具备特点就是其表演氛围更加具有真实性,可使观众对故事中相关人物活动更近距离感受。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在利用语言进行表达过程中,均会选择适当情感进行辅助,使情感动作和台词之间通过进行有效融合,可有效放大所需表达内容,从而使观众感受能够更加强烈。
二、话剧表演中情感动作和台词之间有效融合
(一)情感动作与台词有效融合以真实为基础
无论任何艺术形式,其均是以现实生活为来源的,对于话剧表演而言,更是如此。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其所展现的通常情况下都是生活化较明显的一些场景,所以话剧表演一个必须要素就是应当具备真实性,对于这种真实性而言,其不但要从人物穿着及舞台布景方面表现出来,更重要的一点是应当在人物台词及情感动作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在《少年邓小平》这一话剧中,对于邓母这一角色而言,在很多观众看来她必定是十分传奇的一位母亲,与常人存在很大差异,然在在话剧表演过程中,若过分夸大这一角色,使其与现实生活中母亲定位发生偏离,则必然会使观众有距离感产生,也无法从内心对该角色真正认同。所以,话剧表演过程中,在设计情感动作及台词时,应当注意其真实性,应当保证在适当时机出现适当作用以及适当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情感动作及台词两者之间才能够实现更好有效融合。所以,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应当保证演员情感动作呼应台词,这样一来才能够使观众对角色有更加强烈共鸣产生,因此,在台词及情感动作有效结合方面,应当以真实性作为基础。
(二)利用戏剧化情感动作使话剧表演增强感染力
对于话剧表演而言,其终究属于一门舞台艺术,为话剧表演过程中,为能够在有限时间及空间内使观众对故事震撼力真切感受,则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对于人物情感动作而言,可将台词作为基础,适当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使台词能够表现出更加准确内容,使观众产生较强烈心灵感受。比如在《红岩魂》中,在话剧中面临死亡的情况下,那些英雄人物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利用生活中情感动作可能无法充分表现,而通过戏剧化表现手法进行处理,可使观众在心灵上得到十分强烈震撼。所以,在话剧表演过程中,通过使戏剧化情感动作和优秀台词之间有效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故事内容感染力,同时也能够使人物情感更加丰富。
(三)细节的有效运用
在欣赏话剧过程中,人们可能不会对话剧表演中所有细节内容均注意,然而适当细节表演能够使台词更加优秀,使其表现力更强。比如在《百姓书记》中,长时间未回家的王伯祥,在回到家中时,老父亲喂他吃饭,并且说:爹喂你吃饭,老父亲的手还在不自觉发抖。通告这样一个细节,可表现父亲对孩子强烈情感,对儿子的思念及理解,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感情,通过这一细节能够将这种情感很好表现出来,而观众也必然会受到强烈震撼。台词表演联合细节动作,可使话剧表演中台词和情感动作之间实现更好融合,增加话剧感染力。
三、结语
在话剧表演过程中,表现话剧情感并且引起观众共鸣是话剧表演的主要目的,而为能够达到这种目的,表演方法的应用也就十分重要。在话剧表演过程中,通过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有效融合,可使话剧中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且能够带给观众较强烈震撼,从而达到理想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世奎.话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有效融合[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9).
[2]赵继峰.话剧表演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众文艺,2015(11).
[3]张延.简析话剧表演台词及处理对策[J].戏剧之家,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