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舒森
摘 要:众所周知,汝瓷是我国青瓷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自北宋以来一直为宫廷御用瓷。由于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大约二十年左右,现如今完整器传世品已稀少,相比其他瓷器更显得泥足珍贵。近年来汝窑瓷片也变得炙手可热,本文将主要从开片、釉面纹理进行分析,提高甄别汝窑瓷片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汝瓷;开片;鉴赏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21-01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土质细腻,釉如堆脂,釉中含有玛瑙。相比其他瓷器,在色泽方面更加肥润莹亮。就有天青、月白等釉色。大多瓷器釉面呈现的开片纹理也各有各的特点,给原本单色器物的汝瓷表面平添了天然装饰和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汝窑瓷器分为开片瓷器和不开片瓷器,是经过两次烧造完成的,第一次是将瓷胎的素坯烧好,第二次将素坯表面上釉进行复烧,直至成品。原本釉面的开片是一种缺陷,但是却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感,有的开片是若隐若现,丰富多彩纹路各异,象是蝉翼纹理一般,釉中细小沙眼呈蟹爪纹,曹昭曾在《格古要论》中就曾说道“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①。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汝瓷开片的呢?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瓷器的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烧成冷却的过程中产生力的作用形成的,瓷器开片本来是瓷器烧制中的一种缺陷,但在人们掌握开片的原理和规律后,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把它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装饰。这里总结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自然开片,随着时间的变化,季節的交替,器物表面也会发生伸缩变化,釉层慢慢内裂,由于釉面的胎体膨胀系数不同,表面也会产生不同的开片纹理现象,或呈鱼鳞纹亦或蟹爪纹。但是无论呈现什么纹理,这都和汝窑瓷器的内部结构无关,不会改变胎体的完好程度,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胎上,仅仅是呈现在釉面上而已。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另一种是人为新仿器物开片,早在宋代,就有了宋代哥窑始创了人为开片的先例,并且以生产开片瓷器闻名业界。哥窑的制瓷工匠发现将精心淘练的细瓷土中加入配好的料子,瓷器入窑烧造后就会开片,并且可以根据加入配料的多少来控制开片的大小。而汝窑瓷器的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入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片都在胚胎里面。
鱼鳞开片是北宋汝官窑瓷釉面开片的一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汝官窑瓷釉面开片都有这个特征,早期汝官窑没有鱼鳞开片这一釉面特征。在汝官窑后期器物中,鱼鳞状开片多发生在豆青色釉汝瓷的釉面上,偶尔也有月白色釉面见到。细细观察这一瓷片,则会发现,随着光线折射入瓷片的角度不同,瓷片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开片釉层的浅薄所致。放在阳光下,开片的白边若隐若现,犹如鱼在水中游鱼鳞片在光线的折射下泛起层层白光,鱼鳞片有外突感,有立体感。而鱼鳞开片随着光线入射方向发生变化,白边的宽度也有相应的改变。因此才叫“鱼鳞状开片”。(见图1)
“鱼子纹”这一名词是清末著名鉴藏家赵汝珍提出的。可是对鱼子纹的描述是众说分云,没有确切解释。鱼子在水中是以灰白或灰黄的团状或片状物漂浮于水面,而这些漂浮物有异于水色。北宋汝官窑早期产品和后期的产品或多或少釉面均有鱼子纹呈现,那到底什么才是鱼子纹呢?在英国大收藏家霍布森的《中国陶器与瓷器》这本书里找到了相关解释, “鱼子(Fish roe ):a crackle of the finer mesh, resembling the scale of a trout.” 翻译成中文是“鱼子纹是一种较细的筛网状开片,像鱼鳞片一样。”这正好解释了此处的想法。
明人高谦《遵生八笺》在书中有“汁中棕眼隐若蟹爪”的记载。 ②看来从古至今汝瓷有无蟹爪纹成了鉴别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有的人说“蟹爪纹”是像螃蟹行走时在沙地上留下的针孔样的形状还有的人说是“冰裂纹”。然而何为蟹爪纹?曹昭是个大鉴赏家,他所说的“蟹爪”并不是后人认为的螃蟹节肢末端的弯曲状的尖刺,而是指螃蟹的整个节肢,主要指蟹钳。附图是用线勾勒出来螃蟹爪子的平面图形和汝瓷上描绘出来像蟹爪的图案作了一个比较。有异曲同工之处,犹如螃蟹的钳子一般。这就是所谓的“蟹爪纹”。
汝瓷作为一代名瓷,不管是工艺还是造型都非常考究,特别的是它的釉面开片,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正所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注释:
①曹昭(明).格古要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96.
②高濂(明).遵生八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