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子
先来看看经常会发生在家里的两个例子。
睡觉。原本计划8点睡觉,妈妈提前15分钟进房间,睡前跟孩子一起看书。看完第一本,时间正好。孩子说:“书真好看,我们再看一本吧。”央求了几遍,妈妈心软了:喜欢看书总是好事,好吧,就再看一本。第二本看完,孩子依然兴致盎然的样子,央求还要来一本,并一再保证这是最后一本。
当然,有了第二本,就会央求第三本。等孩子终于睡下,时间比预定的晚了40分钟。第二天,同样的讨价还价过程再来一遍。越到后面,讨价还价越激烈。要不了多久,睡觉这件事就会演变成两种情况:要么妈妈放弃规矩,上床时间由孩子说了算;要么每天讨价还价,最终双方都精疲力竭。
关电视。到了该关电视的时间了,妈妈提醒孩子电视时间结束了,孩子不情愿。妈妈去关电视机,孩子或者哼哼唧唧哭起来,或者像牛皮糖一样缠着绕着你。你要他离开电视机区域,他不动,甚至想去碰电视机遥控器,于是你去拉他。当然最后你能赢,但他已经有了一点小力气,赢之前,你俩得有个小小的角力呢。
上面2个例子就是在做规矩时,家长与孩子间的“讨价还价”和“肢体冲突”。
讨价还价的坏处是,规矩的界限被模糊了。如果晚10分钟可以,那么晚20分钟为什么不可以?如果“准时上床”的规矩可以商量,那么“不要玩电插座”的规矩为什么不可以商量?我们是界限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爱的前提下,要坚定地守住这两个身份,而不是让孩子通过对界限的试探,去碰触父母的底线。
肢体冲突的坏处是,家长的权威被挑战了。不要小看这些发端于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的肢体冲突,看似只是拉一拉、拖一拖,往严重里说,你立的不是规矩,而是倚强凌弱的例子。
其实,给孩子做规矩很简单,一不讨教还价,二不肢体冲突,做到这“两不”,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我们凭什么给孩子做规矩?不是凭我们比孩子会说道理、比孩子力气大,而是我们作为父母长辈的权柄。由这个源头出发,我们要学会不凭借嘴皮子和力气,而是用简单温柔坚定的语言,来让孩子服从。
一定要认识到语言——仅仅凭借语言——建立规矩的重要和力量。
再举睡觉的例子。我的做法是,不纠缠在睡觉的时间设定上,不试图去说服他。看完第一本书,孩子还要看一本,我会说:“睡觉时间到了,我要亲亲你,你要亲亲我吗?”他依然要看书,我热烈地拥抱他,深深地亲吻他:“我要离开房间了,你真的不要亲亲我吗?”孩子开始哭闹,我很平静。“我先走了,晚安。我很爱你。”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离开自己的房间跟出来,如果他跟出来,我就会带他回去,重复以上步骤。通常5分钟孩子就会安静下来,我就会再去他的房间,亲亲他,愉快地跟他道晚安。
再举关电视的例子。我的做法是,他不情愿结束电视时间,我会说:“现在要关电视机,是你关,还是我关?”电视机关了,他依然纠缠,甚至要去拿遥控器。我会拿走遥控器,如果遥控器已经在他手中,我不会去抢,而是以关闭电源等方式,让他无法自己打开电视机:“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看本书,或者搭积木?”他还是情绪激烈,和我扭来扭去,我就会离开:“我不能和你角力,所以我去自己房间,让你安静一会儿,欢迎你来找我,如果你不来,过一会儿我也会来看你的。”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6岁,一个4岁。“不讨价还价”、“不肢体冲突”用在他们身上,非常行之有效,能处理绝大多数需要立规矩时的各种情况。
一定要特别强调,不讨价还价、不肢体冲突,与给孩子选择、给孩子大量亲密接触是两回事。一个懂得自己有选择权并时常在操练选择的孩子,一个与父母常有亲密肢体接触而建立了安全感的孩子,也会是一个比较容易建立规矩意识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在非规矩性的事情上给他们选择。比如喝苹果汁还是葡萄汁、上游泳课还是足球课、想坐地铁还是出租车,等等。规矩制定之初,也可以和孩子商量规矩怎么定,比如看电视时间是半小时还是20分钟,是晚饭前还是晚饭后。最后,我要说一句:要常常拥抱、抚摸孩子,你会发现,孩子很多情绪激烈的反抗,无需说话,一个深深的拥抱就可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