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6-05-14 21:59端晓红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生观文章作文

端晓红

“文以载道”“诗言志,词传情”,这是古人对写作的理解。写作的对象虽然是世界、是生活,但却是从个人的角度去看世界、看生活,写个人的喜怒哀乐、写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说写作作为表达的一种,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因此一直以来,写作成了语文教学中最难操作的一个环节,条条框框讲得太多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写不出有创意的好文章来:讲得太少,又怕学生养成天马行空的习惯,考试时易写走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个误区所在。

首先,片面强调创新,忽略客观真实。文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脱离了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的材料库,文学就无法存在。现在的孩子,从升入小学一年级开始,生活内容就比较单调,更不用谈丰富的生活经历,缺乏丰富生活经历而导致他们缺少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将文章写的充实、厚重呢?曾经有一个学生很无奈的说过一句话:“又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才多大?每天除了在学校上学就是写作业,哪有那么多难忘的事?”本来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对于生活经历有限的孩子来说已经很困难了,还要要求创新,导致“创新”在学生的理解中变成了“新奇”,于是作文中的创新就出现了外星人来到地球行侠仗义之类的故事。有的学生即使能用到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做材料,因为缺少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根本不懂得“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为了求新,刻意对情节进行不合实际的夸张,文章虚假而没有任何感染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学生为了表达“生命的力量”这一主题,在作文中主观地让一只蚂蚁在被人用脚踩过、手摁过、手指碾过之后仍然顽强地活着。而像这样可笑的构思在学生的作文中并不少见。

其次,过于强调立意,忽略了语言组织。在我们的创新作文教学中,往往因为过于强调立意的新颖独特,而忽略了对作文语言的强调和培养,误导学生走向另一个误区:那就是语言的缺失。语言平淡乏味、哕嗦拖沓甚至语句杂乱无章,是目前中学生作文中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问题已经存在了,课堂就需要有相对的变化。作文教学要真正在激发学生个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者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限制和正确的引导。我对此也有一些粗浅的见解。

首先,要引导学生细心的观察生活,安静的倾听生活,细腻的体会生活,仔细的揣摩生活,慢慢的咀嚼生活。如何引导是一个问题,教师不能时刻在学生身边提醒他去感受生活。教师可通过作文评语和课堂点评来不断告诉学生:作文应该是源于生活的,脱离生活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不会细心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的人,即使是写生活写出来的也一定是干巴巴的粗线条的生活。由于客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可改变,中学生生活经历少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要求改变不可变量,却可以从可变量上去努力。一个人阅历的深浅并不仅仅取决于时间的长短,更多的却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是一个生活有心人。要想在作文中再现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生活情感、真实的生活思考,就必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知道只有先感动或说服自己才能说服读者或让读者感动。作文时,这类同学就会自然而然得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对生活的理解渗透到作文中去,这样的作文自然显得厚重、有力。

其次,可以指点学生加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通过品味书中的生活来增加自我积累、通过阅读来弥补和丰富个人阅历,生活经验。文学即人学,文学的对象就是形形色色的生活写照,文学作品是指导人生的教科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对于人生、世界、宇宙都没有足够的思考,不可能有成形的观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文学作品与生活结合起来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然后在写作中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他们的文章就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寓意。

再次,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锤炼语言、灵活运用语言。写作是一门表达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语言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能蜻蜒点水式的点到即止。要提醒学生积累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和感悟。更重要的是课堂上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这样进行:以点带面,从句练起,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教师不必急于求成,可以用集中的时间进行集中的某一类句子的训练。指导学生按要求写句子或引导学生对一些已成文段中的个别句子进行替换,形式可以多样一些,只要达到锤炼语言的目的就可以了。然后由句到段,注重小作文和片断作文的训练。给学生的指向要集中、目标要明确,训练要有的放矢,逐步扩大训练范围和深度,减轻学生对作文的心理负担。

猜你喜欢
人生观文章作文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