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在心我行如楷

2016-05-14 18:41刘小龙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魏碑书体小楷

刘小龙

在二十多年的书法学习实践中,我倾向于楷书,尤其是小楷。学习楷书便是学规矩,做人如楷,稳稳当当、大大方方。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楷书之法,我曾很多次面对先贤经典法帖,分析比划,观察间架,寻找楷书结字和书写的技法。

洞悉古今书家成长,或科班出生,或师出名门,或刻苦自学,我当属后者。北宋黄庭坚《论书》有言:“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我常信奉,发奋临池,虽未池水尽墨,也废纸数千,秃笔数管。

历代楷书资源遗存丰富,我的楷书学习定格在北朝,上溯魏晋。作楷之不易,其间之辛酸,我独享矣。记得几年前,我的QQ网名为享受失败,朋友不解。当我在享受失败的同时,亦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元代赵孟頫可谓书家圣手,日书万字,我等发奋,不能及其万一。其能书数体,尤以行、楷最佳,楷书之中,又以小楷第一。阅读先贤遗墨,面对经典,肃然起敬。书法是静化心灵的艺术,也是养心的艺术,随着学书的不断深入,逐渐地会感觉到书法是博大的,学问是深厚的,诸如文学、文字学、美学、哲学等集为一体,构成了庞大的书法学体系。兼收并蓄,坚持创作方向不跟风,在坚守传统中不断提升创作水平,才有助于自身长久学习发展。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纵观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哪一个不是在遍临诸家、博采众长、融贯古今的艰辛探索中成就的?死守一家、不知变通,只能在沿袭和重复前人的歧途中渐行渐远,最终死路一条。这里就要谈到“博”与“精”的问题,很多学书者往往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三分钟热情,什么帖都临,得其三分便放在一边,无人问津。这种不加取舍、见帖就临的所谓的“博”,不利于构建基于某一书体较为完整的书法体系的认识。在专精于一种书体的前提下,通过对与其风格相近或存在承继关系的书体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帮助拓展和建立自己对此种书体的理解。

如我的楷书学习,重心放在魏晋楷书和魏碑的研究上。以钟、王为代表的古朴清丽的魏晋小楷、以龙门造像为主的刚健雄浑的魏碑,丰富了我对隋唐楷书的理解,拓宽了我的楷书创作的思路。在认真研习欧阳通《道因法师碑》的基础上,我通过对《始平公造像记》《元怀墓志》《北齐河清三年造像》等魏碑的深入研究和临摹,取前者字形结体,参以后者方切、宽厚的笔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楷书风貌。我用这种方向创作的大楷作品在“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中获奖。为了让楷书能够更加的灵动、古朴,在研究楷书的基础上,我对行草、篆隶也进行学习研究,让书体之间相互补充,互相滋养,确保了楷书的丰富与多元。我结合钟繇小楷的灵动、古朴,参以王献之的外拓创作的小楷作品《孟子选抄》在第七届全国新人新作展获奖。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前,我总结了以往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用纸用色、书写内容的选择、取法的方向、形式美感,以及所书文字的规范等等,经过用心思考、细心体会,才开始着手创作,一挥而就,心手双畅,因而作品达到文质兼美。

我以为,作楷当需有苦行僧的念头和毅力,不可急躁,书法养心,滋养、调节身心;作楷要有明清举子的那种刚毅,字如其人,行文作字,文以载道;作楷要有书卷气,笔下有经典,行气自然连贯;作楷当发扬个性,继承前贤经典,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融会贯通,自有语言。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闲暇时泡一杯清茶,焚一支檀香,翻开经典,细细品味,下笔即可随人意。坚持在书法中寻道、立德、行文、担当,因为有书,我自精彩。这样的日子是惬意的。

我行如楷,乐哉美哉。

猜你喜欢
魏碑书体小楷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小小书法家
张建书法艺术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论情性
浅谈文征明小楷书风的形成
打铁老太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