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文章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现状,并重点分析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且扩大趋势明显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相对降低;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差距扩大是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三大主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充分考虑了我国宏微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国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经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力争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现状分析 问题剖析对策研究
一、引言
众所周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及农村繁荣,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有序、稳健、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坏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学术界与实务都异常关系的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国外研究往往缺乏对中国“二元经济体制”的充分考虑,而国内的研究视角往往较为单一。本文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探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重点分析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且扩大趋势明显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我国宏微观经济发展现状与国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经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构建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居民贡献力量,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于现有学者的研究与已有数据的分析,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了一个“U”字形发展特征。自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在3倍以上,峰值为2007年的3.33倍,但是这种情况在2010以后开始有了好转,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下降到3.23倍,2011年再次下降到3.13倍。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再次“跑赢”城镇居民,我国在缩小城镇居民收入方面开始出现一定的政策实效。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城乡收入比为3.03:1,相比与2010-2012三年的水平又有所降低。但是,必须要提出的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远远超过数据上的倍数,因为城镇居民所享有的隐性福利也是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角度看,现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数字不能充分反应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真实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趋势仍将不容乐观。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281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9129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且连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不能达到,甚至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值还存在将近8000元的差距,中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探究
(一)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农村居民难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毫无疑义,我国城乡经济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现代小农经济”,其商业化程度偏低,农村居民的就业数量与质量难以和城镇居民相比,由此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扩大。在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在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使得农村不断给城市工业化的建设提供物质支持,这无疑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均衡,加之户籍制度的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受到抑制,农村居民难以真正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农村居民无论在收入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不及城镇居民。
(二)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相对降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难以快速的提升
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造成农村居民实际收入难以快速提升的关键性原因。在此过程中,由于农业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偏低,因此在财政支出上农村、农业以及农民难以获得支持,相反会造成地方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虽然每年中央1号文件都关注农村问题,但是由于三农发展的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发展速度慢、改造周期长,农村居民实际收入的高速增长并未得到真正的实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生产效率在相对视域下会更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会进一步低于城镇居民,即使农民居民向城市转移变为农民工,但其仍不能真正改变农民作为弱势群体这一基础性难题。
(三)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差距扩大,三农问题解决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资本逐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远逊于城镇这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又一主因。金融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金融资源就逐步的向城市转移,具体表现为:第一,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全面撤退,虽然邮储与中国农业银行仍布局有网点,但是基本不会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而贷款,主要的目的还是吸取农村的闲散资金,最终的投向还是城镇;第二,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成,农村的闲散资金往往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集资手段榨取,而急需资金发展的乡镇企业和生产农户却难以获得资金。可以毫不过分的说,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一个“输血器”角色逐步转换为“吸血器”角色,这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四、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欧美、亚洲等发达国家也出现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文章充分考虑了我国宏微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国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经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
增加农村的基础投资,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硬件基础,极力的促进农村市场化改革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期用市场化的手段与模式来促进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提升农村生产效率,以达到农民收入快速提高的根本目的。第一,加大对农村各类交通、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吸引外部项目资金奠定基础,对于一些沿海或者沿河的农村,还要加大对运河或者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性投资,营造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二,对于农村的产业园区建设也要提上日程,这是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做稳的重要举措,这是真正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环境的有效措施;第三,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要不断的提升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以期促进其收入能力的提升。
(二)全面推动农业生产模式改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营造条件
如上所述,当前农村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可以预见未来这种产业结构仍然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促进第一产业市场效率的提升。要想真正的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必须全面推动农业生产模式改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营造条件。首先,要全面完善财政支农体系,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支农的投入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其次,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以期促进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农业生产模式的普及推广,真正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最后,要不断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入农业生产,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效率。
(三)加速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提供支撑
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是农民收入快速提升的有力支撑。第一,以拓展农村增信方式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前提,以解决当前农村增信方式严重不足的问题,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农村生产主体的合理需求;第二,以服务三农稳健发展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要点,通过金融服务支持将分散生产的广大农民与农业产业化大市场联系起来,使涉农企业和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农村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奠定基础,考虑到农业市场回报率较低、回报周期长的特点,相关部门可以设置较高的利率补贴,最大幅度的减少涉农企业的经营压力,并且适当延长涉农企业的借贷周期,以确保其生产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韩其恒,李俊青.二元经济下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研究[J].金融研究.2011(08).
[2] 张雪春.我国通货膨胀的城乡差异分析[J].金融研究.2010(10).
[3] 王珏,宋文飞,韩先锋.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1992~2007年省域空间面板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0(08).
[4] 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01).
[5] 江春,许立成.制度安排、金融发展与社会公平[J].金融研究.2007(06).
作者简介:理泽中(1995—),男,汉,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