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霞
摘 要:《说文》按部首将汉字归成540部,本文将选取其中的常用形符四个,进行全面的剖析,方便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留学生学习汉字时,不仅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还能适当的让他们懂得一些中国的华夏文化。
关键词:说文;形符;留学生;汉字;文化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汉字功不可没。正是因为有了汉字这个媒介,我们才能通晓古今。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了解华夏文化时,必然绕不过汉字这个门槛,如何有效的指导外国学生利用《说文》的部类学习汉字,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说文》中常用形符意义分析
汉字90%以上都是形声字,掌握一些常用形符的意义,对学习汉字是十分有益的。本文选取《说文》中常用的四类部类,分别是“示部、宀部、贝部、女部”。通过分析这些常用部类的意义,使我们的更科学有效的进行汉字教学。
示部的原义是神主,所以从示之字,其意义都与神主祭祀有关。意义主要概括为四类:一指关于神主的一类。例如:神,天神。社,土神。二是与祭祀相关。例如:祈,求福。祀,春天的祭祀。三和宗庙有关的意思。例如:祖,祖庙。四与人的福祸相关。例如:禄,福。
宀部,《说文》中是这样阐释的:“宀,交覆深屋也。”从宀的字与房屋密切相关。例如:宗,祖庙。官,官府。
贝部《说文》中“贝,海介虫也,古者货币而宝色,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古人曾将把贝作流通的货币使用,所以从贝的字与财物相关。根据词性又分为三类:一是作名词。例如:赋,赋税。还有一类用作形容词。例如:贵、贱。最后一类是用作动词的。例如:赠,送给。
女部的字多与女性相关。一是表示女人的类别。例如:妻,正妻。妾,小老婆。二是表示姓氏。例如:姜、姬、嬴都是国姓。三是与婚姻密切相关。例如:娶、婚、嫁等。四是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状态。例如:奴、妓、娼等。最后一类表示女性自身的特点,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例如:妊,怀孕。好,漂亮女人。婉,温柔。
二、利用《说文》部首意义指导留学生学习汉字
现代汉语常用汉字3500,包括熟记的2500和次常用汉字1000。对外汉语是针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对汉字做了一些改动并制定了《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一共2950个汉字,其中甲级800,乙级804,丙级511,丁级2864+41,共计2905。我们在讲授这些汉字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级进行教学。
(一)根据《说文》形符解析合体字,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汉字中的许多合体字大多是由古代的会意和形声字转变而来。例如:“伶、修、仁、沟、清、贵、贱、拙、娶、嫁”等,这些汉字的意义与“氵、贝、女”等形符密切相关,解释这些合体字时,要让学生记得这些形符,并讲解由这些形符构成的合体字,学生明白这些汉字的构造原理,在学习汉字时就会游刃有余,不至于走弯路。
(二)利用《说文》形符剖析汉字的构成部件,能够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合体字有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部件与部件之间要分层级讲解。例如“娶,形声字,娶,从女取声,上声下形。耳、又和女”。这样拆分之后,就变成几个独体字的集合,记忆起来就容易许多。又比如:“众,从三人。”众字可以拆分为三个人,通过拆分这个字,通过它的意义记忆,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留学生通过《说文》形符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一)从“贝部”知道远古华夏民族的社会贸易
我们从《说文》中可以看到许多从“贝”的字。所谓“贝”,是海产的贝类。远古时代,海边的渔猎和黄河中下游的游牧民族频繁的进行贸易活动。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贝类被拿来当作货币。这些从贝的汉字就是远古华夏祖先贸易交换的活化石。通过分析贝部的汉字,也让留学生知道远古的夏商社会,贝是流通的主要货币,直到秦代才废贝行钱。可见贝在中国人的历史中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流通的货币。
(二)从“示部”明白远古华夏民族的崇拜信仰
说文:“示,天垂也,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根据这些,我们大概可以断定远古时期华夏的祖先崇拜日、月、星这些自然神。“示”字类的汉字是记录汉人远古祖先的信仰的活化石。所以,凡从“示”旁的汉字,多与神的崇拜有关联。
(三)从“宀部”了解远古华夏民族的建筑风格
《说文》中:“宀,交覆深屋也,象形。”从宀的汉字,体现远古汉人祖先的建筑风格呈“介”字形,屋顶以梁为中轴,中轴左右两侧斜向下来,屋面对称。现在,在中国的偏远山区、农村和一些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都是这种风格。
(四)从“女部”懂得远古华夏民族的女子地位
“女”字,本义作两臂被缚,双腿跪在地上。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远古时期,女人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如“妇”,《说文》这样解释:“从女持帚,洒扫也。”反映女子在家伺候人下层地位。所以,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妇女不仅伺候男人,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
从这些《说文》的常用形符,外国学生不仅学习了汉字,还了解到了中国的古代文化,一举两得。使得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化齐头并进,没有偏废,同时也弥补了只学汉字的枯燥氛围,创造了充满乐趣的汉语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孙德金.对外汉字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