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中的召唤结构

2016-05-14 23:39郑婕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

郑婕

摘 要:召唤结构的存在使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了巨大的感召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王维山水诗中的召唤结构一方面有助于其得到更好的流传,使其具有了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的无限活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过度解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召唤结构;光影捕捉;动静相衬;无我之境

召唤结构指的是艺术作品因为作品本身的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一种不确定性,具体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能够随时召唤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的、引起接受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结构。召唤结构的存在,使文本具有了召唤读者的魅力,读者响应召唤而至,与文本相互交流,使文本具有了读者所期待的意义。又因读者个体经历和审美倾向的不同,他们的期待视野也就在所难免的有着不同,从而为各种不同的解读提供了可能性和合理性。

一、王维山水诗中召唤结构的具体体现

(一)诗中有画——引起读者对描摹画面的想象

王维在诗画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因此他在山水诗的创作中不仅有着诗人的匠心,还有着画家对光影的敏锐捕捉。此外他对大自然的观察是极为细致的,而且还非常善于描写自然事物的色彩和线条,能够形成极富层次感、立体感的视觉印象。所描绘的景物形象生动鲜明,有着鲜活的画面感,犹如一幅工笔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有光,有影,有色,光影交织,色彩鲜明,宛然一幅绝佳的山水画作。因此他的山水诗达到了声色和谐融洽,神采飞动、飘逸空灵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超凡境界。

1.对光影的敏锐捕捉

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十分注重对光线明暗的表现,因此山水景物在他的笔下常常表现出奇妙变幻的光影感。例如在《木兰柴》一诗中,王维写道:“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秋山的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光线逐渐地昏暗,收聚起来,归巢的鸟儿相互追逐地从空中掠过。这时天空中有的地方还有光线的照射,还十分明亮,有的地方却已经昏暗下来,显得斑斑驳驳,飞鸟在散射的光束中穿梭,时而“分明”,时而模糊。作者将秋山黄昏日落描写的十分精准,将伴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光线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精确到位。

2.对色彩的描写

大多数诗人在写描写大自然时都会使用色彩描写,王维山水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描绘色彩,还特别注意色彩使用的映衬、调和和对比,使诗歌更具有画面感和层次感。有诗为证,如《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笼罩于终南山之上,山高直入青天。青白两色相接,浑然一体。极淡的白与极浓的青相衬相比,却不显突兀,反而如水墨画般清雅,极富写意之感。

3.对线条的刻画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一些对景物形态的描绘也是空前绝后的,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血色夕阳,长河横卧在无垠的大漠之上,狼烟直指苍穹,一个“直”字充分表现出了大漠的空旷和壮观,将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得一览无余。

(二)诗中有乐——引起读者对场景声音的想象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也经常出现对声音的描写,以动衬静是他最常用的手法,无论是空山鸟鸣还是花落之声,极细小的声音的捕捉更加从侧面凸显了环境的幽静和心境的澄明。使画面具有了动态美和充分的延伸空间,引起了读者对诗歌描绘场景的想象。

1.声音的直接描写

王维的山水诗总是能够精确的捕捉细小的声响,极细小的声音都能被清晰的听到,充分说明了环境的宁静,手法可谓高超。如在《田园乐》中:“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春日夜雨过后朝阳初升,莺啼婉转动人,客人还依然沉浸在甜美的梦中,表达了诗人的悠闲之情,描绘出一幅清新幽寂的春日美景。

2.动词的巧妙使用

王维在山水诗中,通过动静相衬,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及对动词的准确使用,使诗歌具有了动态美,赋予诗歌动感和声音,引起读者的无限想象。动静相衬的手法突显出周围环境的幽静,达到了有声与无声的完美结合,刺激读者对其所描绘的场景和画面进行想象和补充,使诗歌描绘的场景更加完整和立体。

二、王维山水诗中召唤结构形成的原因

王维的山水诗通过对色彩,声音的描写,使诗歌内部产生了大量空白点,并引起了读者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声音的联想,并让读者主动用自身经验和想象对其进行填补。使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更加生动丰满。那么,王维具体通过哪些方式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召唤结构呢?

(一)主观层面

1. “无我之境”的营造

王维与我们所知的其他主观抒情诗人不同,他在诗中所力图营造的并非以“我”为中心的“有我之境”而是自我退去的“无我之境”——诗中很少直接出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达到有我无我相结合的境界,原因就在于,他的“无我”并不是脱离诗境的无知无感,而是将自我深埋于诗歌创作的过程之中,将自我从宇宙人生、世间万物抽离,用客观之眼旁观,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后以较为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全诗中并未出现“我”的形象,但却有着极强的代入感,让读者有种与诗人共游之感,所描绘之景可谓历历在目。

2. “寂”的审美方式

明人胡应麟评论王维的山水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谐声律中有此妙诠”。可谓精准。王维深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空幽,渴望达到超越时空,物我合一的境界,他的诗作也因此体现出一种禅思意韵。这在他的山水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空山寂林、古寺田园成了他山水诗中的重要意象,景与情,物与我相融相忘,达到了内心的寂静与空明。他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寂”的营造来实现心境的“寂”。视觉上通过对色彩和光影的使用和捕捉来营造“寂”的氛围。听觉上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诗境的空寂,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诗境,就连最细小的声音能够得到清晰的捕捉,便更能突显出环境的空寂幽静,以及诗人内心的平静。 王维的山水诗通过对色彩和光影的使用和捕捉成功营造出“寂”的意境和诗境,构成了其自身的召唤结构,最大限度的消除了所描绘的“物”与所表现的“我”之间的界限,使无知无感的“物”蒙上了“我”的情感色彩,从而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达到了自由与超越的大美境界。诗作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诱导读者发挥想象对诗中的空白点进行自发填充,读者读起诗来就仿佛置身于诗中一般。

(二)客观层面

1.言不尽意——语言自身的局限性

王维的山水诗中召唤结构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有意而为之,更是因为语言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语言无法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会无法避免的造成一些语意的空白。这些语义上的空白就会促使读者为了理解诗歌而去联想,以期尽可能的填补这些空白点。王维的山水诗大多表现的是他由景而生发的一些禅思,禅思抽象深奥不易于表达和理解,很难直接用语言描述,语言所表达出的也仅仅只是深邃思想中的一部分,这种审美意义上的缺失和不完整,使读者有了更大的空间去联想和再创作。可以说,语言表意的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诗歌召唤结构的产生。

2.诗为活物——诗自身的“活”性

钟惺论《诗经》时说到:“游、夏以后,自汉及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提出“诗为活物”,揭示了读者接受活动的主动性规律。不拘一格地认为是创作主客体以及文本自身的“活”性成就了诗的“活”。诗的“活”首先体现在文本本身,诗文自身就是“活”的,是“流动”的。诗文是一种含蓄蕴藉的文体,本身具有“活”的性质,他的意蕴、意味本来就是固定的,这种属性的存在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允许后人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还可以随着欣赏者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发出其他的内涵。这一方面促使了文本的多样化解读,但也将诗人的本旨弃之不顾,使文本的解读有时过于主观化。

三、召唤结构的存在对文本的影响

文本中召唤结构的存在,使有限的语言蕴涵了更多的意义,简单的字句,可以引发无限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大大拓展了诗的内涵意蕴,有利于读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甚至能够加深读者对人生、对世界的体悟,使自身的审美境界得以提升。王维的山水诗看起来平淡,实则有着深厚的内涵,其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生的思考带给读者无限的启迪。其中所蕴含着的禅思禅趣,在读者的个性化解读后,使读者的心境得到了陶冶,对人生的静和美有了丰富的体验。

召唤结构的存在使读者的解读成为文本内涵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文本的意义具有了多元性,无论哪种解读被读者接受,文本都会得以保存和流传。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读者的思想境界也会发生变化,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断改变,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会越来越多样,有利于文本保持自身的活力。因此,可以说召唤结构的存在促进了文本的流传和发展。王维的山水诗不但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好评,还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内涵也有所扩展,有了外国文化影响的痕迹。这一方面促使了王维山水诗在国外的流传,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一方面也是文本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召唤结构的存在,使读者得以发挥自身主动性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但也使文本的解读具有了高度的随意性,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对作品进行解读,将自身的感受和经验赋予到作品的解读中去,使文本染上更多读者的主观色彩。召唤结构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文本内容的展示更加生动立体,使读者仿佛身临其斤,也使文本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引起读者对文本的积极探索。但与此同时,它的存在所造成的“诗无达诂”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本的本来含意,使得作者退出文本,造成“作者已死”的过度解读。例如,刘景惠先生《解错一字,误读全篇——再析王维<使至塞上>》一文,对王维《使至塞上》进行了个人化的解读,虽体现了一定的新见,但是却存在着一些对重要词句的误读。

参考文献:

[1]韩旭.论王维山水诗作的审美构建特色[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韩娇.王维的超功利审美心态与山水诗创作[D].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