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建设的高度重构中学写作教学

2016-05-14 17:01王健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师

王健

高中语文教学一直都存在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这从教材安排上可见端倪,写作教学于是始终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来看,过去的那套中学作文教学程式,已经不能适应全面培养、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基于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结合写作教学的文学性与实用性,我们有必要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对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思考: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从语文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明确课程设计的一门学科。作为课程,它应该有科学有序的内容体系,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中学作文教学能逐步走向正轨。

一、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新时期语文教育反思和讨论的结晶,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教学理念有了许多创新和突破,蕴含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元素。无论从教学宗旨、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上,还是从模式、体例和结构上都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它不仅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也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这些新理念主要体现在:注重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开放化,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主题多元化评价方式。总的来讲,就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突出主体性,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这一理念下,《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如下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激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表述,为我们确立了新的作文价值取向: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和交流,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学生认识自我并通过写作滋养德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需要。所以,作文教学在原有过多关注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的情况下,融入“以人为本,为人而文”的理念,让作文成为生命运动的一部分,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张扬个性、表达感情、关注自我的途径;让写作成为超越物质、提升自我、烛照精神世界的途径;最为重要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具备反映真实环境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促使作文教学跳出现有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真正发挥,真正做到自主性写作、个性化写作。

二、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高中作文教学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反思我们的现状,会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有时候我们还没有弄清楚作文是什么、为什么作文,就急功近利地对学生进行机械的模式化训练,片面追求写作技巧;教学结构也依然是遵循“教师命题——教师讲解——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单边教学活动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定向思维,写作的创造性受到束缚,积极性受到压抑;写作中的立意、选材、组句、谋篇成了僵死的模式;写作目标不明确,教学指导随意性,写作序列无序性;教师忽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体验和感受,漠视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张扬;学生作文没有鲜活的材料,文章语言干瘪,内容空洞,结构不严谨;作文评价单调粗略,评语笼统空泛,千篇一律;教师写作指导不得要领,流于形式;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和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忽视,不利于学生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导致灵性的泯灭,从而丧失作文的兴趣。这样的现状,使广大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充满无奈和困惑,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当务之急。

1.作文观念:目前存在两种极端。一种强调应对高考,按一定的模式化套路,不得越雷池半步。在这样的功利目的驱使下,高考优秀作文模式批量制作的“新八股”层出不穷,看似“新颖”,实则是拾人牙慧,据说某些教师甚至规定了诸如开头用几个修辞、中间举几个例子等具体的套路。一则强调抒写情感,见证生命,行文可以随心所欲。他们认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有“‘生命倾诉的特点,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中学生作文应“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被遮蔽的生活底蕴”。因此,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或者如一篇谈“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题目所言“写那想的,想那新的”。但这样的写作有时会使学生忽视基本的审题立意,导致文不对题,离题万里;思想也多是天马行空,良莠 莫辨。

2.教学目的:平时的作文教学,一般是让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题目、预设好的立意写出一篇所谓的“作文”,语言、结构能够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即为佳作,由教师在全班朗读,推荐到报刊、杂志发表。每一次作文,教师既希望学生能够紧扣题旨,不能跳出既有窠臼,又希望能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变化,写出不同的新意,学生在把握上实在是左右为难。

3.作文备课:既无计划也无教案。多数教师只在写教学计划时点明安排几次作文,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不写作文教案。不仅没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个作文教学序列中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甚清楚,也很少考虑。

4.进行方式:作文课几乎都是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去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写而写”,绝非“为心而写”。教师有时会对作文题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或提示,同时做一些体例、字数的要求说明。作文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安排在课外的多因课文教学时间紧不得已而为之。

5.作文题目:随着近几年高考多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学无论平时还是考试便一股脑地采用新材料作文题目,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赶上时髦跟上高考的节奏。新材料作文从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小学,命题作文已近乎退出学生练习范畴。

6.作文批改:选优说劣。优秀作文一般会在全班朗读,教师简单总结其优点所在。对于较差的作文,多是总体评价其不足,具体到较差的作文,则是多鼓励少批评。本来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训练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学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别出心裁地写了一篇可读的文章,教师也会认为这是本次作文中的优秀篇章。这就等于写什么都可以,写歪了还会被认为是创新。

7.教学效果:效果堪忧,能力不高。有教师指出: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学作文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张志公先生也曾说:“现在,学生最习惯于写抒情散文,别的不会。”在教学实际中,平时作文常受表扬的学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一个好分数。事实上,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水平达到何种程度也说不清楚。

三、中学写作教学的本质特性

在许多教师看来,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宣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时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利,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以我手写我心”。这样的“自我”中心论,必然使作文教学重体验、感悟、表现等。这样一来,“写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类的创新便弥漫了中学作文教学,独特、怪异、个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睐的。而这些正是文学创作的特质,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不自觉地钻进了文学的圈内。

许多教师把作文教学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发展。他们认为,作文是为了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净化学生精神生活,一言以蔽之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于是无论是“作文——生活”论者,还是“作文——做人”论者等等,都把作文当作塑造人的手段,作文于是从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变成了一种手段——文学的塑造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驱导下,作文不是为了叙写学生人格思想,而是为了提升学生人格思想;不是为了再现学生人文情怀,而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不是为了表述学生生活,而是为了开拓学生生活。

诚然,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文学写作引导,让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甚至还应该强调的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体。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从文章写作的动机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冲动与灵感,二是写作的某种实际需要。前者即文学创作,而后者却并非文学创作,而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用型写作。

2.从社会实际需要来看,“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教养和审美能力当然好,但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诗人、作家”。大多数学生将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极少进行文学写作,写得最多的可能还是发言稿、实验报告、法律文书、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等一类 文章。

3.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其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诗人,作文教学也没有必要主动地承担这一任务,任何文学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学作文教学来产生。极少数写诗歌、散文、小说的学生,大概也不是中学作文教学培育的结果。当了作家、诗人的人也并不感谢中学作文教学。

4.从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的情况来看,像德国、日本、美国等,他们的作文教学大都以社会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实际的需要。如日本写作教材中设“书信和日记”“生活和意见”“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作文题,实用性的特点显著。

由于文学化倾向的影响,一些教师强调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再写”, 这使得作文教学研究放弃了对“没有写作冲动也要写”的探索与训练。我们知道,写作并非都是因冲动而生,并非都是有感而发。比如领导要求你写一篇发言稿或工作总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等等。朱光潜先生曾说:“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字样,‘偶成者触兴而发,随时口占;‘赋得者定题分韵,拈得一字,就用它为韵作诗。”“‘偶成的作品全凭作者自己高兴,迫使他写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现的一个内心冲动,不假外力。‘赋得的作品大半起于外力催促,或是要满足一种实用的需要,如宣传、应酬、求名谋利、练习技巧之类。”由此可看出,“偶成”当是因“冲动”而生,但“赋得”却不是因“冲动”而生,恰恰是写不出来也要硬写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又如唐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显然也是“硬写”。中学作文教学在这些方面却一直弃之不顾,因此也就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深入的探索。

可见,中学作文教学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有效的训练。

从以上情况看来,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文学性与实用性是相辅相成的,在指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美感的同时,开展相应的作文文体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特别是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思考。

四、中学写作教学课程独立的可能性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现在看来完全有必要细分为“阅读”“写作”两大课程,提升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并适当引入“写作体裁” “写作技巧”“写作心理”等分枝,真正教会学生自由写作。

1.必须把中学写作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它是与中学数学、外语等学科相并列的一门基础学科,甚至应该是从语文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有自己科学有序的课程内容体系,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用以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2.必须明确作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来达成,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体系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被广大教师采用。

3.要有严密的教学计划,必须明确学生在中学各学段及整个中学阶段应达到的写作水平或写作能力。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训练应体现出渐进性,并且要考虑每一个作文单元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考虑每一次训练是为了达成何种能力。

4.要改革高考只考话题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检测学生作文能力的考试方式。平时的教学,作文最好单独设科教学、设科考试,这样作文就不限于只是一道写作大题,它还应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学科考试题,以便全面地检测学生的作文能力。

5.作文作为学科独立教学,并非割裂与阅读教学的关联,相反,应有配套措施来强化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阶段学习写作。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可见,着眼于实用,着眼于学生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学,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学。高中作文教学,可以让一些学生尽显文学才华,但不能让一个学生缺失实用写作能力。愿写作教学专家和广大语文教师一道来对当今中学写作教学进行新的探索,开拓新的作文教学的局面。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艺术高中;443000)

猜你喜欢
中学作文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在多解中学创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