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哲
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升至0.25%—0.5%,本次加息标志着美联储结束长达十年的零利率时代,再次启动加息周期,众多数据都显示美国经济正逐步持续改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对于处在“三期叠加”阶段的我国而言,资金的持续大量外流会引发市场恐慌,导致市场流动性压力增加。中小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也会逐渐暴露出来。
一、美国历史上五次加息周期对比
根据过往五次加息的经验,各次加息期限大致为1.0—4.5年,平均加息通道的期限约为2.33年;各次上升幅度约为225—1525BP,平均上升幅度为417BP。
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一家独大”的地位,决定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全球产生了显著的外溢效应。本文选择历史上美联储五次加息开始的时点,将不同时点上美国整体经济情况与本次加息时点进行对比,基于历史对比的角度分析加息周期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
(一)就业环境历史对比
本次加息周期,美国的就业环境与过去五次加息周期较为接近,就业市场处于中等水平,2015年11月美国失业率维持在5.0%,处于7年多的低位。
通过对比前五次加息周期的就业数据发现,失业率稳步下降和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稳步递增是美联储加息时点选择的共同特点。截至2015年11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口21.1万人,失业率维持在5%,这也是次贷危机以来的最低点,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在新增就业刺激的带动下,当前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仅为22.19万人。可以看出,美国已逐步挽回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就业岗位的流失量,就业环境持续改善。
(二)经济情况历史对比
次贷危机过后,美国经济陷入低迷。为了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推出数轮QE,在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下,经济逐步进入复苏的轨道。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为2%,该数字表明美国正逐步走出经济低迷。2015年10月份美国产能利用率为77.5%,已接近危机前的高点,这也表明工业复苏扩张趋势良好。与此同时,美国供应商协会制造业PMI低于50且出现下行趋势,预示美国经济复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在经济基本面复苏的带动下,美国国内消费领域增长强劲。2015年11月美国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2014年末增长2%,接近2%的通胀目标。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房屋租赁、新能源汽车和医疗保健等消费领域。
(三)财政状况历史对比
与前五次启动加息周期相比,此次加息前美国整体财政压力依然较大,政府债务正处于逐步改善的过程。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推出QE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导致联邦政府债务总量迅速攀升。由于失业救济、养老等福利开支大增以及企业倒闭导致税收减少,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惊人的1.4万亿美元,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5,并刷新历史纪录。经过一系列的减赤措施,联邦政府赤字率已降至2015年末的2.8%,低于3%的国际警戒线,仅仅高于第四次加息周期前的赤字率。
二、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
(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加大中小银行信用风险
美元进入加息通道,意味着中美利差会逐步扩大,美元资产预期升值。在利差的诱使下,导致中国资本外流,这会影响到中国国内市场流动性,货币紧缩会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了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美元升值预期走强,加大债券收益率风险
美元与国内债券的相关性在于:美元一般反映了全球市场风险偏好,美元走弱,表明市场风险偏好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同理,美元预期走强,表明全球风险偏好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且风险偏好较强时,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不利于国内债券市场,国内债券收益率会随之上升。但美元与中国国债的负相关关系近年来逐渐弱化,并逐渐向正相关关系转化。因为美元的走强并非是国际资本趋于避险而转向美元资产,而是因为美国经济的复苏迹象以及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两者共同作用所带来的预期美元升值。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后,加剧资本外流,国内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会受到影响,收益率会下降。因此,中小银行所面临的债券收益率风险也会随之加大。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中小银行汇率风险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常态化,中美之间的利差从2014年的2%左右收窄到2015年的1%左右。2015年底美元再次进入加息周期,相反,在数次降息降准影响下,中国利率水平已经处于历史最低位,中美利差的进一步收窄会加剧市场上人民币贬值的预期,美元资产收益率高于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会引发部分资金外流。而外汇储备流失、外贸承压等又导致稳定人民币汇率成本提高。伴随着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将加大。
在这一背景下,中小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形势将更加严峻和复杂。此外,中小银行也将借助各种金融衍生品来防范和规避汇率风险,这些衍生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中小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强化信用风险管理
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加上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中小银行面临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金融系统内生性的问题逐渐暴露和增多。
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要重点强化信用风险的管理。第一,强化相关行业分析和研究,实时跟踪相关领域内的国家最新政策,及时修订信贷政策、合理调整信贷投向,重点防范特定行业的信贷风险。第二,强化信贷管理。贷前严密审查,从信贷源头把控风险。在第一道防线将主要风险排除。贷后积极管理,及时掌控信贷风险动向。在信贷的存续期内,贷后管理是银行最重要的基础性风险管理工作。要通过及时的追踪和综合分析,准确判断客户经营状况,适时采取得力措施,选择退出、增加风险缓释措施、采取保全手段等等,尽最大努力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第三,强化信贷结构调整。中小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信贷决策层决策水平和能力。中小银行应该在逆势中灵活调整并优化信贷结构,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进而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强化市场风险管理
受美元进入加息周期的影响,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等影响,国内以利率、汇率、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波动率、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由此加大了中小银行市场风险压力。我国中小银行存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开发运用滞后、资金产品交易数据储备不足且质量不高、金融产品定价估值能力偏低等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中小银行要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引入并调整形成自身的市场风险量化模型,努力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加快创新步伐。此外,还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风险定价和议价能力,强化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前瞻性研判,提升利率、汇率变动预测的准确性,积极主动应对市场风险。
(三)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一是强化规章制度,制定、修改和完善中小银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个环节操作流程,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二是强化流程制约。在业务操作标准方面,制定新标准和完善原有标准,提升业务流程管理水平,提前预警并及时处置业务过程中面临的操作风险。三是强化环节制约。对一些关键的部门、环节、岗位、时段要重点管控,形成相互监督制衡的体系,确保每一个业务流程环节实时处在有效的监控之下。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GQ,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