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琦 黄小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不同文明所表现的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深刻影响着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其中以物质主义为取向的消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正严重地冲击着当代中国中学生的价值观。多数中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主流价值缺失、道德行为失范、以及集体责任感的缺失这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生教育的指导地位、以知行统一的方式加强实践探索和重塑集体责任感来培育中学生的价值观。
关键词: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培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深层基因,人们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文化内容的反映,价值观尤其体现着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相互影响,交融互渗。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它是多数人民所认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的集体表征并对整个社会成员起着约束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不断地加深,更关注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的消费主义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消费主义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满足被刺激起来的且不断膨胀的欲望所形成的“虚假需求”,从而中学生在这种“欲望循环”中对商品背后的西方价值观的认同并且进行效仿和实践。因此,探究消费主义与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弄清消费主义是如何影响中学生价值观,既是对当代中国改革深化的认识和思考,又是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中学生价值观现代性的审思和理解。
一、消费主义以其符号性、占有性、诱导性对价值观发生作用
消费主义通过自身的符号性、占有性和诱导性对大众群体的消费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消费主义的符号性导致物质主义
消费主义的符号性是指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大众群体在商品消费的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那些能够体现他们自身声望、个性特征、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带有一定象征性意义和概念的商品,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正如波德里亚指出的符号价值,商品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大众更推崇的是能够体现商品交换价值的社会生命和符号价值的文化生命,这样的追求可以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主义必然会导致大众的“物质主义至上”的价值观,认为生活质量高和生活幸福的象征就是追求“符号消费”。
(二)消费主义的诱导性衍生享乐主义
消费主义的诱导性是指诱导人们通过模仿上一阶层对物质的占有的行为,也让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被得到认同。它主要体现在促使低收入的阶层向往高收入的阶层的消费模式,让他们只看到高收入者轻松、愉快、安逸的享受生活的模式,而忽视了高收入奋斗的过程,从而人们易产生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诱导下,我国很多中学生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尽管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并没有落实到实践生活中,最终成为了幻想。
(三)消费主义的占有性滋生个人主义
消费主义的占有性是大众对物质过度的消费或占有来满足自己炫耀和攀比的需要,并不是从现实的需求出发,仅仅是纯粹地满足“你无我有”、“你有我多”的占有欲和幸福感。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对物质的占有是无法满足的,因为人们对占有欲和满足感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样就给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每当面临道德的选择,他们只会考虑自己,而不顾及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综上来看,消费主义以其符号性、占有性、诱导性的特征不仅是给他们提供了如何吃、穿、住、行等基本的消费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行为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培养,最终消费主义对中学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主流信仰缺失、道德行为失范和集体责任感缺失这三个方面。
二、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被更加的重视。作为正处在价值观养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他们更需要对主流价值的认可,但受消费主义影响,他们认为:物的消费是衡量人的价值、社会地位与生存意义的准则,物质生活的富足被视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和幸福的象征;消费不再只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一个必要环节,而是人生的根本意义之所在,是一种以物质享乐主义为取向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态度,必然引起价值观追求的偏差。
(一)片面追求“物质化”学习成绩至上:主流价值缺失
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按照国家教育目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思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多数中学生仅以追求学习成绩至上为自己的目标,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家长就会满足他们对商品物质的追求,可以购买最新的商品,如苹果手机、平板电脑。他们追求学习成绩是为了实现他们对物质的占有,从而满足自己虚荣心;而不是从自己兴趣、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出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以功利性的价值观为导向,而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行为取舍的标准和出发点是能不能获得物质的利益,而不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这种纯粹性成绩至上的选择,又会有多少理想信念的因素存在于其中呢?它必然消解着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尤其忽视了自己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同时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关注度。把原本一个靠德育为先,培养四有人才的中学生变成了一个只懂得学习成绩至上的人,这种信仰的庸俗化、物质化与社会主义现实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二)私欲掩藏下的个人道德认识不足:道德行为失范
价值观的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表现、社会现象的行为是否合理的看法。人类的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一方面反映了积淀于其内心深处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追求,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起着导向性作用,对生活目标和生活态度有影响。消费主义的盛行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受到强烈的冲击,而与物质主义相联系的思想意识却得到人们的自觉认同。中学生视勤俭为寒酸,视奢侈为气派,表现出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等不良倾向。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他们更多地接近穿着名牌的同学,对生活节俭的同学嗤之以鼻。每逢同学生日聚会,他们大搞攀比之风,大肆招待同学进出昂贵的场所,炫耀自己的地位。甚至一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占有,一味地放纵自己,偷抢别人的财物,最终走上了违法的道路。
(三)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责任感缺失
消费主义所强调的:追求物质主义,盲目地满足自身的利益追求,通过对各种各样商品的消费来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展示个性。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个人是本位,只关注自身喜好,这是一种以追求个人满足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文化,集体、社会较少的被考虑到。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单位,它是中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知识和道德品质的直接环境。但由于中学生的行为方式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他们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自己孤立地存在于班级体中,常常不顾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个性明显的学生只顾着自己感受,会突然大喊大叫,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进度。
三、应对消费主义,培育中学生价值观的方法
通过对文化与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和消费主义是如何影响中学生价值观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消费主义通过物质至上、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中学生的主流价值信仰、道德行为和集体责任感的认知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提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生教育的指导地位、以知行统一的方式加强实践探索以及重塑集体责任感的方法来培育中学生的价值观,从而消解消费主义的影响。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在我们中学教育教学过程,学校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起来,尤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编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工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中学生进行系统而卓有实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从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至上的功利主义转向自我崇高价值的实现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强调学习成绩只是我们学生追求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做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思想积极向上合格的中学生。
(二)践行知行合一,加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知行统一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实践准则,所以我们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熟记于心,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要在中学生价值观教育中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以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汇到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实现中学生由价值观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转变。
(三)重塑中学生集体责任感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中学生肯定是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人。当个人的集体责任感被以个人为中心所占据的时候,许多中学生便丧失了集体的归属感,做出许多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行为。因此重塑中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的个人价值同集体价值关系,加强学生自我的价值反思,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第一,德育教育者可以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在班上进行宣传,让学生对榜样产生倾慕之情,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提高学生的修养。第二,德育教育者也可以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如班级大合唱、辩论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加深集体有归属感。最后,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关心每一位学生,定期和学生谈心,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整个班级体当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消费主义的认知,消除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从而做出对集体有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4.
[2][法]波德里亚.林志明,译.物的体系[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3][美]弗罗姆.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M].三联书店,1989.
[4][美]亨廷顿. 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10.
[5][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6][英]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 2000.
[7][英]休谟.曾晓平,译.道德原则探究[M].商务印书馆,2001.
[8]余海山,周亚越.论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3(08).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