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静
摘要:人员配置是影响岗位工作效率和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劳动定额定员方法给企业整体人员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无法有效地直接配置具体岗位人员。文章在全面总结了企业劳动定额定员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优化岗位定员的数学模型。通过A企业岗位的定额定员实例求解,实现了企业人员的合理安排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约,并由此探索了在劳动定额定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劳动定额;劳动定员;岗位人员优化;优化模型
目前,制造企业对生产车间、仓库操作人员的安排与配置大多数仍然依据管理人员的经验观察,容易造成某些岗位人员分配不合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因此,随着制造企业生产制造技术和机器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及将关注的焦点逐渐向劳动定额定员方面转移。通过劳动定额可以预知并规定出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工种、各工序的必要劳动消耗量,从而配备一定的设备和人员,减少企业岗位人员分配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保证生产过程均衡、高效、有节奏的运行。
然而以往与劳动定额定员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应用研究多数是从宏观角度定量推算整个企业的劳动定额与定员,很少详细到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或者多是针对制造企业工作较为机械的产线操作人员。而本文将劳动定额与定员方法结合,以A制造企业工作流程较为灵活的仓库出货检验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学方法构建岗位定员优化模型,对实例进行定量求解,实现该岗位的人员优化配置。研究岗位定员优化不仅是对劳动定额定员理论与方法的深化,而且提高了劳动额定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同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其它岗位的人员优化工作提供借鉴。
一、劳动定额定员方法
在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合理的使用材料和机械的条件下,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数量标准就称为定额(胡明德,1983)。劳动定额有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是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所谓定员,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配备某类人员所规定的限额。
(一)劳动定额方法
劳动定额是企业考核的基本方法,是推动劳动定员甚至岗位人员优化工作的前期工作,工作量较大,因而其计算方法与结果的重要性尤为显著。主要有经验估工法、概率估工法、现场观测法、统计分析法和标准合成法等。
1. 经验估工法。该方法适用于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管理、操作人员,方法比较简单,定额制定速度快,但其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准确性较差。
2. 概率估工法。该方法提高了经验估工法的科学性,但对定额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细致分析与计算的能力要求较高。
3. 现场观测法。该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小,准确性高,但工作量大、制定时间长。
4. 统计分析法。这类方法取决于资料的可靠度。其定额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但局限于原始记录和历史资料等比较健全的情况。
5. 标准合成法。该方法的定额速度快,但受岗位实际情况变化因素影响大,应将理论计算与实际变化相结合,缩小误差。
以上定额方法并非互相独立的,企业在运用时应结合企业性质、岗位实际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方法或方法组合。
(二)劳动定员方法
劳动定员已经成为企业员工考核的和薪酬设计的依据,主要有效率定员法、设备定员计算法、岗位定员、比例定员法和职责定员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各有侧重点与适用范围,每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企业所有不同岗位。如设备定员法主要适用于对机械设备使用频繁的工业企业;岗位定员法主要适用于每班次或每个工作日的工作量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度变动且易于定量计算的工作岗位,对所适用的企业的性质无特殊要求。因此,企业在实际的定员方法选择中应该按照自身及所研究岗位的工作性质与特征选择出一种最合适的方法。
二、劳动定额定员方法的岗位人员优化研究的模型构建
岗位定员是企业定员的细化,可能运用企业定员的方式和岗位长期作业数据处理实现优化策略。
(一)模型构建思路
在确定具体岗位定员优化方法之前,首先要对该岗位作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了解,收集并记录这些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与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较精准地计算,从而实现岗位定员的优化。
第一步:首先全面了解该岗位的工作信息,岗位信息应当包括: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触发条件、工作使用的工具或材料和工作发生的地点等。
第二步:选取记录对象(即岗位员工),在该岗位上跟踪记录实际至少1年工作数据,其中工作年限最短的员工;至少选取2人。
第三步:记录岗位一整个班次的所有工作,从中初步分析该岗位的主要工作量,对第一步了解到的岗位工作内容进行修正。
第四步:处理记录数据。判断记录的工作内容的类别,将岗位工作流程标准化,现场测量流程的单位标准时间,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单位工作的频次。
第五步:优化工作内容,制定工作内容的工作量,构建模型计算该岗位的劳动定额定员。
第六步:针对上一步计算所得岗位劳动定额定员制定岗位人员优化方案,将方案试运行,对比优化前后不同工作效果。
(二)岗位定员优化模型
岗位定员是根据生产工作岗位的多少和岗位工作负荷量大小,计算和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
假设:
N: 该岗位在该班次作业所需人数;
I:I=1,2,3…i…m为所研究岗位的主要工作的各工序集合 ;
J:J=1,2,3…j…n为异常工作的各项的集合;
ti: 第i个主要工作工序的单位操作时间,i∈I;
fi: 第i个主要工作工序在该班次中重复操作的频次, i∈I;
sj: 第j项异常工作的单位消耗时间, j∈J;
hj: 第j项异常工作在该班次中发生的频次, j∈J;
T:制度工时;
M:宽放时间;
Q:岗位班作业体力劳动时间总和;
S:岗位班作业时间标准。
岗位班作业体力劳动时间Q是指用技术测定方法测取的、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量所实际消耗的总体力劳动时间,代表完成该岗位工作量所需要的总生产作业时间,由主要工作量与异常工作量加总所得,因此 Q=∑(si*hi)+∑(si*hi)。位班作业时间标准S是指该岗位的一个工人在班制度工作时间内给予了必要的宽放时间后可用于完成生产作业的时间,因此S=T-M。一个班次的劳动额所需要的工作人数是指在该班次的作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所需要的人员数量。因此岗位班作业体力劳动时间与岗位班作业时间标准二者相除所得即完成一个班次的劳动额所需要的工人数,所以,N=Q/S=N=。
三、实例分析
本文以A企业出货检验岗位为例,该岗位是与客户联系的一个重要岗位,是负责客户提货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即出货检验。
(一) 出货检验岗位作业分析
该岗位主要包括检验货物标签、在SAP系统完成出货、确认货物装车。该岗位原分为白班、中班、夜班三个班次,三个班次目前所安排工人数分别为2人、3人、3人。白班时间是8:30~17:30,中班是15:00~23:00,夜班是23:00~7:00,因此白班和中班的检货员有2.5小时的重合时间,而夜班和白班之间有1.5小时是无人在岗,这段时间几乎无客户或货代来提货。
将该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优化,通过避免工作中的等待动作;利用布局优化减少搬运动作和搬运距离;按照ECRS原则减少工作条目;运用工业工程方法减少浪费等。从而得出该岗位工作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检验员每班次的主要工作就是循环地执行该工作流程,流程如表1所示。
(二) 出货检验岗位劳动定额定员
在岗位劳动定额定员优化时,同时采用了技术测定、经验估工、统计分析及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工时定额的基础数据。
在分析该岗位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运用技术测定法对定额各部分时间的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计算,然后测定流程中每一步骤的单位时间,以及根据每步的不同单位标准来统计相应的频次。测得白班工作额如表1所示。
由表1,计算白班、中班、夜班的主要工作量分别为924min、723min。
此外,每个班次的检验员需要处理的异常情况主要是非常规性的工作、独立的工作项等。在确定每个班次的异常工作的工时定额时,通过观察追踪检验员的日常工作。运用经验估工法中的分析估工法,分析影响每个异常工作的时间消耗的因素,结合检验员的经验描述,得出每个班次的异常工作的工时定额,如表2所示。
由表2经数据处理得到白班、中班、夜班的异常工作量分别为27.27min、49.23min、6.7min。
综上得出白班、中班、夜班的劳动时间总和Q分别为:541.27min,973.23min,729.7min。
A企业的客户比较稳定且客户每个月对其产品的订货需求量波动不大,因此出货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量比较稳定,因此由公式(2)计算该岗位的劳动定额定员,如表3所示。
根据结果可知,出货检验岗位白、中、夜三班所需理论人员数分别为:1.2人、2.3人、1.7人,而目前该岗位实际人数为2人、3人、3人,对比而言,该岗位目前存在人员冗余问题。
(三)出货检验岗位人员优化
A企业出货检验岗位存在明显的人力资源过剩问题,尤其是白班和夜班。理论而言,可以直接将夜班的3人减掉1人,由于白班和中班在15:00~17:30有2.5小时的重合工作时间,即在这个时间段内白班加中班的5个人都在岗,并且根据实际观察,白班在此时间段的出货量相对于白班前6.5小时的出货量明显更大,因此可将白班减少1人, 中班保持原来的3人,在白班较忙的时间段内中班人可以分担工作量而且中班仍然拥有可用于缓冲的人员工作时间。
综上,在优化后,出货检验岗位白、中、夜班的人员安排分别为1人、3人、2人,相较于之前共减少2人。按照每人每年工资为5万元计算,该岗位的人员优化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的人工费用支出为10万元。经过对为期两周的新方案试运行进行观察与调节,发现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因此A企业可以将本文从定额定员到人员优化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工作性质相似的岗位,如出货备料岗位、样件收发岗位、设备日常维护岗位等,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在保证岗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每一单独岗位的优化,最终实现A企业整体人工成本的减少、经济效益的增加。
四、结语
劳动定额定员方法与数学模型相结合提高了企业岗位人员优化的科学性。由前期对所研究岗位的深入分析到确定合理的劳动定额方法再到与科学的建模求解方法相结合,继而得出岗位劳动定额定员的定量结果,这一过程为实现岗位人员优化提供了简易的计算方法及决策依据。从定额定员到人员优化的实现使得企业的劳动组织不断的调整、劳动组合不断完善,优化与整合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中的研究方法更多地适用于工作量较为稳定的工作岗位,而且在实际运用本文中的方法时,要更多地结合企业实际,思考所研究岗位的工作量是否均衡、工作是否要求具有实时性等。
参考文献:
[1]吴春刚.浅谈石油企业劳动定员标准化的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4(S1).
[2]李玉峰.一次劳动定额管理的成功实践[J].企业管理,2015(06).
[3]肖莹姣,陈友玲,周玉杰.面向订单的模块化时间定额的确定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04).
[4]沈维蕾,黄莉.基于组合赋权的装配线作业人员优化配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9).
[5]董巧英,阚树林,桂元坤.基于基元操作分解的装配作业工时计算[J].工业工程,2009(03).
[6]GB/T14002-2008 劳动定员定额术语[S].200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