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庄园:莫氏家族背后的隐秘世界

2016-05-14 15:15朱千华
红豆 2016年6期
关键词:土司庄园家族

朱千华,男,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扬州定居、工作、生活。2006年开始行走南方,做岭南田野考察。现旅居广西南宁,从事岭南文化研究。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作家。代表著作有《岭南文化三部曲》《像麦子那样金黄》《中国美女地理》《三沙人文地理》《家山何处》等十余部。荣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一)

很久以来,忻城土司庄园一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即使在当地,普通百姓对于土司庄园的了解也只是从电影《刘三姐》中得来的一点印象:庄园主是有权有势的恶霸莫老爷,他呼风唤雨统治一方并拥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历史上真有莫老爷吗?他是谁?又从何而来?

近年来许多地方热衷文化开发,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结果就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变得无家可归,如诸葛亮的卧龙岗、李白故里、陶渊明的桃花源等。电影《刘三姐》根据广西民间传说改编,讲述美丽机智、能歌善唱的壮族姑娘刘三姐反抗财主莫老爷的故事。电影中黄婉秋扮演的刘三姐聪明伶俐、爱憎分明,尤其是那副美妙歌喉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刘三姐的故乡在哪里?南北相邻的宜州和忻城两地争得不可开交。最终宜州占上风,以“三姐故里,宜人之州”招商引客,今宜州设刘三姐镇,总算让三姐有了一个归宿。

其实,宜州与忻城,山水相依地脉相连,历史上曾是一家人。唐宋时,忻城属庆远府(今宜州)管辖。在粤西绵地数千里的大地上,曾出现过七大地方势力,其中有柘南王莫淳、南海王莫浔,他们是今之莫姓始祖。元朝至正初年(1341年),莫氏家族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莫保出现了。

据《忻城莫氏宗谱》记载,莫保“生而奇俊,有智略,好善乐施,每倾囊济人危急”。更重要的是,莫保文武双全,臂力过人,他曾将两百斤巨石抱起并来回走动,这身过硬功夫让他很快派上了用场。

元至正年间,粤西旱灾虫灾频仍,地方官府税赋不减,壮民瑶民揭竿而起,发生广西历史上著名的“八寨起义”。在上林、忻城两县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这里是壮瑶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有周安、古卯、思吉、罗墨、古钵、古蓬、都者和剥丁八个山寨而名八寨。

毫无疑问,八寨起义直接影响到莫氏家族的切身利益。莫保亲自出马,献计献策,协助官府镇压了八寨起义,由此被庆远府看重,任命他为宜山八仙屯的千户。千户是当时的地方武装,相当于现在的县人武部。根据拥兵多少又分成若干等级,万人称万户,配金印;千人称千户,配金符。在行政级别上相当于正五品的武官。莫保就这样当上了宜山县武装部部长,从此手把金符,拥兵千人,在地方上算是一股不小的势力,哪里肯把知县大人放在眼里?小小的宜山县这一文一武,矛盾不断。

明朝初年,宜山县仍是庆远府治所。府台大人见莫保拥兵自重藐视朝廷命官,为平息矛盾,遂罢去莫保的千户官职,并把莫保几十年搜刮的财产全部没收。没有了兵权的莫保在宜山县也只是个破落的大户,随时受到知县的报复与欺负。莫氏家族政治地位急剧下降,由原来的江左巨族,一下变为粤西细民。无奈之际,莫保举家徙居忻城,成为忻城莫氏家族始祖。

(二)

莫保在忻城一个叫古尚村的地方安了家。没了官职,一切从零开始。此时的莫保已年过半百,仍然与族人一起下地劳动。虽然山寨闭塞,但少了世外纷争,只要辛勤劳作,这一大家子人在此过上安心的日子也不是难事。然而,当地官民之间的矛盾一直无法解决。由里人陈公宣领头,在忻城、宜山两县招集人马,啸聚山林,与官府进行抗争。陈公宣骁勇善战,长于山林游击,屡败官兵。为什么能屡败?因为忻城知县是外地人,属称流官,由朝廷任命,对当地多民族社会的复杂情况无所适从,对各种社会矛盾无从化解,对陈公宣的暴动更是无从应对。一天,听说名震一方的莫保举家定居忻城地界,满心欢喜,立即上书庆远府举荐莫保,要他来协助管理忻城。

当时,莫保正在田间做苦力,一边劳动一边反思,以前心高气傲得罪官府,以至现在流落忻城,教训何其惨痛!故而当他突然接到委任状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发誓一定要与官府为善,忠于朝廷。新编《忻城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莫保又领土兵镇压忻城陈公宣农民起义,县宰提荐莫保为忻城副理知县。”

莫保东山再起,当上了忻城副县长,从此走上政治舞台,死心塌地效忠朝廷,为后世莫氏家族长期统治忻城打下了基础。

广西是多民族地区,各族风俗不同,语言迥异,社会经济状况十分复杂。明朝时,中书省曾向朱元璋建议,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迁入内地。朱元璋断然否决。他说,少数民族“顺之则服,逆之则变,未可轻动”。这是卓有远见的政治家眼光。顺,即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处理好民族关系,边远地区的社会才能稳定。

广西八角寨地区壮瑶人民连绵不断起义,直接威胁着明王朝在广西的统治。但同样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广西西部的壮瑶山民却少有反抗。原来,在这些地方有一个“土司”阶层维持着当地的管理与统治,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样,明朝政府决定在广西中部和东部地区推行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始于宋代,是中央王朝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统治,采取以夷治夷的政策,即授予当地酋长官职,准其子孙承袭。这就是历史上“裁流复土(去除流官,任用土官)”的行政管理制度。

莫保在忻城协助县官几十年,还算太平。但自莫保去世之后,忻城各地烽火再起,农民起义不断,他们洗劫村庄,攻打县治,苏姓知县弃官而逃。正当此时,莫保玄孙莫敬诚带领几百家丁前往镇压,他找准机会偷袭山寨,包围了参加起义的山民,并大肆屠杀。莫敬诚的镇压行动最终取得胜利。为此,庆远府为其请功,并授予土司职衔。

(三)

土司就是土皇帝,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权,包括财权和军权。土皇帝也可以世袭。莫氏家族明白了一个道理,保皇帝的江山就是保自己的一方江山。要维持土司的世袭统治,就必需以强有力的手段镇压农民起义。莫氏家族不断扩大武装,强化训练,与农民起义军势不两立。哪里有反抗和暴动,他们就灭火一样扑向哪里。从明朝至清朝的几百年间,莫氏大规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将近20次。莫氏家族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很多家族成员舍身保家、绝命沙场。

忻城第六任土官莫镇威,是莫氏家族继莫保之后又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此人文武双全,胆识过人。28岁继袭土司后,培养了一支1000人左右的敢死队,数次参加镇压壮瑶人民起义,可谓“战功”卓著。其中有两次大规模的镇压行动。

第一次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广东罗旁(今郁南县)发生农民暴动。因莫镇威在粤西颇有威望,庆远府命他千里驰援,协助广东“剿贼”。莫镇威也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带领敢死队从梧州沿西江进入罗旁,奋勇当先,以计谋抓获起义军首领龙旺,对其他起义军进行全部镇压。至此,罗旁暴动得以平息。莫镇威功推第一,受到万历皇帝的嘉奖:“加四品服色,赐黄伞、金帛”。

第二次是明万历七年(1579年),协助官军镇压大藤峡起义。大藤峡起义发生在明朝初年至天启年间,前后时间有260年左右。这是广西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次大规模的壮民瑶民运动。据史书记载,当时起义军超过数十万人,他们攻城掠库,席卷两广,其猛烈程度达到“震骇朝省”地步,两广守臣皆束手无策。八寨壮民瑶民起义,只是其中一部分。

以两广总督刘尧诲为首的官兵共计几十万人,分别从忻城、夷江、上林、三里等地对八寨进行围剿。忻城土司莫镇威自备粮草,带上千人敢死队,渡过红水河,从小道直扑龙哈寨。顿时,双方混战,奋力厮杀,整个山寨尸横遍地,血流成河。莫镇威更是勇猛无畏,决心踏平山寨。在如此疯狂的进攻之下,龙哈寨被官兵重重围困,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龙哈寨被荡平,农民军将近一万七千人被杀,八寨义军首领樊公宾被俘,惨遭杀害。是役,莫镇威战功赫赫,万历帝赏黄金十两。后来,莫镇威以无比得意的笔调,详细记述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大屠杀:

万历七年已卯,督臣刘尧诲,抚臣张任,请调汉土兵十万征之,余亦奉檄。时正强年,敢战之气无不踊跃争先,遂率土兵千余人,分道以进,身亲援炮,一鼓而起,直入巢穴。崎岖狼径,平之以锄,茂密鸟林,攻之以火,遇坑为架,遇险悬梯,众声之撼,惊天动地,是烈风迅雷。诸蛮不及掩耳,遂破龙哈等寨,斩获樊公宾首级,将数十年虎狼窟穴扫而清之,如拂尘然。(莫镇威《协剿八寨记》)

莫镇威血腥镇压农民起义,换来的是皇上的恩赐和土司政权的稳定。莫氏家族变得强大,忻城地界显得一片平静。莫镇威知道,这平静的表象下面,酝藏着火苗。他虽出身行武,但通晓历史,深知历代官民对立无非因为土地。莫镇威决定重视农业,把土地租给山民耕种。在此期间,他还开办社学,重视教化,架桥修路。自此,忻城壮乡出现了少有的宁静祥和气象。

(四)

莫氏家族到了莫镇威这一代,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与莫镇威“劝农”思想密不可分。莫镇威早年镇压农民军暴动,后来大力提倡重视农业,提出“劝农”主张。所谓劝农,即要求土司官员定期巡视、督促农业生产。为巡视方便,莫镇威在辖区内建有官房和凉亭,作为土官下乡劝农停车之用,简称农亭。这是土司家族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故“农亭”一直保留,昔亭前有苍松两株,浓荫覆地,后亭毁树存,“农亭遗树”为忻城古八景之一。

生产生活安定,莫镇威开始考虑重修土司庄园。原土司衙署位于忻城板县村,因此地孤立无依,易被攻击。最后找到了翠屏山,易守难攻,前有平坦阔地,后有山屏作靠椅,水源丰沛,更重要的是,这里坐南朝北,天天遥望朝廷,心念皇恩,是向皇上表忠心的最好方式。莫镇威当即决定将土司衙署迁居于此。

明万历十年(1582年),莫镇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保留南方传统建筑习惯的基础上,借鉴中原汉族建筑形制,在翠屏山下建成规模庞大的土司庄园,将土司官署、家族祠堂、起居宅邸、私家园林、宗教神庙融为一体,成为岭南地区独具一格的庄园建筑。

土司庄园的建筑形式与中原大型官第相仿,历任土司先后拓建,形成规模宏大的土司建筑群。后几经兵燹,部分损毁。现存前门照壁、大门、正堂、二堂、西花厅、长廊,均为清末重修。民国时,莫氏庄园为国民党忻城党部所在地,后又成中共忻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文化大革命”,莫氏庄园内部具有壮族特色的图案等全部破坏,但庄园的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土司庄园衙门大门临街。大门左右两侧各蹲一只石狮和一对石鼓。门前为宽廊,廊柱有黑底金字对联一副:“守斯土,莅斯民,十六堡群黎谁非赤子;辟其疆,利其赋,三百里区域尽隶王封。”对联的意思是,(皇上)要我坚守这片土地,管理这里的百姓,全土县十六个里、堡的民众,哪个不是我保护的子民?开拓疆土,治理这里的赋税,全土县方圆三百里的地方,都是皇上分封给我莫氏的土地。

大门两侧是八字跨街牌坊,为东西辕门,门额上分别浮雕“庆南要地”“粤西边隅”八个大字。

土司庄园选择的地理位置,主要着重于军事防御和方便土地管理,土民耕种的田地也多分布在庄园周围。这样,当地百姓就完全在土司的掌控之中,百姓生活主要来源于土司租给他们的田地,土官的赋税也全部来源于治下的佃户。这样就形成了比农耕经济更为封闭的庄园经济。庄园经济具有原始性、封闭性和村落性,其主要特点就是农产品交换,在这里几乎没有商品经济。

如此落后的庄园经济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尽管土司制度一度成为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但土司庄园的封闭性导致庄园经济更加落后,百姓生活更加贫困。清朝政府对于土司制度采取了“改土归流”的政策,即削减土官权力,改用朝廷流官。土司庄园经济开始瓦解。光绪年间,土司莫绳武因“纵匪殃民”,被两广总督岑春煊告上朝廷。光绪帝大怒,诏令:“革广西忻城土知县莫绳武职,追取原纸号缴销。”延续了五百多年的忻城土司制度就此终结。

责任编辑 蓝雅萍

猜你喜欢
土司庄园家族
瑕瑜互见的《土官底簿》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奇怪的庄园
Fort Besieged
皿字家族
皱眉人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动物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