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曼
近日,房产中介——链家参与失联儿童守护的消息引爆了朋友圈。据称,从5月25日起,链家全国6000家门店将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请家长告诉孩子,只要与家人走失,就去链家,那里的员工会保护孩子,帮孩子回家。如此有情感温度的措辞触动了受众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在社交平台上也斩落众多好评和掌声,还获得不少艺人转发。然而,事件却由于警方的发声急转直下:@重庆网警和@江苏网警纷纷质疑该行为的初衷和可行性,“走失后应原地等待父母或借手机打110”,“不要借机作秀”,“帮助寻找走失儿童,不该成为营销炒作的噱头。”
事件发展至此,争议声也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始质疑,链家的行为,究竟是搭建爱心桥梁的公益,还是噱头大于实质的作秀?
什么是公益?顾名思义是指公共利益,它包含了所有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失联儿童”的话题自然与大众的利益诉求紧密相连,从《亲爱的》、《失孤》一类电影就能反映出,当儿童走失或者被拐卖后,当事人是何等无助和无奈,寻找的过程何其艰辛。链家的行为让大众看到民间所蕴藏着的公益力量,感受到了爱心和温暖,这对于社会和谐来说,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而对于一个塑造企业形象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警方的质疑在于,链家的行为有悖于正常的“假如儿童走丢该怎么办”的科普口径,反而会贻误时间,甚至可能酿成更大的错。试想,假如儿童失踪了,“有事找警察”变成了“有事找链家”,那么,链家是否准备好承担寻找失联儿童的责任?
当拯救失联儿童和自身业务出现冲突时,能否自断客流?中介毕竟没有受过警察的专业培训,即使受过一定培训,效果又如何保证?如果有冒充链家的人员,失联儿童没有辨别能力又该怎么办?有网友就质疑,如果有人穿着门店的工服就可以轻松把孩子带走了,恐怕给了拐卖人口的坏人更多机会。
有些“厚黑”之人更是联想到链家之前暴露出的种种声誉扫地的事件——因为私自发放首套房贷的”作弊”行为上了黑名单 ,并接受了上海市有关部门的严厉处罚。此次公益行为颇有些“赎罪”和“洗白”的味道,类似危机公关。
我们不排斥企业在做公益时有利可图,企业公益和营销的界限本身就比较模糊,公益和广告也未必一定对立。但至少不能过度宣传,不能将善举变成误导。在一系列细节尚未披露之前,链家却因为这件事情赚足了眼球。是否有“得了营销之利,却丢了公益之实”的嫌疑?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链家之后,很多企业争相效仿,宣称加入“爱心接力”,但事后企业又纷纷辟谣,证明这只是个别门店的爱心举动,非公司官方组织活动,不免让好端端的公益行为变了味儿。
公益不是口号,更不是问号。企业在实行公益行为之前,应该具体考量行为的可行性。如果没有具体的可行性操作,大众的道德审判迟早会来,也无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
链家其后又公开宣称,“失联儿童守护站”由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联合多家连锁经营机构,共同发起帮助走失儿童的线下活动而设立,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将在5月25日公布这一计划更多内容。链家线下6000家门店和其他参与的连锁机构一样,主要职责是帮助走失的孩子迅速与警方取得联络,从而获得警方的帮助。
也就是说,警方和民间力量将形成互补,形成1+1>2的效用,而非相互取代,这可以视作对之前消息的纠偏。
企业如何才能做好公益?链家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做公益不要急功近利。公益是一场修行,在修行过程中,要克服各种诱惑,夹带“私货”的爱心会让人感到不纯粹,反而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假如链家真有心做公益,把部分橱窗让渡出来张贴寻人启事海报,岂不是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