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这片茫茫的戈壁滩上,聚集了好多人,人们的目光聚在一点上。此时的茫茫大漠也静默了。请看大屏幕:
(屏显:多媒体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画外音:1964年10月16日,中国人自力更生在这里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师:同学们,这是足以让全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场面!这是一个醒来的民族震天动地的呐喊!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欧洲餐馆里的中国服务生再也不用向外国人下跪;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说话也有了分量;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中华民族有了铁的脊梁!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为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写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让我们追随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走近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家里预习了吗?有没有没读通的地方?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屏显:殷红 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锋芒毕露 元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好,开始吧!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请你来读。
生:(读词语。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没有提前预习,把“燕然勒功”的“燕”、“妇孺皆知”的“孺”、 “鲜为人知”的“鲜”、“殷红”的“殷”读错了。)
师:请坐。他读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哪个地方读错了?
生:应该是“燕(yān)然勒功”“妇孺(rú)皆知”“鲜(xiǎn)为人知”。
师:对。那你知道“鲜(xiǎn)”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生显疑惑。)老师告诉你,“鲜”是很少的意思。“鲜为人知”就是很少有人知道。刚才呀,这位同学把“殷(yān)红”读成了“殷(yīn)红”,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字的确有一个读音念yīn——“殷切”。在这里,“殷(yān)红”形容血的颜色红而深。接下来“妇孺皆知”的“孺”指的是什么呢?(生显疑惑。)“孺”指的是小孩。 “燕然”指的是燕然山,“燕(yān)然勒功”里面包含有一个典故,到底是什么典故呢?同学们可以看看课文下方的注解。下面,咱们把这些词语再读一读。平时你们习惯一个词读几遍?(生答两遍。)好,预备齐——
(全班齐读。)
师:这一遍,同学们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确了,但是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最后一个成语该怎么念呀?(生答连起来念。)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成语,应该连起来念。
师:文中有两段引文比较难读。
屏显:
中国男儿(节选)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中国男儿歌》。
(生齐读)
师:很不错,但是最后一行“燕(yān)然勒功”字音要读准确,还有“热血”的“血”有两个读音“xuè”和“xiě”,在这里念“xuè”。我们把最后一行再读一遍。
(生齐读引文最后一行)
师:这篇引文就更难读了,它是一篇比较深的文言文。来读一读。
屏显:
吊古战场文(节选)
(唐)李华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学生自读引文。读到“敻“字时,绝大部分学生都停下了。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字念什么?(有一位同学小声说“xiòng”。)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看注释。)这个方法很好。请接着往下读。
(学生继续自读引文)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读音正确,但不太流利。)
师:由于这是一篇比较深的文言文,老师来读一遍,同学们对照老师读的,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没读对。
(师范读,学生倾听,做记录。)
三、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师:这篇课文很长,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以前同学们整理写人物的文章时常用什么方法?
生:概括主要内容。
生:分段,了解段落大意。
师:这是整理一般文章的方法,那么针对写人物的文章呢?
生: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师:其实整理写人物的文章还可以有很多方法。老师推荐了三种方式了解邓稼先,请从以下三种方式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迅速整理信息出来,写下来,时间4分钟。
屏显:
运用文中的材料,从下列三种写法中任选一个完成——邓稼先生平、经历的简介;邓稼先品格、精神的概括;邓稼先历史贡献的评价。
师:这是三种整理写人物的文章的方式,请同学们运用文中的材料,从下列三种写法中任选一个完成。第一个是邓稼先生平、经历的简介;第二是邓稼先品格、精神的概括;第三个是邓稼先历史贡献的评价。请选择你喜欢的、你愿意的方式来完成。
选择第一种的同学请注意,有关邓稼先的生平,咱们书中介绍了邓稼先所做的重大的事件,找到以后请先在心里面把这段文字整理一下,可能有的地方需要保留,有的地方需要改动一下,把它整理成一段连贯的话。邓稼先有什么样的精神,他是一个什么样品格的人,看看体现在哪些文段中。关于邓稼先历史贡献的评价,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请你找一找,看看这段话能不能充分表现邓稼先的历史贡献。听懂了吗?(生答:听懂了。)那就开始吧。
(学生思考、整理;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四人一小组交流交流,然后选出你们认为最好的在全班汇报。
(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准备全班汇报。)
师:哪位代表先来汇报?好,请你来。请问你选择的是哪种方式啊?
生:我选的是第二种。在课文第十段“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社科院工作”,说明邓稼先对国家怀有一颗忠诚的心。“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说明他对祖国无私奉献,甚至他自己的生命。“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说明他为人纯朴。
师:回答非常好。那么如果让你用几个词来概括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你会用哪些词?
生:报效祖国、为国奉献、为人纯朴。
(师相机板书:为人纯朴、报效祖国)
师:刚才这位同学从三个方面对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进行了概括。下面,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我选择的是第一种方法。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主要领导人物,为我国研制氢弹、原子弹和核武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师:写邓稼先的生平,你找到了他做出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实,生平除了他的工作经历,还包括他重要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如果把这些内容也整理出来就更好了。哪组接着汇报?
生:我选择的是第三种。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师:还有没有选择第三种的?好,这位女同学,请你来补充。
生: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板书:两弹元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邓稼先为人忠实、纯正。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4答不出)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读一读课文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生读文段)
师:这一段可以看出邓稼先的忠实、纯正。
四、细读课文,探究品析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所写的邓稼先这个人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但我们学语文,了解一个人,不仅要从事件上,或一般的评价语上了解,有时要沉浸在语言中,从细微之处对人物有更深的理解。
师:比如说——
屏显:杨振宁先生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传》,他建议导演采用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师:这篇文章是写邓稼先的,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提到自己的父亲呢?(稍停顿)看似离题万里,实则大有深意。因为无论是杨振宁的父亲还是杨振宁或是邓稼先,甚至是文中从未提到的邓稼先的父亲,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一样的民族情怀,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造就了邓稼先这样的人,也正是邓稼先这样的人成就了历史的转折。作者选取《吊古战场文》也正是让我们跟随作者把眼光和思绪投射到历史的深处……
屏显:共同的历史背景,一样的民族情怀,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正是邓稼先这样的人成就了历史的转折。
师:老师再举个例子。
屏显:
(信)是稼先写的,说他已经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小“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师:这是很重要的信息,但是邓稼先却用这么平淡的语气,这么朴素的语言写下来,甚至感到里面没有一点情感。但是这样写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理性和严谨;体现了邓稼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原则性、纪律性。同时我们注意到苏联不是没有给过援助的,但是这个时间限定在早期,不是核武器试验的攻坚阶段或最后阶段;同时这种帮助是“极少”的;这种“援助”还加了引号的。这就是说,名义上是援助,实质上是很成问题的。这样朴实的语言风格,和作者前面描述的邓稼先的一系列特点——忠厚老实、从不骄人、农民的朴实气质相吻合。
屏显: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理性和严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原则性、纪律性。说明并不是绝对没有外国人,苏联人是给过援助的;但是,在时间上有限定,在量上有限定,同时,这种“援助”是加上了引号的。这样朴实的语言风格,与邓稼先的气质特点相吻合。
师:刚才呀,老师举了两个例子。同学们,请照老师刚才做的样子,自己去发现值得品味的地方。你可以从文章的选材、结构、写法、语言去品味,也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或一处细节,看看发现了邓稼先的什么,写下来。
我们看哪个同学发现得最多,能发现一处的就很不错,发现两三处的就更了不起。时间5分钟。
屏显:细读课文,发现文章值得品味的地方。选材、结构、写法、语言,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处细节……
(学生品读语言,体会情感;教师巡视、指导。)
师: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师:交流完以后,推选出一个你们认为最好的在全班汇报。最好不要再推荐刚才汇报过的同学。
生:“我不能走。”这句话是邓稼先说的。这句话体现出他纯朴、坚定的性格和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我不能走。”)
师:这句话找得非常好。短短的一句话,值得品味之处很多。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你为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生读句子,语气平静而坚定。)
师:请你说说她读得怎样?
生:读得不太好,应读得铿锵有力。
师:这样读对吗?
生:不好。因为邓稼先是一个‘最具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应该读得平静而坚定。
师:是的。这位同学读出了邓稼先的平静、坚定和朴实。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人。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读出邓稼先身先士卒、为国奉献的品质。下面,请你们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从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中读出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师:第三段找得特别好,你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生读文段)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奥本海默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生: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师:对,那他的性格呢?
生:锋芒毕露。
师:对。邓稼先呢?
生:忠厚朴实。在这里,作者写邓稼先,又提到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
生:做对比
师:对。做对比,突出邓稼先为人忠厚朴实。
(师板书:对比)
师: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呢?这与他们所在的民族有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比如英国人很矜持,法国人很浪漫,美国人特别强调自我意识,张扬个性。这在中国往往是不受欢迎的,中国人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与人为善、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优秀的儿子。
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而不说是“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人”?
生:他是传承、继承这种精神的人。
师:是的,正是这种文化背景孕育了邓稼先。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找的是最后一段:“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事业炽热的爱。
师:其实不只是对事业的热爱,背后支持他的是对祖国的热爱。那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读清了文面,整理了邓稼先的简介,品味了文章的语言。很了不起,你们从一般的了解到咀嚼课文,更深入地了解了邓稼先的精神,学会了从细微之处深入挖掘人物内涵。
如果想要更加立体地了解邓稼先,我们还可以看看与邓稼先有关的文章。如:《邓稼先的光辉一生》《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友谊》《“两弹元勋”邓稼先》。
屏显:推荐阅读——《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友谊》《“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的光辉一生》
六、板书设计:
11.邓稼先
杨振宁
为人纯朴 报效祖国 儿子
两弹元勋——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我不能走。”
对比
[作者通联:孙丽娟,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明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