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重新发现儒家文化的价值,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渗透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将儒家文化的精华与初中政治课的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当代中学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初中学生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公民,无疑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儒家文化;道德教育;初中学生;仁义礼智信;思想政治课
初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的巨大转变之中,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灵活运用儒家仁义礼智信渗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思想品德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将儒家文化巧妙的、艺术的嫁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避免枯燥的说教,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不成熟的见解陈述如下,希望同行批评指正,以待改进。
一、仁
子曰:仁者,爱人。孔子面对杀人如麻、人不当人的残酷现实而竭力呼吁“爱人”(《论语·颜渊》),这是仁人之人最基本的价值诉求。而要“爱人”,则又必须做到对之敬诚、专一、无私、信实,而这些同样又都是仁之为仁的基本规定。“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初中思想品德中的德育部分,我认为仁就是要博爱,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祖国。爱父母就是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以二十四孝中的戏彩娱亲、鹿乳奉母、百里负米、芦衣顺母等故事来感染学生孝敬母亲,同时重新解读卧冰求鲤、埋儿奉母,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不能盲目。爱同学就要谨慎交友。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则不可能养成仁德的情操。初中生应准确把握交友的原则,杜绝沾染不良习气。爱老师就是要尊师重道。《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并严格按照老师说的要求去做。选取了孔子问礼、张良拜师、汉文帝与桓荣等故事让学生尊师重道。爱人民即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爱国则要求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
二、义
“义”最早与“仁”一道见于《周易》中:“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二者并用为道德大代表,如“仁至义尽”、“仁义道德”、“舍生取义”。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我看来,义就是承担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孔孟将“义”作为批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为儒家的最高标准之一,是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而从孔孟之说看,儒家“五常”中的“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大义,是道义、道德、公正、正义,是有原则的,以善、贤为取向的“义”,展现的是一种人类行为的理性规则。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梁启超引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认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历史上,“荆轲刺秦”是“义”,“苏武牧羊”也是“义”,文天祥“誓死不降元”为“义”,谭嗣同“为革命牺牲”为“义”,侯赢“为报答知己之恩而自刭”也同样是“义”。《孟子·告子上》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汉书·董仲舒传》:“仁人者,正其道而不谋其利。”极大地强调的“义”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出了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思想。
三、礼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孟子认为礼为“辞让之心”。礼貌是尊人他人的表现,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作为教师应教导学生做人讲礼仪、有礼貌。礼貌待人要求中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相传舜在山东雷泽湖的旁边,看到年轻力壮的渔夫都在抢着在鱼多的地方捕鱼,年老体弱的渔夫只能在鱼少的急流浅滩中找鱼。舜看到人们这样自私,只管自己,不顾别人,便走入人群,对那些见利忘义的人进行指责;如果看到有人肯谦让,舜就称赞表扬他们,而且拿他做榜样,让大家向他学习。就这样过了一年,大家都互相照顾,舍己为人,自觉地把容易捕到鱼的地方让给年老体弱的人。舜子所以享有美名,就是因为他做到了与人为善。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继承儒家“礼”文化中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合理部分,对当代初中生的品德形成是十分有益的。
四、智
为了知幽见微,就必须掌握越多越好的知识。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杨雄所著的《法言》一书中释义为“智,烛也”,一语点明,智是要对他人服务,在黑暗中照亮他人。首先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全面的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观是价值观的核心。作为中学生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孔子认为,“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五、信
《说文解字》谓:“诚,信业,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诚、信二字意思相近,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守言行诺。儒家始终重视“诚信”。《论语通译》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言必行,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还将“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论语》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又把“信”和“恭”“宽”“敏”“惠”一起并列为“五德”。《论语·学而》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朋友之道在于信。出门行事、与人交往,首先应该讲究信用,说到做到不虚夸,低调行事,脚踏实地,并且,“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子罕》)。信是人之为人的首要特征,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烽火戏诸侯、曾子杀猪、商鞅立木为信等故事教育中学生应树立诚信意识,把诚信的核心是善,将诚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做一个诚信的人。
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的责任,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以儒家文化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做到思想品德课知行合一的德育功能,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时代潮流,也是文化的回归。
作者简介:
文旭涛(1986~ )男,汉族,甘肃省临洮县人,甘肃省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