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凤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还是要实现教学有效性。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有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为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生动活泼,容易对新生事物产生兴趣、产生联想。而且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非常高,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加以训练联想能力可以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个是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缺乏变化,不能很好地跟上时代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不够生动,缺乏实践性,再者就是前一种情况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亮点、优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学生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减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不谈有什么学习兴趣了。对此,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更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良好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一是认真听课的习惯。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吸引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听讲。第二是质疑问难的习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丰富个性、创造意识、完美人格的社会主人,即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其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善于启发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并逐步形成习惯。
第三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教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
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让学生在读课外书籍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第四是认真做听课笔记的习惯。做听课笔记,可以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内化知识、理清思路、提高听力和记忆力、集中注意力和加强思维能力等方面得以提高。如果学生坚持做听课笔记,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第五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仅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它是克服学生懒惰、不愿动脑动手、不思学习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逐渐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倡导学生开展合作的小组式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五、注重课外阅读
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加积累、提高能力有着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益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现在我们面对阅读内容,有些教师和学生表现出了无所适从。课内阅读被老师分析得支离破碎,提不起学生兴趣,课外阅读被学生当做“放松课”,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导致实际教学收效甚微。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相对的稳定性。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提高阅读效果,所以教师指导课外阅读时,要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使之养成自觉的习惯。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与自己阅读的读物推荐一些优秀文章,动员学生阅读。学生求知欲很强,很多学生有多读书的愿望,但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少数学生因为学习任务重,怕课外阅读占时间,影响功课的学习,因此不敢多读课外书。这时,如果我们能适当引导,就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把课外阅读引向正道。我经常给学生读一些课外优秀诗文,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有时带一些书刊到教室,或介绍或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只要引荐,就会有人去看,慢慢影响开去。一是要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二是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