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阅读的馈赠

2016-05-14 23:10汪政
唯实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学家科学数学

汪政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科技阅读的成分远远大于文学阅读。我在提到少年读书生活时,总会提到两本书,这两本书说出来与我现在的研究似乎毫不相干,一本是《科学家谈21世纪》,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作者都是中国当时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如钱学森、谈家祯、李四光……现在想来,我很为这些科学家感动,因为那是一本为孩子们写的书,谈的是科学在未来还能为人们生活做些什么。我还记得另一本书,不,严格地讲是一套书,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如果说《科学家谈21世纪》让我感奋激动的话,那么《十万个为什么》则让我严谨、成熟,它写得通俗、认真,讲的都是那个时代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事和环绕我们生活中的奥秘,并教会我们该如何科学地生活。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科学当然不再似过去童稚的态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科学。在文明社会,人们一旦离开科学就寸步难行,这确实是再朴素不过的真理。我曾建议我的学生去读两本很不错、很有趣的书,一本是罗伯特·路威的《文明与野蛮》,一本是德博诺编的《发明的故事》,这两本都不是高头讲章,说的就是文明而科学的生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要学生看了以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指出,关键就是把普通的看得严肃,把习以为常的都还原为来之不易,建立起“我们生活在科学之中”的意识。举两个小例子吧,保准能将不少人问住:第一个,城市排水系统,讲白了,也就是下水道是怎样设立起来的;第二个,拉链是怎样发明的。现在的人们谁还去注意这两种事物呢?但是罗伯特·路威会告诉你,没有排水设备的城市是怎样的肮脏!他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某一个古代王朝,没有排污系统时的城市曾经每户人家都挖有一条污水沟,整天臭气熏天,一位皇帝因楼板不牢,掉在下层的臭水沟里差一点淹死。附带说一下,厕所的发明也是一大贡献,中世纪时的欧洲巨都巴黎就曾经是随地便溺的地方。再说拉链,这是再小不过的东西了,但夸张地讲,它的发明却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原先需要反复捆扎、反复钮锁的事物现在只要“刺拉”一下就成了。据说,现在拉链已用于医学中的外科手术,比如定期开放,以更换人工心脏起膊器的电源。

这实在是一些小例子,严格地讲,它们还是技术,还不是科学,但就是为了这些技术的发明,有多少人,有几辈辈人在反复试验、皓首以求呢?更不用说为了科学而献身了。是的,在有趣的背后或同时,在进步的兴奋与庆幸的同时,存在着的是悲壮,是付出,是牺牲。所以,科学又是与人类精神,与人类思想的自由、民主、进步息息相关的。地球是圆的,在今天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地球绕着太阳转也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就是为了这简单的道理,有多少科学家为之痛苦地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精神支柱,有多少科学家忍着良心的责备,忍辱负重地生活过,更有科学家为此而献出生命。科学与宗教、与神学、与愚蠢的习惯势力的斗争故事可以说上一大堆。不仅如此,还要意识到即使科学本身也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派别的相左、新旧的交替,有时,就是为了那么一条简单的定理,也会使科学家献出青春与生命。一位老数学工作者就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自豪地认为,任何一个量或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有理数。毕达哥拉斯学派贡献很大,自然规矩也大,老师的理论是不容置疑的,后来他的学生希伯斯用正方形的边长去量正方形的对角线,其结果它是不可能用整数、分数去表示的。希伯斯的发现是对老师的挑战,他实际上发现了“无理数”,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希伯斯当年的心情,它远不是我们惯常想象中的兴奋,相反,恐怕更多的是恐惧,是无奈,是痛苦,他将这个秘密在心里深藏了多年。后来,科学家的良知使他按捺不住了,他偷偷地告诉了他的同学,结果,他的同学向老师告了密,于是一个数学的天才,一个可以说在数学上引发了“哥白尼”革命的杰出青年被无情地捆绑起来抛进了爱琴海……我稍作详细地复述这一个故事就在于指出人们总习惯于思想史上斗争的酷烈,其实,科学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了解这类史实,获得如希伯斯这样的科学理性与科学良知,应该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必要的素质吧?

要想从根本上讲清楚科学知识在我们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很不容易的,要想讲清科学在人文学科中的意义,将我们传统文化中人文与科学的冲突在现代意义上予以弥合就更不容易了。也许,这要从科学的本质说起,一般而言,所谓科学,即人们关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一种社会的观念形态,也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文化活动。从这个一般的概念中我们看出了什么呢?在现代社会观念形态中,科学早已不是中国古代“轿夫”的角色,不是工具的,而是有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关我们对世界看取的角度和方法,有关我们与世界的构成关系。所以,自近代科学体系不断演化之后,首先改变的倒不是人的生活状况,而是人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不断改革而对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震撼、改变,以及人对世界的应对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新构建。比如当地心说被否定后,“人”,这个当初被哈姆莱特大歌特颂的“万物的灵长”会不会有一种失望的张皇的感觉?事实上正是,它动摇了当时整个宗教伦理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到近现代早已与哲学、与思想界密不可分,有时,哪是科学问题,哪是哲学问题,哪是思维问题已经说不清楚,也不必说清楚,更重要的是,不要去说清楚。比如,数学的发展早已不是《九章算术》的时代了,不管是集合论的公理化学派,还是逻辑主义学派,抑或是直觉主义学派或形式主义学派,他们所讨论的问题绝不是具体的运用问题,具体的数的关系问题,而是在讨论数学究竟是演绎科学,还是经验科学的问题,数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数学对象的客观性问题和数学理论的真理性问题,等等。这些看上去又何尝不是哲学问题呢?再比如,物理学的革命对人们世界观的挑战,从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到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再到马赫、法拉第—麦克斯韦,最后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等效原理,终于揭示了时间、空间、物体及其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并深化了时空是物质存在形式的原理;揭示了物理世界各事物固有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提高了人类对于绝对与相对的辨证关系的理解水平。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当人们第一次听说整个空间不再是“刚性”的,而是“柔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时空结构不再是平直的、均匀的,而是“弯曲”的时候,那种惊讶简直是无法形容。

说句实话,我是文科大学毕业的,我的知识系统应该说基本上是人文学科的。但当我从《科学家谈21世纪》后走了一段科学的准空白而接触到爱因斯坦时,我又一次认识到了科学对我的重要,但这一次重要不再是少年时给我的直观想象甚至有时是顽皮式的捣鼓了,我认清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思维为中介,人文学科与科学哲学碰撞后产生的智慧火花给我内心世界的烛照现在想来还鲜明灿然如在眼前。我永远忘不了哥本哈根学派的科学群星们,玻尔、海森堡,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老实说,他们的著作我看得很吃力,可以说似懂非懂,我缺乏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训练和系统教育,但幸运的是,同时也是现代科学家们论著的特色,他们并不总在公式里打圈子,我清楚地记得与其说玻尔、海森堡的一些著作是物理学的,倒不如说他们是哲学的更为合适,他们对微观世界的神奇描述,尤其是他们关于认识的无限性和测不准原理的提出给予我对文艺批评的帮助实在是一言难尽。就我个人而言,我还要提到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我曾经直接运用这一理论撰写过文学论文。当然,作为科学哲学的著名人物,我必然要提到英国人卡尔·波普尔,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波普尔的著作被大量翻译到中国来,他的代表作《客观知识》、《猜想与反驳》至今还是我案头经常翻阅的著作,他广博的知识、宏大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和汪洋恣肆而又严密的表达令我们那时的大学生们如痴如醉,从教室到图书馆,再到寝室,有谁不读波普尔呢?他对猜想的描述,对“反驳”的重视,对“可证伪”的强调以及他自己有关三个世界构成的理论多么令人着迷,我们在波普尔的框架中争论文学究竟属于哪一部分,它与其他世界的关系如何……争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不少论文就产生在这样的争论中。当年的意气风发、思维激荡真是令人怀想不已。

而这,都是科技阅读的馈

赠。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责任编辑:张功杭

猜你喜欢
科学家科学数学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