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办公室
面向“十三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栖霞,必须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的价值引领、产业融合和创新带动作用。如何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要求,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南京市栖霞区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小产业”蕴含“大潜力”
政策环境将迎来重大机遇。从目标导向看,十八大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目标。从政策支持看,中央和省市正密集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传递出用文化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强烈信号。从市场需求看,我国人均GDP已达7000多美元,江苏和南京超过1万美元,栖霞区接近2万美元。按照国际经验,这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群众文化消费支出将大幅上升。从发展空间看,“十二五”期间栖霞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4.6%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超过80亿元,按照202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12%~13%测算,未来五年还有80多亿元的增长空间,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特色资源正形成叠加优势。近年来,栖霞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同步提升、集聚发展。当前,以深圳华侨城、仙林万达茂为代表的大型主题文化,以栖霞山、燕子矶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文化,以栖霞寺为代表的佛教历史文化,以龙潭金箔为代表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以休闲农庄为代表的现代乡村文化等,共同构成了栖霞特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都分布在栖霞新一轮城市化的重点区域,随着片区整体大开发大建设,文化资源优势将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这个过程中,龙头项目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全国文化旅游第一品牌深圳华侨城、全国文化产业投资额最大的企业万达集团,2016年分别在栖霞区投资200亿元、150亿元建设新一代航母级文旅项目,为全区文化产业新一轮发展搭建了框架、拉开了布局,将极大地撬动区域产业整体升级,助力栖霞打造成为省市乃至全国新的文化产业高地。
产业融合已显现放大效应。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本身就是多种要素相互融合的产物,如果融合得好,往往能产生快速增长的倍增效应甚至乘数效应。近年来,栖霞区产业发展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文化+科技”上,我们在液晶谷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分基地”,光电显示产业为全区贡献了88.8%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6,成为文化装备产业新增长点。在“文化+创意”上,我们依托紫东国际创意园等平台,集聚了200多家工业设计、动漫网游等创意企业,其中一年前引进的游族网络,已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缴纳税收2500万元,孵化了13个小团队,形成一股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文化+金融”上,我们重点扶持的南京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产品上线仅两年,今年交易量已超过6000亿元,缴纳税收1.2亿元,有力带动了文化消费、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栖霞区文化产业蕴含的潜力和后劲,更加自觉主动地抓住机遇,用好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老空间”拓展“新路径”
面向“十三五”提升文化产业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栖霞特色文化强区,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和创新驱动作用,把握“文化+”和“互联网+”发展机遇,着力打好旅游牌、创意牌、底蕴牌“三张牌”,进一步构建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提高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走好三条路径:
以点带面辐射,做大综合性旅游经济圈。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休闲度假旅游正在快速兴起,并将逐步取代一般的观光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导产品。栖霞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体量较小,目前每年营业收入仅1.5亿元、游客200万人次,亟须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各类休闲度假旅游业态,推动全区旅游业整体升级。这就要求我们跳出栖霞看栖霞,强化“大景区”思维、“大旅游”理念和“大项目”战略,全力推动栖霞山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以栖霞山、华侨城、万达茂为核心板块,带动全区、引领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旅游经济圈,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此过程中,将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相结合,充分挖掘八卦洲、龙潭、西岗等地资源,发展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鼓励发展餐饮、购物等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适应多元化需求的现代旅游产业格局。
从低向高提升,做强创新型文化产业带。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理念中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落实这个要求,全区新建的一批文化产业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产业类型侧重娱乐经济领域,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要大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比重和层次,做好“三篇文章”,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带。仙林地区要做好“育苗造林”文章,依托紫东国际创意园、南大科学园等平台,引进培育更多优质项目,积极争取江苏电视台等资源布局,打造动漫游戏、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带。栖霞山地区要做好“腾笼换鸟”文章,利用江南水泥厂等老工业区、闲置厂房场地,引入保利集团、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等战略合作方,打造工业遗存、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带。燕子矶地区要做好“见缝插针”文章,抓住新型城市化快速推进机遇,在楼宇中、老街周边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创新载体,打造文创楼宇、设计服务产业集聚带。
由浅入深挖掘,做亮体验式传承示范区。一个地区的文化魅力不在于文化资源多寡,而在于文化特色是否鲜明,能否让人们清晰体验和感知。栖霞拥有59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批宝贵资源,构成了栖霞文化的独特底蕴。由于发展基础、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原因,文化挖掘尚未紧紧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面对新一轮文化竞争发展,我们既要用好文化资源优势,也要顺应传承发展趋势。下一步,要聚焦栖霞区独有性、稀缺性文化资源,运用市场和产业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大力推进金箔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用接地气、可触摸、体验式的载体,赋予金箔、龙舞、折扇等传统资源新的时代内涵和展现形式,让文化鲜活地走到人们身边,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要抓住文化旅游大发展机遇,加快开发具有栖霞特色、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出一批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和活动,提高文化吸引力和生命力。对适宜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要分类建立质量标准,有些由街道组织居民进行家庭式作坊制作,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更好地把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硬功夫”提升“软实力”
要把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与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握好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同步提升栖霞区的文化软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城市影响力。
提高思想认识,让文化自觉“强”起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自信和担当。深圳是曾被称作“文化沙漠”的移民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没有先天条件和资源禀赋,但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创造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0年增长10倍的奇迹,不仅转变为“文化绿洲”,还将资源输出到全国各地。我们从深圳引进了项目,更要引进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文化强区。在政策支持上,栖霞区委、区政府近3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资金,2016年将增加到5000万元,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确保栖霞区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领先地位。在组织运作上,强化区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区文化旅游局等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政府与民营企业合资的文化产业公司,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掀起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热潮。
加快项目建设,让空间载体“立”起来。未来几年,栖霞山、华侨城、万达茂三个项目总投资额达700亿元,还有一大批中小文化项目也将开工建设。可以预见,“十三五”将是栖霞区历史上文化产业投入最大、项目最多的时期。这其中,栖霞山将用3年时间,完成规划区19.18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核心区的功能提升;华侨城在3900多亩土地上建设的欢乐谷等项目,将于2年内实现一期开业、4年内二期建成开放;万达茂将在3年内建成122万平方米综合体,并在2018年初正式开业。制定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跳出文化看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融合。要强化服务意识、执行意识,按照为万达茂服务的模式组建重大项目工作组,倒排计划和时间节点,全力突破拆迁、建设中难点问题,早日展现栖霞文化产业新的布局和形象。
汇聚发展要素,让功能配套“全”起来。随着全区文化产业的升级,特别是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来栖霞的游客数量将增多,逗留时间将变长,消费水平将提高。目前到南京游客的消费构成中,景区游览占比已经不足1/10,交通和住宿约占1/3,而购物、餐饮、娱乐三项接近一半,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种趋势对栖霞区来说,意味着巨大机遇。预计深圳华侨城项目年接待500万人次,仙林万达茂年接待2000万人次,我们要让这么多游客在栖霞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就必须把各文化旅游集聚区作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来打造,在空间布局、功能设计中充分考虑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构建完善的旅游接待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要加强与深圳华侨城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栖霞山风景区规划设计和综合开发,升级完善全区旅游景区、旅游组团之间的交通连接。加快推进星级酒店、乡村农家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到数量充足、高中低档次齐全,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激发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聚”起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服务管理人员以及民间艺人的挖掘和培养。目前仙林大学城有7所高校开设了文化创意类专业,每年有5000多名毕业生走向社会,占大学城毕业生总量的12%。我们要通过支持大学生创业、开展创意大赛等多种方式,发现、挖掘一批优秀的创意和创作人才,特别是培育一批优秀的旅游产品设计、销售和管理人才。未来几年,深圳华侨城、仙林万达茂等项目将创造5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同时项目溢出效应还将带动关联产业创造相当数量的间接就业机会。我们要支持企业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客户服务、市场营销、酒店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前对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本地居民就近就业,进一步激发全区群众的创造力和活力,为推动栖霞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