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远 宣严
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肩负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在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尤显重要。
一、经济发展质量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界定
依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同时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可以表述为:经济发展质量是在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产出效益、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诸多品质增长方面表现出的与经济数量增长的一致性、适配性,是一种高效集约、均衡协调、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强的经济质态。结合江苏实际,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从动力看,体现在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引擎,经济发展量增质更优。面对物质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紧约束,面对许多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在中低端环节的现实,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从整体性看,体现在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更强。江苏经济在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产业领域中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雾霾频发、绿水难寻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等。必须在全面协调发展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从可持续性看,体现在走绿色发展之路,经济发展的代价更小。通过滥用资源来谋求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制造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加剧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应抱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中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从联动性看,体现在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层次更高。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造对外开放新体制,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对外开放的提质增效,促进开放型经济大省向开放型经济强省转变,是江苏在深度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应放大江苏开放型经济优势,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
从有效性看,体现在经济增长能够充分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百姓生活更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具体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包括稳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也包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等。只有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2.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
经济发展质量监测指标集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此引领新常态下江苏发展的新实践。二是综合性原则,力求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进行整体观察评价经济发展质量。三是科学性原则,切实把握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四是动态性原则,经济发展质量是动态的、不断向前推进和提升的过程。五是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指标选择上,既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又兼顾统计资料的可获取性;在计算方法上,注重实用、可行,确保评价监测结果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按照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特征和指标选取原则,在吸收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由综合经济效益(X1)、创新发展(X2)、协调发展(X3)、绿色发展(X4)、开放发展(X5)、共享发展(X6)等六个评价子系统组成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每个子系统由若干要素指标构成,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共35项。
3.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一是确定权重。二是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首先对每项指标分别计算各省份的最大值max(xi)和最小值min(xi);然后计算极差:R=max(xi)-min(xi);最后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Xi),其计算公式为:Xi=20×[xi-min(xi)]/R+80,其中xi为指标的实际值。对于逆向指标,采用取相反数的方法加以处理。三是运用线性加权方法合成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D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Xi为各分类系统指数,Wi为大类权重,n为大类个数。D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质量的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二、从比较中看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势
根据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具有比较意义的苏浙鲁粤四省份发展质量水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全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93.5、92.8、86.6、93.2和82.5,其中苏浙粤三省水平基本接近,山东次之。相对而言,江苏在反映综合经济效益、区域创新能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资源产出效率等方面的多数指标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反映绿色、共享发展等领域的部分指标上存在一定差距。
综合经济效益:江苏人均产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但税收占比相对较低。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效益指数为96.3,高于浙鲁粤和全国。具体指标观察:人均GDP及增速,2015年江苏人均GDP达87995元,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分别比浙江、山东、广东高出10352元、23847元和20492元,相当于全国的1.78倍;人均GDP增速为8.2%,分别比浙江、山东、广东高0.6个、0.8个和1.2个百分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015年江苏达14.7万元/人,比山东、广东高出5.2万元和3万元,相当于全国的1.68倍。税收收入占GDP比重,2015年江苏为9.4%,比浙江、广东分别低0.3个、0.7个百分点,比山东高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15年江苏为9617亿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浙江为3718亿元,山东为8617亿元,广东为7209亿元,该指标江苏比上年增长9.1%,分别比浙江、山东、广东高出4.1个、10.7个和0.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江苏为29539元,分别比山东、广东高出6836元和1680元,但比浙江低5998元。从比较中可以发现,江苏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相对偏低,折射出江苏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附加值率有待提高。
创新发展:江苏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产业升级相对占有优势,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还需优化。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创新发展指数为96.6,高于浙鲁和全国水平,但略逊于广东。从创新方面的指标看:2015年,江苏R&D经费占GDP比重为2.55%,全国为2.1%、浙江为2.33%、广东为2.5%。江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4.69件,浙江、山东、广东分别为2.33件、1.73件和3.09件。江苏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9.9%,高于浙鲁,但比广东低7.1个百分点。进一步观察,江苏创新成果运用存在一定差距,创新收益相对偏少。2014年,江苏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6.6%,比山东高6.4个百分点,但比浙江、广东低9个和1个百分点。企业结构方面,江苏面向全国和国际进行产业布局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缺少像华为、中兴这样享誉海内外的企业集团。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6%,比山东高3.3个百分点,比浙江、广东分别低1.2个和2.2个百分点。需求结构方面,2014年江苏消费率为47.7%,比浙江、广东低0.5个和2.3个百分点,比山东高7个百分点;投资效果系数(GDP增量/资本形成总额)为17.9%,比浙江、山东高4.3个和5.5个百分点,比广东低0.7个百分点。江苏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然逐步增强,但仍亟待提高。
协调发展: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度相对较小,城乡均衡发展也具有一定优势,但文化发展还需加力。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协调发展指数为94.9,高于浙鲁粤和全国水平。从具体指标情况看:2014年江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0.36,浙江为0.37,山东为0.54,广东为0.64,全国为0.47,江苏区域发展差异相对较小。2015年,各省地级市中人均GDP最高与最低相较,江苏苏州(13.67万元)是宿迁(4.39万元)的3.12倍,浙江宁波(13.66万元)是丽水(4.14万元)的3.3倍,山东东营(16.35万元)是菏泽(2.82万元)的5.79倍,广东深圳(15.8万元)是梅州(2.2万元)的7.17倍。苏北人均GDP于2011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江苏城镇化率为66.5%,高于山东(57%)和浙江(65.8%),低于广东(68.7%)。2015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3,低于全国(2.7)、山东(2.4)和广东(2.6),仅高于浙江(2.1)。2014年,江苏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9%,比广东低0.3个百分点,比山东高1.2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江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生态省创建走在前列,但部分环境质量指标堪忧。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绿色发展指数为90.5,低于浙江和广东。2014年,江苏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为5.92%,分别高于山东、广东、全国0.92个、2.36个和2.31个百分点,低于浙江0.19个百分点;单位GDP用水量降低率为6.8%,低于浙江的9.1%、山东的9.4%、广东的8.5%。2015年,江苏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为6504万元,比浙江、山东、广东高出55.3%、62.7%和59.8%。由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等方面的原因,江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但近年来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走低。2014年,江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四省份第三位,排放强度最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居第二位,排放强度仅高于广东;氨氮排放总量居第三位,排放强度最低;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居第二位,排放强度亦居第二位。江苏生态创建成效明显,已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35个,占全国总数的38%,一半左右的县市达到国家生态县标准。但衡量环境质量的部分指标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据各省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江苏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低于浙粤,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低于浙鲁粤,全省13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
开放发展: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较强,“引进来”、“走出去”规模较大,但出口结构有待改善。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开放发展指数为90.1,高于浙鲁和全国,低于广东。2015年,江苏进出口总额达5456.1亿美元,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广东为10229.5亿美元,浙江、山东为3474.1亿美元和2417.4亿美元。江苏出口规模亦居全国第二位,2015年为3386.7亿美元,比浙江、山东分别高22.4%和135%,比广东低47.4%。进一步分析四省出口结构情况,可以发现江苏出口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从贸易方式看,产业链长、增值率较高的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江苏为45.8%,低于浙江和山东,仅高于广东;从经济类型看,对本土经济贡献较大的私营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江苏为31.5%,低于浙江和广东,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则高于浙鲁粤。“引进来”情况,2015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达242.8亿美元,浙江、山东分别为163亿美元和170亿美元,广东为270.3亿美元。“走出去”情况,2015年江苏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金额103亿美元,浙江为56.3亿美元,山东为57.8亿美元,广东达259.5亿美元。
共享发展:江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总体较高,扶贫成效显著,但经济增长“含金量”尚需提升。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江苏共享发展指数为90.5,高于山东和全国,低于浙粤。2015年,江苏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比山东、全国低0.35个和1.05个百分点,比浙江、广东高0.07个和0.55个百分点。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2.3%,高于山东、广东、全国4.2个、19.3个和12.3个百分点,比浙江低3.7个百分点。江苏建立了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药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达95%以上。江苏扶贫标准高于全国,脱贫步伐和成效快于全国,2015年全省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全国2015年脱贫标准按现价为2855元,浙江扶贫标准根据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4600元,山东扶贫标准按现价计算为3372元,广东扶贫标准为4409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被一些专家称作“GDP含金量”,江苏这一指标的排位明显靠后,2015年为33.6%,而全国为44.5%,浙江为45.8%,山东为35.4%,广东为41.3%。
三、提升江苏经济发展质量的目标取向与路径选择
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背景下,未来江苏要谋求更大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在提升“六大发展质量”上取得突破。
通过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整体质量。坚持创新发展,靠创新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是提高江苏经济发展整体质量的必由之路。一是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创新,将创新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并成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努力率先在全国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二是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激情和创业活力,推动新经济蓬勃发展。三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着力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将研发机构建在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将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四是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优势,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发力,推动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开发,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创新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由于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有效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滞后。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化办法化解产能过剩,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让“僵尸企业”尽快出局,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同时,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落实和完善企业技改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培育大数据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平台经济,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通过需求侧管理提升“三驾马车”质量。通过改革创新使新消费得到满足和释放,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使投资效率提高、有效投资增加,通过品质提高来增强出口竞争力,让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质量更好更优,不但有助于创造新供给、倒逼供给升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针对当前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有所减弱的情况,通过优化投向、提高投效、增加投量来促转型、稳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进一步放开投资准入限制,更大范围推广应用PPP模式,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积极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和品质提升型消费,培育消费新热点。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搞活流通等入手,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以消费增长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创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动“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努力保持开放型经济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通过绿色发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编制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推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均衡发展。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扩大主要污染物控制种类和范围,总量“限高”,强度“控额”,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进能源、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以及城乡生活等多个领域、多种介质、多项污染物的协同共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经济效率低、污染排放多、资源消耗大的制造业向低能低耗、集约高效转型,推动服务业绿色升级和农业绿色化发展。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加大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全社会要自觉参与和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
通过“人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抓住江苏是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份重要机遇,推动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格局,努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区、示范区。城镇空间布局上,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南京、徐州、苏锡常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沿江城市带、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城镇轴,充分发挥沿运河城镇的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合作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构建上,把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通过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和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有能力、有意愿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完善上,要加大“六个一体化”统筹推进力度,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共享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认真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总体要求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基本思路,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突出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大力促进就业创业。针对当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的现状,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措施,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二是突出城乡居民增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三是突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突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县(区)和集中连片地区要提前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五是突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加快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织牢底线民生保障网,着力补齐“百姓富”短板。
(刘兴远:江苏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宣严:江苏省统计局综合处统计师)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