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六条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里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鲜明的发展思想。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1月23日下午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又突出问题导向,对坚持这一发展思想做出了周密部署,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与魂。
体现了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路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历史活动的理论立场根本一致。在看待社会历史活动尤其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与唯心史观相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诉诸从事社会生产的广大人民群众,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活动及愿望体现了历史主流,预示着社会发展方向。唯物史观确认,人民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真正主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确立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也就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靠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的秘密,指出劳动产品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这就将社会财富的创造归功于广大劳动者,从根本上确立了人民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将人民看做发展中最根本、最能动和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所形成的重要发展思想。
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路线,我们党鲜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体现了发展本原和发展归宿的根本统一。从发展本原上讲,离开人民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依靠人民谋发展,“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事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切身利益问题的政策制定中来,充分发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限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发展共识,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依靠力量”。从发展归宿上讲,离开人民的发展就像轮船偏离了航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为了人民谋发展,不仅“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还要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一切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旨在让广大人民获得更多的改革成果,享受更多的社会服务。
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宗旨
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一切物质、精神和艺术创造都出自人民之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认为,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也是权力监督的主体,“如果违背了相信群众这条根本原理,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工作中必须善于向群众虚心求教,“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对此,他提出要走科学的群众路线,也就是“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
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要将人民利益作为衡量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标准。”他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共产党人只有将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原则的制定中,融入到具体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之中,才能够与时俱进,获得不竭的生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检验群众工作乃至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三个标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后,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将人民看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也明确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系列重要讲话表明了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当选总书记后,他表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关于“中国梦”重要思想的表述中,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在工作中,他十分重视党的群众路线,将其看做党的“生命线”、“根本工作路线”,并先后两次号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同时,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也接续提出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项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条原则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之中。
建国67年来,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表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思想,实现人民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历史、契合现实、展望未来的一次深度总结,是95年来党的宗旨、执政理念以及价值追求的必然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好新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正是贯穿和统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指导原则。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要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优质、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要大力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人才引进、评价、激励、保障、培育等人才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民的创新潜力,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氛围。协调侧重于发展的整体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和社会间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间发展的不均衡态,实现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通过要素间的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实现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人民生活质量的均衡状态。绿色是指发展既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又需要兼顾当下与未来,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把原本低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向创新、绿色的双轮驱动模式转变,以此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进而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新时期的开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以及两个市场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发展的要素结构和人才结构,拓宽民众视野,为人民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共享是新时期评价发展绩效的尺度和标准。从世界各地的发展经验来看,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就会满意,国家就会安定。其根本目标在于让发展更加公平、更加正义,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让更多人有公平机会参与发展。新理念自成体系、紧密相连,其核心就在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一个社会是不是真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没有实现真正的提升。9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选择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汇成一句话就是,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根本要求,也指导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靠人民”、“为人民”构思未来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这种发展理念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事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研究”(批准号为15ZD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