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智
选择题作为高考历史的两大基本题型之一,在文综试卷中历史选择题12道,共48分,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历史科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决定着高考的成败,答好选择题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要学会临场应变,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技巧:
考点判断法。此方法几乎适用所有的题目,因为每一道选择题都有自己的考查点,能准确判断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和要考查什么,就很容易做对题目了。
例:(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本题的考查点罗斯福新政中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失业保险制度。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显然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故选B项,A和D项是工业方面措施,C项是农业方面措施。
直接排除法。直接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准确掌握知识的前提下直接选择,不需要拐弯抹角。这类题目在考试中是属于送分的题目。当然要求对基础知识有准确无误的掌握。
例:(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本题考查点是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汉代外戚干政。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比较分析法。很多考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即排除两个选项后,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犹豫不决,不知道究竟选哪个更合适。實际上对这种那个题目我们可以结合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从而找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例:(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本题的考查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本题可以明显排除B、C两项。D项容易错选,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是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故A项正确。
常识判断法。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考生平时除了学好本学科的知识外,对本学科课本以外的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包括一些社会生活常识都要有积累。
例:(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本题的考查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唐代三教合一潮流。材料中唐高祖、武则天和唐武宗三个时期只谈到道教和佛教地位的变化,而未涉及儒学地位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
求异思维法。所谓求异思维换言之就是发散思维。即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
例:(2015·四川文综·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本题的考查点是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词。一般词的句子是长短参差不齐,故②错误,可排除带②的选项,故选C项。
总之,做选择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要考虑时空,细扣材料,分拆选项等等,一道题也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很多时候都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每一种方法的成功运用都是建立在对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只有平时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才能够做对各式各样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