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华
民间文学即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寓言、笑话、童话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和基础,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都起源于民间文学。
就其形式来说,民间文学主要是代代人口头相传,因此,在没有文字以前,民间文学实际就存在了,可谓源远流长,实际上,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它始终伴随着人民前进的步伐偕同历史一道前进。就其性质来说,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通俗性,它不受文字文学水平的限制,任何群体中的人都可以讲、唱,一般人都可以听得懂,都能受到教育和鼓舞。就其内容来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全面地、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它是历代人民认识、思想、向往、追求等的直接反映,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民间文学的认识作用
民间文学的认识作用,普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当中,比如:风物传说、古代名胜建筑传说、历史人物传说等等,都能在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等方面,起到普及作用,并在普及地理、历史知识的同时,陶冶人们的性情,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二、民间文学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所起的作用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间谚语正是对这些经验的总结。许多古老的民间谚语,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证明是科学的、可信的,在龙口地区流传的许多谚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事理类的有“不怕人贫,就怕志短”、“交人要交心,浇花要浇根”;收养类的有“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吃饭要吃米,说话要说理”;自然类的有“天黄有雨,人黄有病”、“清明耕,谷雨耧,顶着小满种豇豆”;生产类的有“庄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等,这些民间谚语,都反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普及科学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
历来的民间文学作品,都是教育人民、陶冶情感、提高思想、传授经验、培养道德的有利工具。比如: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内容大多是提倡正义、坚持真理、反对邪恶、舍己为人、分清敌我、爱国主义等方面的。这些传统作品在今天,对我们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民间文学所倡导的正义、奉献、奋斗精神仍然是可取的。
对于那些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经过战争年代直到建国以后的民间文学作品,无论是红军革命传统、红色歌谣、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故事及其他形式的民间歌谣、民歌、故事、笑话等等,都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以及人民的道德标准、美学标准,都在民间文学中表现出来。战争年代,红色歌谣、抗日民歌激励着热血男儿纷纷报名参军,杀敌立功,妇女们赶做军衣、军鞋,家乡父老推着小车支援前线,建立了我们的新中国。例如:龙口地区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八路军,独立营,谁参加,谁光荣。骑着马,披着红,光荣光荣真光荣。”又如:“妇救会,做军鞋,做的军鞋穿不坏,送给咱八路军,他们穿上跑得快,打得日本鬼子,再也不敢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间文学激励着人们积极生产,建设美好家园,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例如:“什么花开放朝太阳,什么人拥护共产党?葵花开放朝太阳,老百姓拥护共产党。”又如:“操劳庄家如绣花,种田要靠实干家,扎扎实实搞四化,国也富来家也发。”因此,民间文学在各个不同时期都起着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民间文学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尤为突出,它可以说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不成文的教材。首先,这是由幼儿教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正规的幼儿教育,只是到了解放后,才陆续从大、中城市逐渐普及到农村,相继办起了幼儿园。而这些幼儿园又大多招收四至五周岁以上的孩子入园,这就形成了入园前期幼儿教育的空档。孩子从刚刚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就睁大眼睛来认识世界,并以相当快的速度学习语言,认识事物,明辨是非。这时,就需要一些通俗易懂的、浅显有趣的、健康有益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寓言等来充当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因而,民间文学对幼儿起到了启蒙教育的作用。
其次,是由孩子们的看护条件决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看护孩子,这些老人大都装着满脑子的故事,老人们自然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民间文学就成了对幼儿进行教育、开发智力的最好教材。
再次,这是由民间文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看起来这些民间文学好像都是些通俗浅显的故事或歌谣,但每一个故事、每一则寓言或每一首歌谣都告诉孩子们一个看似简单、实质上都非常深刻的道理。有的告诉孩子们要聪明机智、见义勇为,如:《司马光破缸救友》;有的告诉孩子们要弃恶扬善、多做好事,如:《小巴狗》;有的告诉孩子们要学会礼让,如:《孔融让梨》;有的告诉孩子们要尊敬老人、孝敬双亲,如:《劝孝歌》等等。这一个个故事,一则则寓言,一首首歌谣,告诉孩子们一个个做人的道理。孩子们在听故事、唱歌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发了智力,受到了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是变化最快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是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时期。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幼儿时期是成长中最主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东西非常牢固。”民间文学在这一时期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通过自己独特的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四、民间文学对艺术创作的借鉴作用
民间文学与专业艺术家的结合是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伟大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文学史、艺术史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未接受过民间文学影响的大作家、大艺术家是没有的。如:屈原、白居易、关汉卿、曹雪芹、蒲松龄、赵树理、刘绍棠等等,都曾经自觉地学习过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过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千古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山东的地方戏“吕剧”,就是从民间说唱艺术——琴书演变而来的。最初就是运用曲牌联唱,来表现一些民间故事,后来,逐步发展,就成为现在的剧种“吕剧”。京剧,是我们的国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四大国宝之一,也是有民间发展而来的。我们现在的许许多多文学艺术作品里的故事、“包袱”、典故、笑料,也大都来自民间文学。
五、民间文学的娱乐作用
民间文学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或者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一个令人捧腹的笑话,都会使人愉悦、使人开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达到了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目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适当而健康的娱乐,愉快的休息,是消除疲劳、焕发精神、陶冶性情所不可缺少的,从而使人心情舒畅、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总之,民间文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我们发展先进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龙口市文化馆,山东 烟台 26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