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德育为先理念

2016-05-14 20:43王晓元
课外语文·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感恩环保爱国

王晓元

【摘要】“德育为先”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而语文课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自然保护、保卫和平、反对战争等。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渗透德育内容,体现教书先育人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处理好德育与语文的关系,潜移默化地教育,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感恩;爱国;环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外,还应当把德育教育贯穿其中,下面我就谈谈自己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课文。《最后一课》叙述了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将要被迫改教德文。顽皮幼稚的小弗郎士逃学之后去上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抒发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东京遇见清国留学生;到仙台留学,吃住生活情况;跟藤野先生学医;学医期间,看关于中国时事的影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全文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线。鲁迅最初幻想“医学救国”,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痛苦,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于是去日本仙台留学学医。一次课间看时事片,惊醒了鲁迅的梦想,国人身体再强壮,只能当枪毙人的看客。如果要改变国人麻木的思想和颓废的精神,只有用文艺唤醒国人的意识。于是告别了藤野先生,弃医从文。

(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学会尊老爱幼,学会感恩,尤其是感恩自己的父母,对于现在的学生很重要。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多,他们都成了众星捧月的掌上明珠。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用平实的语言写了父亲去世,母亲寡居,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我母亲对我管束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女儿则“事事留心,事实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出门去。”用平淡的语言把一个忍辱负重,一心一意培养儿子成长的母亲描述的惟妙惟肖,字里行间流露出“爱母之情,敬母之意”。

(三)教育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要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写了我国西部罗布泊从生命绿洲迅速干涸成为戈壁沙漠的悲惨事实。指责人们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酿成了仙湖变沙漠的悲剧,呼吁人们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二、采用多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始终融入语文教学中。讲课时,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思想,在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结合教学挂图、录音、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实效。通过阅读,使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又一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选材要贴近生活实际,立意导向要积极向上。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尽情抒写个人真情实感。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生搬硬套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像思想品德课程那么直接明确,而是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一点一滴慢慢地渗透,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平等的交流、讨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感染、感化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体验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德育内涵,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学生进入初中后,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学时期有很大变化,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已不满足于现成的说教,思维慢慢成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正确处理语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德育教育的关系

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德育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德育和语文密不可分,语文学习内容也是德育教育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教育,又要让学生学习到规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感恩环保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浅谈公路绿色环保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