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有大贡献的人,往往有一个不平凡的童年,这几乎成了一个宿命,宿命的名字叫“精神创伤”。萨特的童年也充满着这样的创伤,两岁丧父又寄居别处,使他从没有精神上的依靠和归属,只好与书为伴。敏感的性格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让他错把文字当成真实的事物。在创作上体现为以下两点鲜明特色:
第一,“为什么活着”的立意主题。在《文字生涯》里,这个缺少归属感的小孩一直觉得自己像无票的旅行者,无根无据地活着。为此,他自命不凡,热衷于演练幻想游戏、改编冒险小说,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自己从虚无状态中解救出来,并把这些个一闪而过的念头,用儿童的自娱自乐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一来,一方面扩展了我们对自传内容,甚至写作话题的认知,另一方面他也一直不忘在每个幻想中都对整体人的生存状态投以深切的关注,通过对人物境况的选择和塑造,探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哲学和文学的自然融合。后人这样评价萨特:“如果他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那就是他可以同时从事文学与哲学,将文学与哲学绞接在一起——能说成是合并在一起吗?——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在整个世纪期间,也只有他一个人才能这样做。”他乐观豁达而充满激情地进行文学创作,通过丰富的文学语言创作可感可知的故事,在作品中肯定了人的价值,发掘人类积极进取的意义,表达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为荒诞社会中的现代人指出“存在”之路。
这样融入哲理性的文学创作正是萨特文学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年幼的孩子往往对世界有他自己最本真的想法和实践,萨特通过巧妙的方式把握自己的幻觉,实现着对哲理的阐释,使他的哲学对人的现实生活有真正的指导意义,他的作品也因此实现了不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