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主观题的基本解答技巧

2016-05-14 17:21夏敏杨德志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干课本论文

夏敏 杨德志

一、阅读——阅读材料、问题,确定主题

命题者在命制一道试题时,往往先确定一个中心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去找材料、构思设问。因此,同学们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快速阅读材料,明确主题,尽可能地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接着再阅读设问,理解问题的具体要求,看一看问题设计的分值,以此为依据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然后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可以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减少阅读时间。材料可分为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的内容大体上包括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同学们在阅读时,不可忽略题头、注释、出处等自认为“不重要”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提示语,图表型试题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在较多情况下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例如,2015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3题,主题是美国的工业流水线创新问题,显然材料就是有关创新方面的具体史料,让同学们探究有关创新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问题设计:第一问要求从工业发展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第二问要求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人口移动的趋势。

二、提炼——加工整理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提炼就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信息,同时对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最终提取出问题的有效信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往往隐含在以下几个地方或内容中:一是材料的开头和结尾。因为高考命题有时间和试卷容量的限制,命题者所选的材料必须是精选的。二是材料中省略号的两侧。三是材料的出处,它含有材料的时空、属性、价值等信息,便于我们回归课本,运用相关知识解答。四是材料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名称。五是材料中的注释或说明,它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如没有注释,将无法全面、正确解答所设的问题”。

三、挂钩——联系主干知识,印证史料

近年来高考考查的趋势是: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但是不论选用的材料如何新颖,高考总是离不开学科主干知识的依托,往往以某一主干知识为中心、为切入口,进行组织材料,进行多角度问题设计。如问题呈现往往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样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材料、问题及提取有效信息时,要联系主干知识,回归课本,从材料与课本知识中归纳答案的具体要点。例如,2015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3题,第一问涉及流水线产生原因问题,材料中没有提及,只有联系课本知识了。创新的产生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考点知识。第二问是让分析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人口移动趋势,材料中有“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城市向郊区扩散”这一信息,可结合课本进行分析。

四、组织答案——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从材料中已经提取了问题的有效信息,并且也回归了课本,那么就要把它们归纳整理成问题的答案要点,切忌不能照抄材料原文,更不能把答案内容无序地堆砌,语言表述要专业化,不要抒情。答案的组织和表述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答案要“三化”:条理化、要点化、序号化。

(2)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要注意答案与材料的相关性,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即“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

(3)坚持以科学史观为指导,要多角度回答,要点多而全,回答要直接,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

(4)有关历史小论文答案的表述。

第一,要表述成文。小论文也是论文,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文的三要素。观点要明确,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

例如,2015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3题第三问要求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进行论证。首先要明白“非人性”词语的具体内涵、表现。然后从材料与课本知识中收集有关“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的历史证据。论文内容逻辑关系要顺畅,要有层次性,坚持论从史出原则。论文最后部分还要有结论性语句,如大机器生产虽然从某一角度来讲具有非人性的消极影响,但大机器生产毕竟推动人类文明迈向了近代化。

猜你喜欢
主干课本论文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群文阅读:为孩子打好生命底色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