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慧 彭国钢
作者简介:徐晓慧(1965.06-), 女,苗族,副教授,吉首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彭国钢(1995.06-), 男,汉族,吉首大学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2级学生。
摘 要:本文对湖南省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演化的过程,探究村官计划政策绩效,构建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的机制。为我省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实施提供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湖南省;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92-02
一、湖南省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发展变化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鼓励与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学生到村任职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途径。湖南省根据国家以及各部委的部署与安排,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并根据大学生群体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一)大学生村官选聘对象及条件的变化。
第一,选聘的对象越来越精准。初期,选聘原则普选加优选。高校应届毕业和已毕业1至2年的毕业生(含专科生)可报名,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可优先选聘。到中期(2012年以后),则是优选加精选。从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学生干部、 “985”、“211”高校以及农村基层急需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进行选聘。从初始的普选发展到优选。精选、优选农村基层真正需要的高校专业人才。注重高端人才引进,出现博士生、海外留学人员当村官的现象,村官队伍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是选聘对象中中共党员比例逐年扩大。在2011年以前,湖南省在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比例应达到80%以上。在2011年以后,除在2012年出现过中共党员比例应达到80%以上,充分显示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村官选聘工作的首要原则,坚持基层人才的思想素质过硬是实现基层就业政策绩效的重要因素。
第三,选聘对象的专业要求变化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政策的选聘对象重点变化,基层急需一大批精英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基层地区村干部老化弱化、后继乏人;最后,选聘对象的学历结构提高。在2011年以后,选聘对象增加了全日制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其中更加重视硕士研究生,“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选聘。对以上参加选聘,符合大学生“村官”选聘条件的,给予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的优惠政策。对于选聘全日制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到村任职,体现了当前的基层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急切需求,建设有高文化、高素质、高服务以及领导能力的基层领导干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选聘对象有较好的文字综合和沟通能力。当前,大学生到村任职所从事的工作是文字、宣传、协调等日常的村务工作,例如负责 整理资料、文档管理、起草文字材料、填报各类卡、表、册,协助村干部调节村民矛盾、落实惠农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要善于与农民打交道,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能力。
以上变化说明大学生 到村任职政策的社会绩效是呈正向发展的。一是村官计划得到高校毕业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报名的人数迅速增长,可选择对象增多,由此选聘条件更为精准和优化;二是政策更为重视对基层组织建设人才的从优选拔。注重选聘对象的品德与专业能力的并行发展。
(二)村官的待遇及优惠政策的不断优化
第一,生活补贴有保障。新聘任大学生村官补贴标准按照中组部有关规定执行,由县市区财政统一按月凭卡发放。湖南省14个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县(桑植县、江华县、城步县、麻阳县、新晃县、通道县、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农村任职的,按本地执行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增加生活补贴。
第二,社会保险不断完善。最初提供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随后增加了生育保险及失业保险。同时,任职到期村官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村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第三,从加分到考录的转变,奖惩、培训、晋升政策逐步完善,推进村官人才的有序流动。报考硕士研究生并符合相关报考条件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 在选调生与公务员考录时的选录优惠方面,起初只是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给予放宽报名条件、实施加分,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从2011年开始, 湖南省按照省公务员考录计划的10%-15%。面向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定向考录,另一方面,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按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程序选任为乡镇领导干部。首个聘期满后,在村任职期间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县市区委组织部审定,可以续聘1次,聘期为3年。这一系列的政策推行,不仅拓展了大学生“村官”职业出路,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也为国家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第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立足农村,自主创业。组织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强化创业指导服务。国家和我省关于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鼓励扶持政策,适用于大学生村官。各级组织实施的涉农资金补助项目,向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倾斜。从2010年开始,“通知”中提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立足农村,自主创业,并给予政策优惠。这项优惠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体现了当前国家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中心的转移,不仅要就业,更要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长远效应;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因地制宜,把握机会。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推动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湖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绩效概述
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湖南省共选聘大学生“村官”14774人,派到全省14个地市、州, 122个县里的街道办事处、2423个乡镇的村级基层组织任职,构成覆盖式的网络,而村官就成为新农村建设中连片发展的网络节点,发挥着传播、传递、带动的作用。
1、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政策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首先,湖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近六年的发展,直接地解决了将近本省1.4万余名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平均每年提供了近2000个工作岗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村级基层组织的干部队伍,改善这些地区农村村干部年龄高、文化低、领导能力差等问题,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第三,向农民传授新知识和新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用新理念、新技术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村官”们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强大的人才队伍。
最后,经过基层的锤炼,大学生村官更深入地了解民情,关注民生,与群众建立更深厚的感情,明确自己的责任,积累基层工作的经验,成为安心基层工作又有相当组织和管理能力的骨干力量。
2、政策框架设计合理,目标清晰,实施有力。
一是政治性的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比如在国家出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中,在工作三年期满之后,他们可以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可以选调,考研和考公务员可以加分,并且在同等情况下可以优先录取,甚至可以选拔其中优秀者担任乡镇领导职务;
二是经济性政策诱导。比如政策规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社会性政策保障,如保留户籍、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等。
三是组织上严格培养。组织部门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建设和业务能力培养。以党校为基地,组织村官进行岗前培训,业务培训和组织建设培训。经过两年基层的磨砺,大学生村官成为身兼数职的全能型干部,即政策法规的宣传员、踏实做事的勤务员、助民增收的服务员、农业技术的辅导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群众工作的组织员、百姓心声的代言员、安全生产的督察员。村官逐渐从村外人到村内人,成长为村里的能干人,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拥戴。
三、思考
在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如村官流失、村官素质良莠不齐,政府有关部门长期借用村官,少数地区的生活补贴拖延发放等等现象,但都不足以抹去村官计划实施所产生的积极社会作用。《2015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指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省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总人数近77000人,其中参加选举进入的占70.2%。大学生村官已逐渐成长,担负起基层建设发展的重担。
目前,从政策层面而言:构建村官任职到期后的科学而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是村官计划实施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推行村官考录制,为大学生村官的上升性流动提供机会和通道,但余下的85%的村官何去何从?所以应科学构建村官社会流动的机制。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会影响社会结构。因此,政策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既考虑垂直流动,也要考虑水平流动,所以村官的岗位交换、继续留任、续聘成为现实选择,同时应打造人才信息平台,向社会各界推荐考核合格的村官。另一方面打破守旧观念,鼓励大学生村官自由流动,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运用自身的才干服务社会,获取财富,改变生活。要避免短期行为,真正按照人才储备工程、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把大学生基层就业提升到国家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建立长效的政策体系,而不是政策的修补。
(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
[2]《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组通字([2008]18号).
[3]2015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武胜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15(1).
[5]陈志霞,曹和平.组织社会化视觉下的大学生村官职业适应性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