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维恒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开放我们的课堂,让外面的“水”流进来,让里面的人走出去,不仅是形式上的,还有内容上的。因此,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的学习机会,将我们的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充满活力。
一、打造生活化语文课堂的意义
从当前的语文课堂来看,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高的状况。这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而倘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借助生活实例,打造生活化课堂,则有助于改善传统沉闷的教学气氛,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此,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应该注重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二、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能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
春天到了,南江镇明月村的桃花、李花、樱花都开了,漫山遍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就像来到了花的海洋。我带学生一同来到这里观花,孩子们一边追逐、嬉戏,一边背诵“明月村里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花娇莺恰恰啼”。在这样的情景中,与其说是教学古诗,不如说是在诗一般的境界中生活、体验。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体现出知识的生活价值。
2.设计在生活中求知的学习过程
过去,我们一味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以教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认识,这种未经学生体验和内化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不能算是真知。只有学生内化和认可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知识。
记得我在教学《秋叶飘飘》这首儿歌时,由于它不同于之前的儿歌,阅读性强,语句优美、形象。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读好这首儿歌并不容易,特别是对一些语句的理解,难度挺大的。教学时孩子们提出很多疑问,有的说:“为什么书上说,‘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一会儿又说‘不是蝴蝶,不是小鸟呢?”有的问:“红叶是怎么飘的?黄叶是怎么跳舞的?”还有的问:“秋姑娘是怎样发的电报?”这时我带着他们到学校的操场找答案,孩子们高兴极了,当他们见到第一片往下掉的叶子时,沸腾了,高兴地叫到:“树叶飞下来了”“红叶在跳舞了”“快看,好多大鸟飞呀!”我又让他们捡树叶并起名,孩子们热情更高了。最后,我告诉他们,秋姑娘给你们每人发了一份电报,快看看,大家起初有点疑惑,马上就有个孩子大声说:“我知道了,我们手中的叶子就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回到教室,我又把在我们家乡美丽的光雾山拍下的漫山红叶及红叶飘落的录像放给他们看,孩子们简直陶醉了,再读儿歌,非常投入。
只要我们注意搭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大自然这本奇妙的书就会成为启发孩子们思维,开发孩子们智力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3.捕捉生活细节中的育人资源
生活化的课堂追求育人过程的真实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在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与技能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人格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心灵与言行反映在方方面面,如果教师能关注到其中的细节,善于发现育人的价值,并以此为催化剂,便能在不经意中,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趋力。
一节语文课上,突然一个同学流鼻血了,只见他的同桌急忙拿卫生纸帮他擦血,并举手告诉老师,这个小小的举动我没有放过,立即表扬了那个孩子关心同学的行为,结果我发现那个孩子越来越乐于助人,班上其他孩子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也会主动帮助。这样将课改的理念融入一个个真实的细节中,将关爱与智慧的甘露撒在学生的心灵,就会让学生生活在充满阳光的生活中。
4.调动生活中积累的语文知识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开放,思维积累更丰富,而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是仅仅学书上的东西。开拓宽广的语文天地,做到语文教学直接和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生活中的积累,让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
在识字教学中让他们交流在商店、广告牌、门牌、电视等生活中学会字;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让他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有关内容,谈自己的了解和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又用课堂上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让课堂和生活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学、愿学、好学,使语文课堂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杨澄宇.基于现象学视角的语文课程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