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才
笔者曾就解决中年级阅读教学“教(学)什么”的问题,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教(学)朗读,展开想象,丰富表象;二是教(学)默读,动笔动脑,提出问题;三是教(学)略读,提高速度,粗知大意;四是教(学)品词析句、组句构段,促进表达。归结为一句话,“要教学生借助具体的课文,积累种种遣词造句、组句成群、构段成篇的语言样式和语言材料,感受其妙处,体会其效果,习得其方法,主动地运用于语言实践”。如此日积月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必然渐行渐近、潜滋暗长。在此基础上,笔者从近年所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所做的一系列研究,特别是基于学生阅读素养测试改革的微抽样研究中得到启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在提高学生基于文本证据的观点表达力上下功夫。
所谓“基于文本证据的观点表达”是指,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观点,并组织文本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文本亲密而深度接触——的过程。其实质是逻辑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过程,是深度阅读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理解能力(包括概括、推论、说明、归因)、基于文本情境的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质疑问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在阅读素养测试中,主要以主观题(包括封闭性简答题和开放性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以讲述和论述来培养。
在对四年级学生进行的阅读素养微抽样测试中,我们发现“基于文本证据的观点表达”能力总体表现偏弱,得分率都不足五成(表一),其中的简答题的得分率更是低至三成(表二)。
造成高层次阅读思维能力(理解、运用、评鉴和质疑·创新)和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观点能力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中训练不到位:一方面,评价能力和质疑能力训练严重缺位,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二学段)“体会其(有关词句)表达效果”(第三学段)落实不到位,让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概率更是低至仅占教师提问的三百分之一;另一方面,课堂提问,学生多以口头回答,鲜见笔头回答,造成学生的思考碎片化、浅表化,或含糊其辞、或零零碎碎、或浅尝辄止,严重不能胜任解答阅读素养测试中的简答题。因此,提高学生基于文本证据的观点表达力,一方面,要提高“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的质量,以提出高层次阅读思维的问题为主;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加笔答训练。此外,要强化学生讲述和论述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讲述
讲述,即将作者的书面语言转换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言,这是发展学生“口头书面语”的最佳形式。讲述,可以分为复述和概述两种。
1. 复述。复述时,可以即兴发挥,或添加一些内容、或省略某些内容,甚至改动情节、添加情节等。这种形式特别适合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学生:一则,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擅长编故事;二则,故事(包括童话、神话、传说、寓言、小说)类课文特别多。如,复述《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并改动故事的结尾:铁罐并没有完全氧化,只是锈迹斑斑、破烂不堪。此时,面对完好如初的陶罐兄弟,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要讲故事,必先读熟故事,但是,读熟了故事并不等于会讲故事。换言之,讲故事有“讲”故事的方法。讲故事的方法是要教师教的,是要学生运用方法去练习讲故事的,反复练习了,才能形成讲故事的能力。会讲故事的人,阅读能力不会差,表达能力也差不到哪里去。
2. 概述。概述,先要概括,然后讲述。概括要讲究方法(策略),简明扼要。不论是从学生实际表现来看,还是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的概括能力都不尽如人意。如,测试题目“第三天夜里,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围绕‘杨柳写了哪些事?请举出三个事例”等涉及概括能力的简答题,得分率分别为41?郾3%和47?郾7%。
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一进入课文阅读,教师必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或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读书思考若干时间,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准确的评价,对于谁更“简练”、他/她怎么“简练”、哪里该“简”(简省)哪里该“练”(提炼)竟都是一笔“糊涂账”。此其一。其二,不论什么文体(童话、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说理文)一概“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或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实,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思维模型,如,童话、小说,要根据“人物、情节(事件)”来概括;说明文则“主要介绍了某物的特点(功能、性质)”;说理文则“主要说明什么事理(观点)”,散文、诗歌是不宜概括“主要内容”的。同一篇课文,也可能有不同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注意根据标题、起始和终结段、中心句(段)的提醒来概括等。
课堂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当然概括能力不会好到哪里去。概括不到位、讲述如何到位?概述不到位,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分率不足五成也就不足为奇了。PISA研究人员得出一个结论,“与学生阅读成绩有最密切联系的学习策略为:概括信息策略、理解与记住信息策略和监控策略……从上海以及OECD平均来看,作用最大的是概括信息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上海学生对应的阅读成绩增加32?郾9分,OECD各国平均增加41?郾9分,该指数能解释上海学生阅读成绩差异的13?郾7%,高于喜爱阅读指数的解释率,能解释OECD平均21?郾1%的差异”。因此,训练概述能力要讲究策略,科学训练。
二、论述
论述,即阐明作者(或自己)的观点。不管是阐明作者的观点,还是阐明自己的观点,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组织文本信息来论证观点。
1. 阐明作者的观点,实质上也是“讲述”的过程。作者的观点有时是显性的——写得明明白白,如,“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触摸春天》)——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写出来(一般表现为“议论”和“抒情”);有时是隐性的——蕴藏在故事中、隐含在字里行间,如,“不要歧视残疾者,要随时给予鼓励”(《掌声》)——作者的观点是蕴含在同学给予“英子”的掌声中、隐藏在她给“我”的信中。阅读时,对于作者显性的观点,要阐明作者得出观点的思维过程。比如针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教师常常以“让我们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的思考题出现。“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实质上是阐明作者说出“这句话”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只停留在“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上。作者是怎么“说出”这句话来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经历:阅读(检索信息)→思考(理解信息)→表达(组织信息)这个完整的言语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获得和发展的过程。我们以阅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为例,来聚焦这个“言语实践”过程。
阅读(检索信息):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邻家盲童安静整天在小区绿地上流连。一天早晨,她在花丛中穿梭,竟然用双手“拢住了那只蝴蝶”,“许久,她张开手指”放走了蝴蝶。“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没有惊动”她。因为“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要让她“细细地感受着春光”。由此,“我”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的道理。
思考(理解信息):(讨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指什么?“我”为什么“没有惊动”她?“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是指“我”揣测安静的这“一次全新的经历”、她“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以及此刻蝴蝶在她心上述说的“飞翔的概念”。如果“我”不是“静静”地看着而是去“惊动”她,她的内心世界也许就只有“我”告诉她的内容(是“我”对蝴蝶的理解),不属于安静“自己的”,也就不再“缤纷”了。
表达(组织信息):即将上述“阅读”和“理解”所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说和笔头写)出来。当然,“口头说”出来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到,“笔头写”下来则不一定每一位学生都去做。
2. 阐明自己的观点。这里所谓“自己的观点”即“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及“阅读反思和批判”等。不管是“感受、体验和理解”还是“反思和批判”,都不能离开文本任意发挥,而必须基于文本,通过组织文本材料来证明之。这类训练,通常表现为评价文本的内容(观点)和形式以及怀疑甚至质疑,如,“不像哈默一样先劳动就获得食物的‘逃难的人有没有‘尊严”?(《尊严》)“课文主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来写,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小木偶的故事》)“‘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中的‘探用得准确吗?”(《乡下人家》)
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尽可能考虑周全,分点阐述,简洁明了。如,你认为作者用“7S”简称平潭旅游的“七个方面优势”[阳光(sunshine)、沙滩(sand)、海水(sea)、石头(stone)、海峡(strait)、购物(shopping)、运动(sport)]好不好?请你根据文本资料说明理由(学生阅读素养测试题)。学生作答:我认为很好。因为如果不这样概括,漫无目的地写那些名胜,就抓不住重点。万一不用“S”开头的单词离实际较远,写出来则会离题,概括也不容易。而记忆“S”开头会较快,如果直接记那些特点可能会记不住,并且不会有很深的理解。“7S”还有一种特殊神秘之感,激发其继续阅读的兴趣。这位学生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因为理由很充分。但是,语言啰唆,必须训练其简洁精练地表达。要求学生先想清楚“认为很好”的理由;接着分点说明;第三,每一点涉及一个方面,言到即止,如:我认为很好。因为:1. 抓住重点;2. 便于记忆;3. 有神秘感。
第二学段是“学习阅读”向“从阅读中学习”过渡的关键期,所以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自2001年开始,每隔五年进行一次“全球阅读能力进展研究”(简称PIRLS),旨在探讨约九岁儿童(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成就。其纸笔测试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层:第一层,能寻找明确的数据;第二层,直接推论;第三层,解释篇章及发表意见;第四层,评价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其“第三层”和“第四层”就是“基于文本证据的观点表达”能力(高层次阅读思维能力),也是这个学龄段孩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训练点,而训练的有效途径是讲述和论述。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