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新玲
摘 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规模经济的要求,也是工业化的产物,对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农民要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而新型职业农民又是农业规模经营乃至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二者之间具有耦合机制。要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互动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024-02
一、文献述评
农业规模适度是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又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近年来,关于二者的研究重点放在其内涵、基本条件、培育方式等方面。而关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关系的研究却鲜见于文献中。
准确把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不仅要明确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多样(蒋和平,2013),而且要把握适度规模经营不是盲目追求“规模”,而是注重“度”,其中衡量规模经营“适度”的关键指标是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程度(李忠国,2005),更要明确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一定条件下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农业经营规模的适度都不相同(蒋和平、蒋辉,2015)。从战略意义看,农业经营适度规模化有利于协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从而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积累机制(黄祖辉,2011)。
“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之一,这一提法对于农民身份职业化具有标志性意义。一般而言,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生产经营作为自身职业,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郭智奇,2012),一般还具备市场主体、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三个特征(朱启臻,201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夏益国、宫春生,2015)。在培育模式和路径方面,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理念的科学途径(许浩,2012),同时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职业农民的培训效率,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
二、河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1年底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 98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0.6%,相较于2010年,增长了50.9%。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百亩以上的近5万户,100~500亩的有1.5万户,500~1 000亩的有2 900户,千亩以上的达到了2 600多户(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据统计,河南农民占总人口的七成左右。作为农业和粮食大省,河南要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需要大批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河南已采取多种渠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将外出务工农民培训学习转变为在家农民学习培训外,还实施了“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雨露计划”已培训农民138万人次,劳务创收360多亿元;“阳光工程”培训农民达到144万人,转移就业人员134.1万余人。这些新型农民的培育既是未来河南农业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未来河南省土地的经营主体问题的必然选择。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也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推动力量,二者之间具有耦合机制。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懂技术、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规模化经营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化条件下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千百年来,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一直主宰着我国乡村,市场经济观念不足。改革开放后,以均田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宣告了乡村自然经济的真正瓦解。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工业化的发展为农民走出乡村、融合现代工业社会提供了机遇。大批农民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职业转换,实现了农民工人化。据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总量4 905万人,其中农民工总量达到2 647万人(国家统计局网站)。
转移至第二、三产业的大量农民实现了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使少数有农业生产技术,拥有一定资金并愿意投身于农业生产的种养殖大户有可能整合数量较多的土地,实现适度或较大规模经营。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原来局限于小农经济的农民整体素质,与之而来的问题却是农业从业人员的持续减少。
面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局面,大力培育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使大量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是解决农业生产的主体问题,也是农业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
(二)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但又区别于传统农民。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区别一是体现在能力和生产方式上,“懂技术、会经营、能表达、负责任”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特征;二是体现在对土地的态度上,新型职业农民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产出及市场价值,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新型职业农民的稳定性决定了他们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首先,农业的产出和市场价值只有在农业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才能实现最优值,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经营中追求规模经营。目前,农村出现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即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其次,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特征将推动农业现代化。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一定的经营规模和合适的组织方式进行较高效率的生产,由此推动农业现代化。最后,随着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和农民老年化逐渐发展,为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实践表明,虽然政府在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方面的作用显著,但是其真正动力来自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新型职业农民将是未来经济的主导者。
(三)新型职业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
未来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还是倚重于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能力和动机。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手中集中了大量优质农业资源,会更加重视农业新技术在大量耕地上的应用;另一方面,一般而言,职业农民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商品生产者。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提高粮食单产目标,这在客观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最大保障。
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分析
工业化发展对传统小农模式提出了挑战,使得小农模式日益失去生存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环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大势所需。农民职业化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逻辑结果,而职业农民又是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实践中二者须同步推进。目前,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的兼业化和粗放化现象明显、耕地规模小及细碎化程度高、农村人力资源单向转移造成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缺失等。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政府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相当重视,提出了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政策措施。然而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需要的投入更多,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推进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一是应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二是应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应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四是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在贷款、农业保险等方面应给予一定补贴,以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和经营费用。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措施
我国农民数量庞大,实现农民职业化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目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专业户等以农业为主业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规模化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可以此为突破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通过创新土地流转,建立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制度,解决职业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免费的科学种养等知识更新培训。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吸引拥有一定资本和较宽阔视野的高素质外出务工者回流乡村从事规模化农业经营;探索大学生村官经验,出台相应支持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使其成为新一代职业新农民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经,2013,(2):11.
[2] 蒋和平,蒋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1):5-11.
[3] 夏益国,宫春生.粮食安全视域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5):56-64.
[4] 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22-31.
[5] 郭智奇,齐国,杨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5.
[6]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6-18.
[7] 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8] 刘秋丽.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6):176-177.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