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
产后的妈妈们和上了年纪的阿姨们,你们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咳嗽、打喷嚏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甚至在大笑、走路、跑跳、提起菜篮子的时候也有尿液流出……因此,你在朋友聚会时不敢开怀大笑;爱跳广场舞的你从此远离舞伴;你不再轻易出门,不再轻易和人交往;害怕别人闻到自己身上的尿臊味……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之为压力性尿失禁,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盆底疾病会给女性带来尴尬,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社交癌”。那么,造成盆底肌损伤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该怎样预防盆底疾病呢?为此,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盆底康复中心主任谢臻蔚主任医师。
盆底疾病女人的难言之隐
说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以盆底肌为主的盆底组织。盆底肌,顾名思义,就是骨盆底部的肌肉,在妇科医生的眼中,盆底肌像“吊床”一样,分前中后三个部分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尿道、子宫阴道、直肠等盆腔脏器,维持这些盆腔脏器的生理功能:位于前面的膀胱尿道部位的盆底肌具有控制排尿的功能;位于中间的阴道部位的盆底肌具有维持阴道紧缩度、增加性快感的功能;后盆腔就是我们解大便的地方,这里的盆底肌有控制排便的功能。若是盆底肌肉受到损伤,就会出现这些脏器功能异常相对应的一些临床表现:
●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等腹压增加时,尿液不由自主从尿道口流出。
●盆底器官脱垂阴部有下坠感,伴腰背酸痛,当子宫脱至阴道口外时,走路有摩擦感,甚至引起溃疡、出血。
●性功能障碍阴道松弛所致,主要表现为性欲下降、没有性快感、性交疼痛、满意度下降等导致夫妻性生活质量下降。
●其它一些患者会出现便秘或大便控制不住,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慢性盆腔痛。
盆底疾病虽不像心脏病、癌症那样是致命的疾病,但是却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困扰着各个年龄段的妇女。那么,造成盆底肌损伤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导致女性盆底肌肉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妊娠、分娩、难产、年龄增大(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下降)、肥胖、慢性腹压增高、盆腔手术等都会造成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导致盆底疾病的发生。其中,妊娠和分娩是女性盆底肌肉损伤的最主要病因之一。
不只是顺产的妈妈才会得盆底疾病
很多新妈妈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以为只有顺产才会引发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千方百计地要求医生给予剖宫产手术。谢主任说,这种普遍存在的认识是错误的。
新妈妈李女士就是看到自己的小姐妹顺产生完孩子后,盆底肌损伤严重,出现了尿失禁、阴道松弛等症状,心里十分恐惧,所以在生产时特意选择了剖宫产,以为这样就不会伤害盆底肌了。没想到的是,剖宫产生完孩子后,自己还是出现了盆底疾病相关症状。
失望又焦急的李女士来到医院,谢主任和她解释说,其实整个孕期都是依靠盆底肌来承托日益增大的胎儿以及来自盆腔脏器的压力,盆底肌肉在持续受压中逐渐松弛,这种现象在未分娩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不管是顺产还是剖宫产,都不可避免地对女性的盆底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都有可能进而出现盆底功能异常。
怀胎十月,随着子宫的逐渐增大,女性的盆底组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盆底肌肉长时间处于受压状态,就会导致妊娠妇女盆底组织逐渐松弛。分娩时,女性体内会产生激素,让盆底组织处于松弛状态,为分娩做好准备。一般分娩前胎儿头部的直径约为9厘米左右,而正常的阴道通常只能容2指。分娩过程中,受到胎头的挤压,阴道需要极度扩张,才能使胎头通过,这一过程会导致盆底肌纤维、神经纤维及毛细血管断裂、缺血性损伤等。另外,如果是双胎、巨大儿、分娩次数多等,对盆底的损伤会进一步增加。
女人都可能患盆底疾病
很多人认为,既然不管采取何种生产方式都不能阻止盆底疾病的产生,那不生孩子是不是就可以“逃过一劫”了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期站立或负重、长期慢性咳嗽、排便困难等,均可使腹腔内压力增加,从而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全身的肌肉皮肤逐渐松弛衰老,盆底也不例外,盆底肌肉松弛了,疾病也很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找上门”来了。
58岁的张阿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热爱生活,退休后的生活十分丰富,喜欢和一群姐妹们一起跳跳广场舞,或者到处旅游。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大,盆底肌肉衰老,张阿姨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小便,总是不自觉地就尿了裤子,为此,张阿姨特别苦恼,都不敢再出去和姐妹们跳舞了。经检查,她患了“混合性尿失禁”。
由此可见,不仅妊娠分娩的妈妈们是盆底疾病的高危人群,围绝经期、绝经后的阿姨们也是这类疾病的高发人群,要格外注意。
怎样做才能降低盆底疾病的发生
既然女人的一生是免不了盆底肌肉松弛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能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概率呢?专家建议,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
●保持合适的体重,肥胖者应适当减肥;
●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生活起居规律,并适当运动;
●少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戒烟;
●避免增加腹压的运动,积极防治慢性咳嗽;
●避免提10斤以上的重物;
●妊娠期的妇女应学会正确进行盆底肌锻炼;
另外,对于产妇而言,由于产后1年内是预防、治疗产后盆底组织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最佳时间段,因此,建议产妇在产后42天复查的时候,应咨询盆底康复中心的专科医生,以便医生对产妇盆底肌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患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该怎么办
如果您有上述的症状,就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咨询医生需要做怎样的治疗。谢主任强调,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方案有很多,手术方式也有数十种,具体治疗方案要因人而异,重在专科医生给出的患者盆底组织损伤程度和部位的评估及出现的盆底功能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根据全面的评估结果给予个体化治疗。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和药物等。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例,轻中度患者在自行盆底肌锻炼和调整生活方式(如:减肥、改善便秘等)的基础上,酌情联合西药、中药和盆底电生物治疗等;当保守治疗无效、病情重时,再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针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或者是拒绝非手术治疗的病人。手术方式有很多,需盆底疾病(脱垂、泌尿)专科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进行个体化选择。如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手术方式有可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术;盆腔脏器脱垂主要手术方式是盆底重建手术,也可经阴道或经腹或腹腔镜下施行。
生物反馈和电刺激就是大家普遍理解的躺在医院里的盆底康复治疗,由专职人员根据盆底肌力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采取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生物反馈及电流刺激,促进盆底肌收缩,使患者正确有效地完成训练运动,达到预防或治疗盆底疾病的目的。
自我锻炼修复盆底
因为盆底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谢主任建议大家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来减少或推迟它的发生。相对其他治疗方法,盆底肌锻炼简便易行、无需成本、效果确切,并且随时随地,不管是坐、立、躺均可训练。不仅适用于女性,男性朋友也同样可以参考和借鉴。
盆底肌训练(PFMT)也叫凯格尔(Kegel)训练法,俗称“缩肛运动”,一开始只是发明出来教准妈妈或者产妇在围产期训练,以便顺利生产和产后康复的。后来用途大大扩展了,发现这种训练方式对整个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都非常有用。那么,盆底肌练习怎么做呢?记住三个步骤:一寻,二缩,三替。
第一步:寻。就是说你要找到正确的盆底肌:先试着收缩阴道(男性则是阴囊根部和肛门之间)和直肠周围的肌肉,并且努力抬升这些肌肉。如果你觉得有困难、找不到,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排尿过程当中突然停止,感觉到运动到了的那些肌肉就是盆底肌。
第二步:缩。你得正确收缩肌肉:要注意的是,肌肉正确的运动方向应该是向上、向里,而不是向下憋气。在开始训练的早期,尤其要注意训练方法的正确性。训练时你可以把手放在腹部和臀部,确保在运动时,肚子、大腿和臀部都保持静止。
第三步:替。是指快速收缩和慢速收缩要交替进行。慢收缩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可以协助控尿。具体方法是:首先提升盆底肌10秒;然后收缩盆底肌10秒;再放松肌肉10秒,这些动作重复10次。快收缩有助于让盆底肌抵抗突然增加的腹压,如咳嗽、打喷嚏或者大笑。具体方法是快速抬高盆底肌并收缩1秒钟,然后放松肌肉休息1秒钟,重复10次。
这套锻炼方法可以随时随地做,尽可能保持每天坚持做3~6套盆底肌运动(1套完整的盆底肌运动包括一组慢收缩和一组快收缩);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做:在咳嗽、打喷嚏及大笑之前可以做一次快收缩;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做一次快收缩,因为起身的动作会使膀胱及盆底受压。
患者也可以在家通过“中断-开始”排尿的测试来检测锻炼是否有效。在排尿的时候,先排出一部分尿液,然后再试着中断排尿动作。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有可能刹不住车,但即使能够减缓尿流的速度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每两周可以测试一次,如果能够收放自如,那么恭喜你,效果彰显了!刚开始的2个月可能收效甚微,一般要到8~12周之后你才会发现变化。如果以上你都规规矩矩地做到了,几个月之后却发现一点都没用,记住一定还要再找医生做更进一步的检查,看是否还有其它的问题,或者接受更为积极的治疗。
最后,谢主任再一次提醒大家,盆底康复并不是说只在产后需要做,并不是说没生过孩子的女性就不用锻炼了,人老了,盆底照样还是会松弛的。对于年轻女性,也不能轻易忽视漏尿现象,这或许会成为你未来的无限烦恼和困惑。人的衰老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盆底锻炼可以受益一生,通过锻炼可以延缓衰老,进而延缓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的质量。